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乞丐說:假如我當了皇帝,我一定要制定一個金子做的碗和鉗子來討飯,另外一個乞丐說,你這不算什麼,要是我當了皇帝,我一定要每一餐都吃糖葫蘆,把房間都堆滿糖葫蘆。
看起來是不是很傻,在一個圈子裡久了,你只會妒忌和你身邊差不多的人,但是你會羨慕佩服比你厲害很多的人,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行事方式和人生軌跡呢?
吳軍老師說,缺乏見識、缺乏愛、缺乏規矩是幣缺錢更可怕的事情,如果你現在沒錢,可以用去學習技能,通過付出去賺取,但是缺乏這三樣東西,後天再去獲得難度會很大。
吳軍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是知名的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和網絡搜索專家,矽谷風險投資人,約翰·霍普斯金大學工學院董事。於2002年加入谷歌,是當前谷歌中、日、韓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盟騰訊,擔任搜索業務副總裁。後來回到谷歌負責計算機問答項目。2014年作,為創始合伙人創立豐元創投。
著有《見識》《態度》《智能時代》《浪潮之巔》《數學之美》《大學之路》《矽谷之謎》《文明之光》等多部暢銷書,並且還是得到矽谷來信專欄的作者。
1命運是什麼
所謂的命運就是一個人看待問題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如此而已,但他們卻決定了人的一生。
英國著名的女首相撤切爾夫人說: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他能主導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他能改變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他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他能決定你的命運。
性格確實是決定命運的一個因素,但是決定命運的還有我們的習慣、行為、言辭、格局以及思維方式。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部分人,無論做事成敗與否,都把它歸為這是個人的命,有很多的人一輩子只認命,有一部分人不信命,因為他們相信,我命由己不由天。
認命的人往往是比較封閉的人,比如說,有些人很早輟學,來到大城市裡打拚,他們一直生活在最底層,圈子裡的人也都是這個階層的人,他們只能看到自己階層的世界,處事方式。
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們沒什麼文化,只能幹粗活,哪像你們這麼舒服,整天坐在有空調的辦公室里工作,在他們心中,坐在有空調的地方工作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他們卻認為自己成為不了,因為他們心裡已經為自己的人生做了決定,這輩子只能待在最底層了。
細細的想一想,這是多麼大的思想禁錮,沒有文化,沒有學歷根本不決定階層的理由,沒有知識可以學習,沒有見識可以長見識,沒有錢可以去掙,但是有一些人是似乎被命運的牢籠給束縛住了。
命運這東西是有些天註定,這像這話說的一樣,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命運更多的是由自己決定,就像馬雲,他最初高考沒有考上,還是復讀了一年,之後當了老師,老師是一個很穩定的職業,很多人為此一生兢兢業業,但是他不滿足於此,連續創業,失敗了很多次之後,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句老話。馬雲給出了新解,所謂性格,就是性和格,性決定命,格決定運。什麼是性?性就是人的性情。格是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格局大,他能容納的人多,運就好。
決定格局最重要的一點,是視野。當我們在二樓的時候,看到的會是滿地的垃圾;而在二十二樓的時候,會將滿城的風景,盡收眼底。不同的樓層,就會有不同的視野和心態。人也一樣,當我們邁入了一個新的高度,達到了更高的境界,就會有不一樣的視野和胸懷,於是就會有不一樣的命運。
2比賺錢更重要的事
賺錢這個話題一直是大家很關注的問題,有些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財務自由了,但是卻沒有找到人生的意義,有些人在中年還在為生活奔波,只是這都沒關係,每個人的時區都不一樣,該來的總會來的。
對於財富,每個人的定義是不一樣,但是有一點,我們都是有共通點,都想活得好一些,對於那些奔波在生活線上的人,他們的目標就是買房、買車、結婚作為努力的目標,別看別人奮鬥一輩子只為這個,因為這是普通人要在大城市達成這個還真的有點難,所以不要看別人世俗,生活的階層不一樣,能力也不同,追求的也不一樣。
但是對於已經滿足了這些條件的人,賺錢信手拈來,當財富到了一定的程度後,金錢對他們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對於他們而言,賺錢已經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反而是找到人生中的使命,怎麼樣為這個世界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會更有意義。
並且一些很多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他們可以不做,他們想的是改變世界,想去做別人不能做,或者很少人能做到的事情,這是他們的使命,就像吳軍老師一樣,在谷歌工作時,可以賺很多的錢,只是他追求的不是金錢,反而是要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做一些很少人能做的事情。
後來直接不去那邊工作,因為他要寫書,對於一些他的觀點,以及他所知道的事情,他想通過自己的能力去影響更多的人,想把自己在美國那邊學習到比較好的東西傳播到國內,這也是他其中的一個目的,對於他來說,影響更多的人,讓別人變得更好,是更有意義的事,賺錢只是順帶的事情。
只是在國內這個風氣是真的很不好,很多人創業、工作、投資都是為了賺取更多的財富,然後安享晚年,或者把財富留個自己的下一代;但是外國很多的知名企業家,他們的大額財產基本上是不留給自己的後代,而是把錢捐掉大部分作為慈善,因為在他們認為這更有意義,也更有影響力。
當然這也是和階層以及見識有著很大的關係,有見識的人格局也大,很多事情都是從大事著手,考慮的是大局觀,而普通人能把自己整理好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一個人要想做大事,見識必不可少,當一個人達到一定的境界,他所追求的是為社會提供價值,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3閱讀的意義
之前看過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就是學習,如果你不知道這本書所寫的東西,那麼在於都的時候你是在向作者請教、溝通、討論,當然若是你能在這本書上發現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你就可以寫一些書評,進行指正,閱讀其實是一個互相溝通學習的方式。
同時在這個浮躁的生活里,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手機,或者沉浸在那些小視頻,遊戲當中,當我們坐地鐵或者去外面吃飯的時候,是不是每次都發現每個人都各自拿著自己的手機,各自玩著自己的,手機似乎已經成為我們最離不開的東西。
但是閱讀卻可以讓我們沉靜下來,當我們處於浮躁不安時,靜靜的看看書,可以認識自己,認清世界,以及解決自己內心的疑慮,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其實讀寫是不分家的,閱讀的越多,感悟會越深刻,慢慢的會成獲取知識變成智慧,但是這需要時間和知識的積累,我們在生活中不是要做一個有知識的人,而是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有些書只需淺嘗,而有些好書是值得我們反反覆復、一字不差的閱讀的,大部分的書籍只需簡單的瀏覽即可,但是遇到好書,一定要細細的品味,因為可以從裡面學習到很多作者的人生道理、感悟、智慧。
閱讀不僅僅只是看,看的同時也需要做筆記,因為大部分我們看完後一段時間,我們都會把知識點忘記,所以看書要好好的做筆記,並且要定期的拿出來複習,或者隔一段時間再看一遍,又或者分享給別人。
比如李笑來老師,他就會把自己很喜歡的書籍每年都看一遍,並且他喜歡看原著的書籍,對於他來講,有一些翻譯的作品和作者所表達的內容有一點出入。
查理芒格: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讀書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巴菲特就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閱讀不僅讓我們在冷酷無情的科技時代獲得喘息,而且重啟了大腦深入思考的功能,還是抵抗狹隘、思想控制和輿論支配的方式。一本好書,本身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認清世界,弄清心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從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4選擇多了反而不好
都說選擇大於努力,但是當選擇太多時,你反而會花了眼,吳軍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印象很深刻,一個公司去組織外面旅遊,很多公司會讓自己的員工選擇,以投票的形式選擇地方,也有一些公司會獨立專行,直接選擇一個地方,或者兩個地方,但是通過對比,發現還是直接定一個地方的人幸福感比較強。
因為旅遊本身是一件比較勞累的事情,如果你有幾個選擇,當你發現你去了一個地方時,發現很累,風景也就那樣,你就會想像那個你沒有去玩的地方進行對比,比如在冬天,有兩個地方選擇,一個是去海南,還有一個是去東北看雪雕,你來到東北,發現這裡除了冷,可以滑冰,其他的也就那樣,這時你內心就會想,要是我去海南就好了,可能還可以下海有用呢,在沙塘上享受著陽光浴。
很多東西,往往得不到的最珍貴,但是只有一個選項,就沒有了對比,你反而會好好的享受當下,就像以前華為手機,品類亂七八糟,手機賣的並不好,後來華為手機進行了分類,整合成了兩類,一種高端華為,另一個榮耀,產品數目減了很多,這樣大家也就這麼多的選擇了,也可以更專注的研發,集中精力做好產品,管理好品控;蘋果就更明顯了,一年只出一款手機,你沒有更多的選擇,但是卻賣得更好了。
我們無論是工作,還是投資,又或者選對象,都是一樣,選擇太多了,往往會在選擇上花費太多的時間,真正重要的東西反而被忽略了,這會顯得適得其反。
我們人生中也一樣,無非就這麼幾個大事件需要慎重選擇,選配偶、工作、買房、投資等等,只有這些事情才值得我們認真仔細地去做選擇,其他的事情都不值得或者沒必要花這麼多心思。
與其把時間花在小事情的選擇上,還不如把這些時間用在把事情做得更好,這才是跟這個重要的事情,我們不要把本末倒置了。
很多時候,我們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選擇上,而不是經營上,導致難以接近,或許少些選擇,會更加聚焦,也會讓我們更幸福更成功。
最後希望我們都做一個有見識、有規矩、有愛的人,做一個大氣,有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