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傳統村落——安上村

2019-05-22   清明上河圖洛書

安上村原名「九龍峪」,據傳,早年此地荒無人煙,村西側有一座尼姑庵。據村碑介紹,安上村最早的居民是周姓的先人,在尼姑庵上方建房定居,陸續有王姓、張姓、石姓、劉姓等入住於此,逐漸形成村落,故名「庵上」,後演變為「安上」。

安上的先人們,首先以方位定出了西嶺、東嶺、北嶺、南嶺。再由西向東定出了刺花溝、古道、羅圈、觀溝、篩簸口、柿子溝、東溝、白楊溝。又按姓氏從西往東劃定周家堰、翟家堰、房家堰、王家堰、張家坡、王家灣。外圍的田地也起了好聽的名字,如西坡的高場、六畝地、琵琶地、迎風堰,南坡的泛雷台、沙石崖、毛石清,還有一溜十三堰:劉家堰、張家堰、柳樹堰、小堰、大堰、刀把堰、五畝堰、六畝堰、九畝堰、十畝堰、楊家堰、牛角堰、賈家堰。

從這些名字不難看出,先民們是在劃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保障,得以實現「安」居樂業。

人口的不斷繁衍,加之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古村落漸漸形成。由南往北又劃分出劉家店、劉家胡同、宋家胡同、酒店胡同、槽碾、下鋪前、前道、廟前、水井崖、北胡同、薛家大場、北崖頭。隨著舊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村裡的老街道、老胡同大半消失,或者面貌改變。每當人們說起舊時的名稱,就會聯想到諸多往事和故事。

安上村仍然保留著幾座完整的四合院,高大的門樓,配上影壁牆,還沒進家就給人一莊嚴大氣的感覺。房子是均以大青磚壘成,上有磚雕飾品,最為出名的是拐角樓(俗稱拐古樓)。拐角樓位於村中心,是村人王克順所建。王克順,字雨村,當年有「博山煤號老大」之稱,以忠厚聞名,靠販炭起家。

拐角樓約建於1900年,大門坐東朝西,門內有磚雕裝飾的影壁牆。穿過二門進入院內,就是二層青磚拐角樓,一層有里外兩間,夾壁牆為木質方格,牆有樓梯直通二樓。南面有配房一間,西面有配房兩間,均為大青磚壘砌,古色古香,氣勢不凡。新中國成立後,院內的西屋分給了一趙姓村民,主房仍歸王家所有,該建築保存完好。

另外一座四合院叫帳房。帳房坐落在村東北方,是由三個院落組成的建築群。進大門,左右又有兩個偏門,分別通向兩個大小不同的院落。左邊是一四合院,右邊的院落只有北屋(俗稱禮堂)。通過右邊院落的門,進入第三個院子。帳房,是當年亨通煤礦興建時所蓋的辦公用房,原來的主人是趙書忠,因為帳房所用的地是趙書忠家的,蓋房之初,亨通煤礦與趙家有約定:亨通煤礦撤銷之日,就是房子歸趙家之時。這樣的承諾是否兌現,已經無人知曉,只是院落還在,帳房還在。

安上村位於街道駐地東北2.5千米處,面積約3.6平方千米。東部隔東山是西河村,西北隔蓮花山與萬山等村相望,南與良莊村接壤,西南與後峪村為鄰。村子北高南低,南北稍長,東西略窄,三面環山,呈不規則的「非」字狀。東山、蓮花山與鏊子山呈「品」字形把村子拱衛其中,南端與外埠相通。這樣的地形,就古代人們的眼光來看,那絕對是風水寶地,為此,安上村的人文景觀眾多,寺廟宮觀俱全,沿西北至東南走向,依次為:玉皇宮、泰山行宮、正覺寺、龍泉寺、白雲觀、石大夫廟。

人們見到蓮花山全新的正覺寺,都覺得正覺寺是在安上新建的寺廟,其實,正覺寺始於東晉,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南北朝時梁武帝國師寶志公禪師(觀世音菩薩化身)在此出家,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皆曾在此出家或住錫修行。道信大師在這裡提出了「農禪並舉」的主張,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在佛教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祖師道場。只是由於歷史原因,這座千年名剎毀於一旦。

隨著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為弘揚傳統文化,凈化人心,利樂有情,2002年原祖庭所在地博山區安上村,與釋仁炟法師簽訂協議,由安上村無償提供包括正覺寺遺址在內的126畝荒山給佛教僧人,修復建設正覺寺。新建的正覺寺位於安上村蓮花山中,坐北朝南,三面環山,山上樹木茂盛,彩雲繚繞,由五進院落組成,形成總建築面積三萬多平方米的大寺院。

正覺寺坐落在蓮花山的環抱中,占地千餘平方米的泰山行宮就在蓮花山頂。泰山行宮又叫碧霞元君祠,傳說碧霞元君每年出巡時,在此歇腳。安上泰山行宮建於1937年,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安上村多方籌措資金,泰山行宮得以重修。新泰山行宮氣宇軒昂、輝煌依舊,殿內雕樑畫棟,鏤金錯彩,其建築風格與泰山之崗碧霞元君祠相仿。祠內碧霞元君神像,身披五彩霞衣,光潤玉顏,華容婀娜,其他諸神,亦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正院有石碑兩方:一為初建碧霞祠時所立,一為重修碧霞祠時鐫刻;祠外古柏聳立,石牌坊、西牆根11方新碑以及197級台階更顯壯觀。

白雲觀位於蓮花山東南方的山腳下。據說,我國共有兩個設計相同的白雲觀。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安上。安上村的白雲觀是金代道教名人丘處機弟子韓廣洋修身之所。院內存留古銀杏一株,樹高三十餘米。

白雲觀已成過去了,聽說有人去北京繪了圖紙,準備修復白雲觀。呂祖廟還倖存。

昔日貼於三清大殿門楹上的一幅長聯仍在民間傳誦,上聯是:「岐山彩鳳雙獻瑞,雄鳴六,雌鳴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聲聞於天,天生皇帝,萬聖提綱」,下聯是:「洛水靈龜兩呈祥,陰得九,陽得九,九九八十一數,數數歸於道,道稱天尊,百神領袖」,連同橫批「道教之宗」,全聯共68字。據傳,這是淄博地區乃至全省宮觀寺廟建築中最長的對聯。當年白雲觀曾遺留古鐘一口,失一翅,幾經劫難,現收藏於博山顏文姜祠。

除了寺廟,安上的倒流河也極為出名。倒流河在安上村以南,位於安上村與良莊村的交界處,發源於村南的諸山之間。此河曲折綿延,一路西下,路過利大(現夏莊煤礦)礦區,流經後峪,掩的兩村,入孝婦河。過去, 倒流河上有一座用青石建造的高5米寬3米的石橋,橋左邊的崖畔上,有一個「石棺材」,旁邊還有「石箱子」「石柜子」,這三件天然石器,大小各異,樣子逼真。

倒流河下游有一個叫「馬泉」的地方,那裡有個淄硯坑。據記載:「淄石以產於古淄州而得名,現今的產地為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帶。最早產於博山庵上倒流河,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都曾使用過此硯。以後,在淄川城東洞子溝內發現硯石12層,主要以固石和灰堂石制硯,固石有油性,灰堂石多含銅,研墨寫字,字閃金星,故有『金星石』『金雀石』之美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硯台石」,也就是著名的淄硯台。

(上世紀20年代沙子頂煤礦舊貌)

安上村歷史悠久,風光綺麗,底蘊豐厚,佛道建築薈萃,以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成為值得記下一筆的古村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