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20年的開年格外的忙碌。
一邊要狠抓防疫工作;一邊是一場又一場的「雲簽約」。
這不,前幾天,兩個「嗨」單子——和福醫頤集團和樹蘭醫療集團也落地在了武侯區。
其中,華西大健康產業功能區與和福醫頤集團簽下的項目投資金額就有整整5個億。
據介紹,和福醫頤集團目前已經在成渝兩地完成了腎臟、眼科、消化、呼吸5家專科醫院及1家私人醫生醫療機構的布局,未來,將在武侯區打造西部最大的民營醫療集團。
全國排名第二的華西醫院+西部最大的民營醫療集團,豐富的醫療資源矩陣、專業化的功能區布局,不難看出,武侯區在醫藥健康產業方面很有「想法」。
但,有「想法」的何止武侯!
醫藥健康產業,一直以來就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近十年來,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醫藥健康產業的發展也更加受到重視。
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
(按照聯合國將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7%或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作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地產企業就是康養產業的「忠實愛好者」之一,早在2010年,萬科便高調進軍康養地產,隨後,聖樺、綠城、遠洋、首創等公司也都紛紛拋出康養產業發展計劃。
此次疫情,又一次展現了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無限預期,無論是醫療團隊技術的培養、生物醫藥的研發還是醫療器械的製造,在實現醫療救助的同時,產值也將十分可觀。
去年,針對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成都就已經定下了萬億級的目標。
到2020年,產業營業收入達到5000億元;
到2025年,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0000億元;
到2030年,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0000億元。
這也是成都繼電子信息產業後,定下的第二個萬億級產業目標。
為何會選中醫藥健康產業?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究竟是個什麼情況?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成都大力發展醫藥健康產業的「底氣」何在。
成都,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四季分明的氣候、宜人的溫度、豐富的綠植覆蓋、慢節奏的生活……讓「天府之國」成都多次榮登全國宜居城市榜單,「養老」、「宜居」也成為了成都的代名詞。
對於宜居和養老型城市來說,醫療資源是一大重要指標。
近日,四川省衛健委官網發出公告,成都三家醫院(都江堰市人民醫院、郫都區人民醫院、崇州市人民醫院)晉升成為三甲醫院,至此,成都三甲醫院總數達40家。
連續多年全國排名第二的華西醫院再加上數量可觀的三甲醫院隊伍,成都的醫療矩陣自然也成為了「宜居」的加分項。
高質量的醫療水平也是推動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除了醫療資源,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曾經在點評成都生物醫藥健康產業時說到,天府之國豐富的生物醫藥資源和人文環境是支撐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早在西漢時期,成都醫學水平就取得了高水平的成就,成都天回鎮老官山出土的920多支西漢醫學竹簡,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也是國內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整、最具理論和臨床價值的古代醫學文獻。
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吳傳明攝
四川地區多樣的地形條件、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氣候,為中草藥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7290種不同種類的中草藥,更是讓四川省被冠以「中藥之鄉」的名號,業內甚至有了「無川藥不成方」的說法。
全國第四次資源普查數據顯示,川藥擁有的中藥材品種占全國的85%,而川藥的70%又來自成都。
醫藥不分家,有了中藥材資源打底,成都醫療水平發展也就顯得更加「理所應當」。
在這次的「戰疫」中,中醫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湖北確診病例的治療中,中醫藥參與度在75%以上,全國其他地區的比例占87%。
在中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醫藥健康產業的進一步前進還需要高新科技、政策扶植等人文因素的加持。
其中,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就是醫藥健康方面科技、人才的主要輸送地。
其前身是華西醫科大學——中國最早的醫學綜合性大學,也是中國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發端之一,2000年與四川大學合併。
兩所高校的強強聯手,既是高校也是醫院,教學興院和醫療立院同樣重要,9大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設立以及26門國家級課程建設項目的開設,奠定了華西人專業的醫學水準。
而專業科研方面,在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旗下2019年「自然指數」排名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排名全國第一,全球第36。
小貼士
「自然指數」主要是對最近12個月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是目前評價科研機構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的重要指標。
「自然指數」國內醫療機構排名
光是發表期刊論文還不夠,華西醫院還專門建立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科技園,用於醫藥健康方面的技術研發。
據華西醫院官方信息,截止2019年華西醫院的專利申請、授權數量連續10年全國排名第一;創新藥物發明專利轉讓,近5年就已完成60餘項,帶動投資100多億元;在麻醉新藥領域,華西醫院一家化合物的專利數就占了全國總數的20%……
一個個科研成果的誕生,不僅僅是成都醫療水平的彰顯,更是推動醫藥健康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器。
當一切「產業基礎」準備妥當,也就到了集中發力的時候。
2016年成都市出台《關於加快成都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
2017年成立成都市醫藥健康產業推進領導小組
2019年成都市發布《關於促進成都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促進成都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
一個又一個優惠利好政策的發布,成為了成都第二個萬億級產業誕生最有力的支柱,高新技術的相繼成型、各大企業的先後落地,讓醫藥健康產業的成熟成型一步一步從藍圖走向現實。
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的萬億級夢想究竟該如何實現?
答案在由成都醫學城、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華西大健康產業功能區和天府中藥城這四大產業功能區構成的醫藥健康產業生態圈。
既然是生態圈,這四大產業功能區就擁有自己各自的「使命」,相互協同,更大範圍的覆蓋整個醫藥健康產業鏈。
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個產業功能區的使命都帶有他們各自的「地域特色」……
成都醫學城
範圍面積:114.7平方公里
主導產業方向:三醫融合(醫學、醫療、醫藥)
成都醫學城應該是這四大產業功能區中「年紀最大」的一個了。早在2008年,成都醫學城就已經有了「苗頭」。
依託溫江區域內的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醫學城在規劃中擔負起了醫學、醫療、醫藥「三醫融合」的責任。
「三醫融合」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並非易事,醫學、醫療、醫藥三者之間的關係必須要做到相互協同、相互促進,才能算是真正的「融合」。
醫學為醫療提供技術支持,醫療為醫藥提供需求創造,醫藥為醫學提供研發基礎;反過來,醫學應用轉化為醫藥,醫藥匹配產品給醫療,醫療臨床反饋給醫學。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從無到有,成都醫學城目前已經聚集了藥明康德、科倫藥業、海思科、博奧等300餘家醫藥企業,引進了華西醫院溫江院區、八一康復醫院等高端醫療機構11家,還設立了藥明生物成都創新生物醫藥研發生產一體化中心、 科倫研究院、博奧生物等研發機構43家。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範圍面積:43.6平方公里
主導產業方向:生物醫藥、健康新經濟
提到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一直以來關注公眾號的看官應該對它並不陌生,畢竟產爺曾在2019年底對它做過專題報道。
依託高新區和雙流區的高新技術基礎,生物城圍繞四大產業主攻方向,重點發展六大產業細分領域,為成都乃至四川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研製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大主攻方向
六大細分領域
厚積薄發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已經引進了一批重點項目和高端人才,目前,落戶生物城的項目已達到127個,協議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先導藥物、諾和晟泰、非同生物、康諾行、西點科創等企業已正式入駐研發辦公。
最值得一提的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數字醫院——成都京東方醫院就落子在生物城內,目前項目已經封頂,預計今年年底投入運營。
成都京東方醫院的落地,在豐富完整生物城產業鏈條的同時還將通過「龍頭效應」進一步為生物城聚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華西大健康產業功能區
範圍面積:12.7平方公里
主導產業方向:醫療醫美服務
一聽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就都明白,這個產業功能區絕對和華西醫院斷不了聯繫。
的確,依託華西醫院在醫療健康行業方面的領軍作用,這個功能區將擔負起中高端醫療及健康管理、高端康復醫療、特色專科醫療、醫療美容、醫療大數據/AI、養生養老服務等一系列醫療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環華西國際智慧醫谷」特色項目的設置,更是進一步完善功能區大健康產業鏈的構建。
其中,「環華西國際智慧醫谷大合倉健康產業園」將成為功能區里華西醫院科研轉化的平台。
樓頂空中公園、雲天綠道、花園陽台……滿滿的綠色生態風格就是大合倉項目的特色,低密花園型的園區風格,聽起來就和醫藥健康很搭喲~
同時,「環華西國際智慧醫谷醫療大數據中心」則整合了華西醫院、成都市醫保局、清華啟迪、浪潮集團等多方資源,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運用。
「華西效應」吸引而來與華西大健康產業功能區完成簽約的項目包括外資企業美國奧洛瑞醫療集團,中國500強企業藍潤集團、中運富通控股集團,中國民營500強的東方希望集團等中外大型企業,他們將在武侯區投資設立總部項目和健康產業項目。
天府中藥城
範圍面積:65.5平方公里
主導產業方向:現代中藥
自1921年第一家現代中藥製藥企業(濟生製藥廠)在彭州建成投產,彭州已有近百年的現代中醫藥製造歷史了。
彭州境內「六山一水三分壩」的自然格局,仿佛就是命中注定讓它能吃中藥產業這碗飯。地形多樣,海拔海拔高度489-4814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彭州成為中藥材資源寶庫。
據介紹,彭州現有動植物及礦物類藥材共計1183種,不僅是全國著名的商品藥材種植基地和全國最大的道地中藥材川芎產業標準化示範基地,也是黃連、杜仲、厚朴等中藥材的知名產地,整體種植規模近14萬畝,小型藥材加工戶500餘戶。
康弘濟生堂、麗珠光大、成一製藥、亞寶製藥、新綠色藥業、協力製藥等50家知名中醫藥企業因為這裡的中醫藥資源聚集在此,天府中藥城現在已經成為四川省中醫藥行業的新星。
談規劃、說布局,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是在紙上談兵。
甚至在成都提出2025年計劃實現醫藥健康產業產值達到10000億元時,就有不少人提出質疑。
畢竟2018年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產值僅有3000億元,7年的時間真的能夠實現7000億元的增長嗎?
這樣的質疑並不是沒有道理,7000億,看上去簡簡單單的數字,背後需要付出的可能是成千上百倍的努力。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次新冠疫情面前,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的成績有了很好的體現。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已經為大家介紹過「來自華西醫療隊的神奇力量」。
但除了醫療水平的彰顯,在抗疫醫療用品方面,成都也十分給力。
成都本土企業邁克生物在經過半個月「加班加點」的努力後,成功研製出西南地區第一份檢測試劑盒,成都企業的快速反應和高效研製能力,不由的讓成都人心生自豪。
而由華西醫院牽頭,聯合清華大學、成都醫學城企業成都博奧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呼吸道病毒(6種)核酸檢測試劑盒(恆溫擴增晶片法)」則獲國家藥監局第2批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醫療器械審批批准。
恆溫擴增微流控多病毒核酸快速檢測晶片
這是國內首個新冠肺炎病毒晶片檢測系統,也是目前唯一的含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呼吸道多病毒指標(6項)核酸檢測試劑盒,能夠「更快、更多、更安全」的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成都科倫藥業研製的洛匹那韋、奧司他韋膠囊等4個抗新型病毒藥物均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有望三月實現批量生產。
除此之外,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申報的「新冠1號」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院)申報的「新冠2號」、「新冠3號」中藥製劑,也被批准在調劑使用。
疫情期間,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的「初展身手」,的確讓許多人為之驕傲。高效快速的研發能力、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都是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實力的體現。
但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直以來成都醫藥健康產業都在默默前行。
核心技術方面,准獨角獸企業成都先導藥物是全球3家可基於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進行規模化新藥研發合作的公司之一,擁有中國目前唯一、世界領先的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
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企業——波士頓科學、福布斯世界500強國際醫美龍頭企業——艾爾建、全球領先的醫藥企業——賽諾菲、國際製藥巨頭——輝瑞製藥、中國科學院旗下——科輝創新、世界500強企業——吉利德科學以及倍特藥業、科倫藥業、地奧集團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落地聚集,是對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的支持,也是對產業未來發展預期的肯定。
2019年連續出台的兩大政策,是成都發展醫藥健康產業的決心,也是成都吸引各大醫藥健康企業落地的態度,醫藥健康產業基金、金融供應鏈、人才引進服務體系的建立更是成都「招賢納士」的誠意。
雙贏,是成都實現醫藥健康產業萬億級目標的方法,通過成都的城市魅力、政策優惠吸引更多的中外知名企業落戶、培育更多的本土優秀企業,同時,已經落地的醫藥健康企業也在推動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幫助成都實現萬億級產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