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在現如今經濟社會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用超乎常人的眼光,持之以恆的毅力,獲取遠超常人的財富,可以說是大多數普通人所羨慕的對象,不過在古代農業社會商人所處的地位並不高,甚至有士、工、庶、農、商這樣排名,在眾多的職業中,古代的商人竟是在最底層的。
儘管常常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打壓 ,不過也有許多商人做出了極高的成就,比如說有著「民間財神」之稱的沈萬三就是一個十分會做生意的大商人,在元末明初這也的低迷環境中卻積累了不菲的身家,成為江南第一豪富。
除此之外還有「紅頂商人」胡雪岩,他幼年極為的貧困,卻抓住了時機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生意也慢慢越做越大。不僅如此因為他的商行為軍民做了不少的實事,因此還被特賞了黃馬褂,官居二品。
不過無論是沈萬三還是胡雪岩最終的結局都不怎麼好,比如說沈萬三便因為懼怕朱元璋找自己的麻煩主動提出修城牆,結果因為多請修城牆的士兵吃了一次飯,就被朱元璋挑毛病流放到了貴州,並沒收了所有財產。
而胡雪岩也好不到哪裡去,產業受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周轉失靈,被迫賤賣了出去。大清朝還以追剿胡雪岩欠款為理由抄了胡雪岩的家,革了他的職,幾乎繳獲了所有財產,不久後胡雪岩便鬱鬱而終了。
要說古代最聰明的商人還有數有著商聖之稱的「范蠡」,我們知道範蠡在成為「商聖」之前是一名政治家,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1年),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後,開始重用范蠡、文種等人。
在經過了兩年階下之囚的生活,吳王夫差終於在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將勾踐、范蠡君臣放回了越國。其實在回國後不久,勾踐便想要起兵伐吳,而范蠡卻極力的勸阻,范蠡看出來此時還遠遠到最好的時機。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苦心經營多年,最終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興師伐吳,兵至五湖。並採用范蠡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最終越王勾線實現了自己理想,攻破了吳國,令吳王夫差自盡。
自古「人可共患難,難以共富貴」,范蠡看出越王勾踐是一個猜忌心很重的人,因此在助越王勾踐稱霸之後,范蠡便主動的貶低自己,之後又找了一個理由隱退了。而當初和范蠡一起同受重用的文種最終被越王勾踐賜死了,假若范蠡不走下場只怕好不到哪裡去。
離開越國以後范蠡隱姓埋名去了齊國,很快利用當地的水產資源積累了雄厚的身家,齊王知道後邀請范蠡來齊國做國相,不過范蠡也只待了三年。後來又散盡身價去了宋國的陶邑隱居,沒想過幾年又成了遠近聞名巨富,因此范蠡才有了「商聖」的稱號,並且以88歲的高齡善終,范蠡聰明的地方正是他對時局和人心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