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疆:大地的詩經——姚衛國農耕文本的水墨書寫

2020-07-09     社會科普

原標題:賀疆:大地的詩經——姚衛國農耕文本的水墨書寫

姚衛國的農耕文本創作,是一部水墨《詩經》。

《詩經》,開中國古代詩歌先河,折射著當時的社會生活,它是一部人生百科全書,又是一部恢宏的中國農耕文明的畫卷。不同的是它以文字給人以想像空間,開啟了華夏農耕文明的詩性時代。而姚衛國以筆墨圖式予以呈現,具有大文本敘事性,對遠逝的農耕文明給予史詩性地紀錄、緬懷和審視,宏闊的歷史畫卷般勾起我們茫茫的鄉愁。

兩部「詩經」,一個開始一個結束,中間隔著浩浩渺渺的歷史、時間,令人肅然。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作為立言、立行標準的《詩經》,兩千多年來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作為致敬和緬懷的姚衛國的《谷風》水墨,書寫的是農耕文明留存的記憶和骨血里的文化基因的重建。

農業的發展曾經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今遠遠拋棄了農耕。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農耕最後的輝煌已是西山日暮背影黯淡,青山綠水阡陌縱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光陰漸漸模糊。文明的進程伴隨著文化的破碎,一如當下的水墨語境和生態。有文化擔當和文化使命感的人會自覺拿起筆,紀錄與追問、反思與求索。

姚衛國於水墨有著天生的敏感,水墨在他的駕馭下,縱橫捭闔又秩序井然。空靈抽象的情境傳遞出閔意情懷,蘊含著綿綿的故園之思,流轉著欸乃無已之情。脫胎於傳統筆墨技法的沒骨法,無骨流溢的墨積出墨的骨,肌理細密骨質堅硬,外松內緊,宛若太極宗師的靜里乾坤。傳統水墨的計黑當白運用的出神入化,計黑當白時也計白當黑,計白當黑時又黑白疊加,而水墨的光的明滅在畫面里呈現出一種神性的光暈。

五色的墨層層暈染,錯落鋪排、疊壓、遞進,墨色與留白之間的結構,墨與墨積出的墨線,平仄韻轍如同五線譜,譜出一曲宏大的交響樂。而構圖的不走尋常路,看似無法實則有法,貌似無途卻又柳暗花明的手法,解構的同時在重構、再構時又重建,拆解與構建穿插,總在走投無路時峰迴路轉的驚喜,令你升起不斷探究的心。而一路讀下去,韻致婉轉深幽綿長中高潮迭起,意外之喜總是忽松忽緊忽滅忽明。

於此,姚衛國是深得《詩經》「四始六義」三味的,一層層一疊疊、一幕幕一重重,賦比興手法一唱三嘆,雙聲疊韻重言復章吟哦不已,層次遞進地烘托著四時與農間的陰陽變化,而對應農時的農事、風俗,虛擬而真實地再現,一卷卷鋪展開去的大文本,無可爭辯的春秋筆墨,寫就農耕文明一路走來的風雅頌,從而令其作品具有農耕文明藝術版本的文獻性史料性價值。繪事後素的嚴謹態度和寫實的敬畏,而文人心的浪漫與詩性,筆下演繹的農耕文明迷離奇幻又樸素平實,這種自由揮灑的自如與張弛有度是令人嘆服的,又使其文本繪事具有了藝術史詩性。

姚衛國的筆墨語言架構很有詩性、文化性和史學性,筆墨只是他情感與理性的外化,圖式只是他的心性寄託。骨子裡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對時代的哲性思考超越了畫面本身。在很多人對農耕遠逝寄予無盡緬懷感傷之時,他早已開始冷靜思考如何讓筆墨語言以文化基因的方式進入文化母體,溯回到文化本源。因此,他作品的寧靜祥和的言外之意,才有著無窮無盡的韻味耐人琢磨。一如他的人,外形清瘦而內蘊清秀,也就造就了其藝術的骨骼清奇。有些藝術註定要被時代選擇,有的人註定要被歷史記住。

姚衛國的水墨作品《谷風》家國情懷,內蘊恢宏沉鬱,而語言特質卻素樸而暢達,色彩鬆弛而綿密。傳統的筆墨與前瞻的意識、墨色的抒懷與畫面的寓意、天道人倫與人文家園等等,有機地將歷史、現在、未來串聯起來,線性的時間、平鋪的農田、日升日落輪轉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天命哲學觀,歲時的天道、自然、人倫與尊嚴,就這樣生出滄海桑田巫山雲闌的長太息。天地老了,詩經不老。站在姚衛國的水墨面前,似有大地的風從茫茫遠古吹來——

「式微,式微,胡不歸?」

於上林別苑

姚衛國簡介:號古岳,河北邢台人 ,中國著名水墨藝術家、當代藝術評論家、美協全國國展評委主任委員、享受政府「國家特殊人才」津貼,文化部「十大水墨藝術家」,中國美協和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畫壇百傑」稱號,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中南海中外交流中心、巴黎現代美術館、倫敦國立藝術館等機構定向收藏,歐洲中國藝術形象大使,中國十大畫廊聯合推薦最有升值潛力藝術家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e-QMnMBfGB4SiUwT1Y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