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自古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也不例外。像蜀國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吳國大將周瑜、孫權等;魏國曹操等。但是在三國當中,蜀漢有一個名魏延的才幹並不受《三國演義》的待見。他的形象一直都算得上是反面教材。
在當年劉備征討長沙時,他立馬斬殺了還是太守的韓玄並且打開了城門等待劉備的到來。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要投靠劉備,讓劉備能夠接受他。但是事與願違,他被進城門的諸葛亮給罵了,說他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小人,忘恩負義的罵名也隨之而來。也因如此,魏延在後面階段雖然為蜀漢征戰四方,但諸葛亮還是對他嗤之以鼻,毫不信任他。
而魏延也是一個狠人,在諸葛亮在世時,隱忍著,直到諸葛亮死後,他才真的造反起來。不過很可惜的是還是被諸葛亮在生前的時候猜到了,馬岱就此斬殺了他那他真的就是這麼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叛徒麼?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備答應劉璋的請求,出面幫忙抵禦張魯,魏延此時才加入其中。由於魏延長期征戰,智勇雙全,劉備對他十分器重。
在跟著劉備占領完漢中地帶後,魏延很快便被劉備冊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這算得上是十分重要的嘉獎行為。這兩個官職主要就是鎮守蜀漢的咽喉位置,算得上是重中之重。這些行為無一不透露出劉備對於魏延的信任。更為震驚的是,當時在劉備手下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除了關二爺,就只剩下魏延這個人了。
而且荊州地帶還被關羽丟掉了,反觀漢中地區魏延依舊把守得完好,這樣一對比,魏延更勝一籌。這就很奇怪了,按照這樣的軍功,魏延能力也很厲害,比起有名的常山趙子龍等大將來說,他的本事有過之而無不及。那究竟為什麼會在諸葛亮死後慘遭橫禍呢?難道真如《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是起了謀反之心?
其實這些猜測都是有誤的,諸葛亮之所以想著不能讓魏延存活下去,主要還是為了蜀漢的政權。公元181年,諸葛亮生於徐州琅琊陽都,他從小機智過人,後來劉備為了請他出山,更是有了「三顧茅廬」的典故。但是諸葛亮這人在歷史上卻不似在小說中那麼神機妙算。他並不擅長帶兵打仗,他擅長的是後勤的管理事務。
就像後期蜀國征討北伐,六次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雖然與蜀國的國力脫不了干係,但是也不能否認北伐的失敗。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諸葛亮去北伐之時,蜀國大多數武將都已經犧牲在了戰場上,能拿得出手去與之抗衡的,就只剩下了一個魏延。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蜀漢陣營裡面,除了諸葛亮,那就是魏延最有發言權了,說他是蜀漢的二號人物也並不為過。
正因為如此,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才並不像想像中那樣美好。諸葛亮行為處事以謹慎為名,做事情往往穩健,為人也比較謹慎,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言表於行,他用人也是以自己熟悉的人為主,要是較為陌生,他一般不會任用。謹慎這點來講,諸葛亮在魏延向向他討要騎兵直搗曹魏後方時,諸葛亮便拒絕了。
反之,諸葛亮任用了他熟知的馬謖作為先鋒去守街亭,但是很可惜的是馬謖令諸葛亮失望了,街亭失守。而街亭是整個蜀漢軍隊的重要根據地,它的失守意味著北伐的破滅,只能悻悻收手。公元234年,這是第六次北伐了,當然,也是最後一次。這一次諸葛亮不像上次那樣急著拒絕馬謖的提議,他派遣馬謖做了先鋒探清敵情。
但是作戰方法還是按照諸葛亮的指示行動,穩紮穩打,保證後勤供應。這種做法雖然有利於作戰,但是對於魏延來說,無異於把他置於一個憋屈的地位,也就是自己完全沒有辦法發揮進攻的優勢,只能「畏畏縮縮」、「東躲西藏」。這就導致了魏延對於諸葛亮產生了不滿的情緒。不過魏延也別無他法,在蜀漢軍隊中,最具有發言權的還要數諸葛亮,誰叫他只是個二把手呢。而且軍令如山,只能依從諸葛亮。
公元234年8月,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蜀漢軍隊到達了五丈原,這時候的魏蜀兩軍僅僅只隔了一條渭河相望。也正是這場戰爭的原因,讓諸葛亮病倒了。在感知自己時日無多的情況下,諸葛亮決定召集蜀國大將們開一場最高的軍事會議,這場會議無非就是安排身後事。
令人吃驚的是,這場會議諸葛亮並未叫上二把手魏延,參會的人大多數都是當時諸葛亮身邊的人,比如蔣琬等等。就連諸葛亮的後備人選姜維都名列其中,可見魏延是直接被諸葛亮忽略掉的人物。234年10月8日,諸葛亮去世了。蜀漢大軍的指揮權交到了楊儀手中,而魏延得到的任務,僅僅是斷後。諸葛亮臨終之際還特意囑咐了魏延不從的後果,那就是眾人拋棄他,自行自命即可。
面對蜀軍的退兵,魏延很快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他不肯鬆口讓楊儀退兵。而他給出的理由則是已經打到了五丈原,只與曹賊隔了一條江,說回去就回去,這不就是半途而廢了嘛,辛辛苦苦這麼久,全都白費了啊。這時候的楊儀就直接給魏延扣上了謀逆的罪名,魏延沒有他法,只能趕緊逃跑,但是很不幸,在他逃亡途中,被馬岱追上了,死於其刀下。
這名蜀漢的名將就這麼結束掉了自己的戎馬一生,成了刀下亡魂。如果說魏延是真的造反的話,那麼何必等到現在呢?這些充其量都是藉口而已。總之,魏延被殺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一個上司一直都不在意的人,肯定也不會給他好果子吃啊。諸葛亮處處提防他,重用的機會少之又少,他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實屬無奈。而諸葛亮死前也知道,魏延與楊儀的關係可謂水火不容,讓楊儀掌權無疑是直接滅掉魏延的藉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j62a3QBLq-Ct6CZhd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