濟南明明位於黃河之南,卻為何名字意為「濟水之南」?
人們為了方便和同伴交流,便創造了地名,最直接了當的地名就是根據地理方位來命名。所以,在我國很多的地名都存在很強烈的方向感,如山東、山西、淮南等。
但是隨著歷史變遷和環境變化等原因,使得偌大的華夏版圖上,出現了許多「名不符實」的地名,讓很多人看了百思不得其解!
眾所周知,山東省會濟南之名意為「濟水之南」。但在今天的濟南一直往北,除了日夜奔流不息的黃河,卻找不到任何關於濟水的影子,那麼曾經讓濟南以之命名的濟水到哪裡去了呢?
根據我國地理明著《水經注》記載,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列為四瀆之一。濟水發源於河南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由今河北省大清河注入渤海。
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煊赫,不僅與江、河、淮並稱四瀆,還與泰山等五嶽名山並稱為五嶽四瀆,供古代皇帝祭祀。
在今濟源市城北仍留有為祭祀濟瀆神「清源王」而建築的濟瀆廟,其建築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120餘畝,它不僅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之一,更是古代帝王祭祀四瀆唯一保存較好的廟宇,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不過,由於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北岸銅瓦廂決口,衝破了原有的河道,由東南向東北,借道大清河(濟水下游)入渤海。
此次黃河改道, 不僅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更使得曾經聲名顯赫的濟水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如今,在濟水曾經流淌過的地方只留下濟源、濟南、濟寧等昔日舊坐標,仿佛在告訴人們濟水曾從此流過!
如今的濟南,雖然了沒有了濟水作伴,卻擁入了母親河的懷抱。濟南是一座有著靈動的趵突泉,纏綿的紅葉谷,憂傷的靈岩寺,以及那相愛到永遠的大明湖畔,是一座非常值得一游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