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從來不止眼前的衣服,還有音樂和遠方

2019-11-13   Chicology

原文刊登於《Instyle優家畫報》請勿轉載,

另外感謝聯合撰文張淑敏同學。

無法想像沒有音樂的世界會變得多麼暗淡無光,音樂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七個音符組成了五彩斑斕的世界,在沮喪的時候,是音樂給了我們鼓勵;在高興的時候,是音樂給了我們感動;在孤獨的時候,是音樂給了我們溫暖;在歡聚的時候,是音樂給了我們熱鬧。同樣無法想像沒有時尚的世界又會多麼無聊失色,時尚用自己的方式,讓平淡的日常變得如夢幻般美麗。當這兩樣東西遇到一起時,便成了這世上最美好的事情。

爵士時代

The Jazz Age

爵士傳奇音樂家 Louis Armstrong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工業得到空前的發展,電燈得到普及,人人都有了擁有汽車的機會。大戰之後,心態放鬆,享樂主義盛行。在著名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就能一窺當時的奢華盛況。在法國,稱20世紀20年代為「瘋狂年月」。這一時期的社會、文化和藝術充滿活力。爵士樂,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誕生,用自己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代表和定義了咆哮的20年代。

《了不起的蓋茨比》

剛剛開始的時候,爵士樂,只是生活在美國紐奧良的黑人樂手,在閒暇時候一種自娛自樂的消遣。爵士融合了藍調與散拍,最初與之息息相關的是貧窮而無聊的鄉村生活、是戰後浮華背後得到解放卻依然飢腸轆轆的黑人奴隸。

JAZZ,這四個英文字母,最初的意思也與社會中下階層的性愛玩笑有關。

Duke Ellington

1917年,世界上第一張爵士唱片在紐約錄製完畢,至此以後,爵士樂散漫拖沓的浪漫音符,迴蕩在紐約每一個時髦的沙龍和俱樂部里,無數人沉醉在這種音樂里,跳著屬於自己的舞步。伴隨著爵士樂,穿著短裙,流蘇搖擺的輕盈女孩(Flapper Girl),讓紐約的棉花糖俱樂部錦上添花。


Flapper Girl,

這個詞在英語語境之下偏貶義,用來形容相對輕浮的女孩子。


這樣的女孩子在20年代有了非常具象的樣子,她們伴隨爵士樂的散拍起舞,她們穿沒有束腰的弔帶短裙,她們煙酒不離手,她們對於性非常開放。這也跟當時女性權利解放運動有關,一戰之後,英美兩國相繼賦予了女性同等於男性的投票權利。因為戰爭時代男性勞動力緊缺,女性第一次走出家庭,走向工作崗位。女權意識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於是那些如小鳥一般輕盈的女孩兒們,更加願意用穿著表達和解放自己。她們裝點了整個20年代,跳著踢踏舞步,豐富了和標誌了爵士年代。

我們慶幸爵士時代就有了電影,這些滾動的膠片讓我們有機會一窺Flapper Girl們的曼妙身姿和當時的潮流指標。克拉拉·伯恩(Clara Bow),「IT Girl」這個名詞的創始人,只因為1927年主演了著名電影IT而得名。她是當之無愧的20年代IT Girl:從來都頂著一頭短髮,穿著法國設計師Paul Poiret的衣服,在禁酒令的年代夜夜縱情充斥著爵士樂的地下酒吧。電影公司米高梅,有史以來收到影迷信件最多的女演員艾妮塔·佩吉(Anita Page),另一位代表著爵士時代的時裝偶像。她留下許多性感的瞬間,華麗流蘇的一搖一擺之間,露出腿部影影綽綽的線條。


如果說爵士是某種不著邊際的生活態度,

20年代的女性就是這樣生活態度之下最奪人眼球的勇士。

Clara Bow出道之前的樣子

Clara Bow

Paul Poiret的設計

Anita Page

搖滾精神

The Sprite of Rock and Roll

吉他之神Jimi Hendrix

搖滾樂於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

是結合了節奏布魯斯與鄉村和西部音樂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音樂類型。

同時,「福音音樂」「搖擺爵士樂」「跳躍布魯斯」,以及叮砰巷音樂等當時流行的音樂類型,也為搖滾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隨著搖滾樂的不斷發展,逐漸出現民謠搖滾,車庫搖滾,迷幻搖滾,鄉村搖滾,重金屬搖滾等多種搖滾樂音樂類型。但不論搖滾有多少種表現形式,它的精神內核卻從未改變:搖滾是關於青年人的反叛與自由;對「性」,對「制度建立」的批判以及對現有社會和生活方式的討論。

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搖滾巨星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標誌性的飛機頭髮型和扯開前襟的連體衣,到甲殼蟲樂隊(The Beatles)身上的西裝與喇叭褲的經典瞬間,再到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成員蓄著長卷髮,穿著機車皮衣和牛仔褲的時裝照片。無數的搖滾明星,藉由時尚的表達方式進一步拓展了搖滾精神的語義,也從60年代開始,搖滾與時尚結合的傳統,便一直延續至今。

Elvis Presley貓王

The Beatles甲殼蟲

The Rolling Stones滾石

莫里斯·迪克斯在《伊甸園之門》中說過:「只有一次音樂拯救了世界, 那就是伍德斯托克。」這場持續了三天三夜的狂歡,50萬年輕人借搖滾音樂,釋放著他們的迷茫與壓抑,用裸露與叫喊,這種最原始的方式來反抗一個時代。音樂節中演唱嘉賓搶眼奪目的演出造型,延綿不絕的love & peace手勢,都在宣洩著他們的憤怒與純真。同樣,波西米亞則是同一時期另外一種通過流蘇、褶皺與大擺裙與飄逸不羈的服裝類型,來表達流浪和自由的生活態度。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搖滾之所以長盛不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它不斷經歷著「建設——破壞——重建設」的過程,不斷自我更新,與時尚的使命不謀而合。因為每個時代總有被壓抑被局限的年輕人,他們需要發聲,需要表達自我。而搖滾樂作為一種反主流文化的一個符號,它的靈感與自由時刻都在影響著時尚年輪的更迭。

雷鬼與拉斯特法里

Reggae and Rastafarianism

Bob Marley

拍了無數音樂人物紀錄片的大導演馬克·凱德爾(Mark Kidel),曾經說,

「爵士樂和搖滾樂通常反映一種對安非他命的狂熱,而雷鬼樂則和大麻帶來的遲鈍反映相協調。」


雷鬼音樂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擁有一套自己的語言,在對於語言的解體重構中,節奏更加厚重憂鬱。雷鬼的「慢拍搖滾」節奏在更突出的、更厚重的低音旋律線上平穩地迴蕩。這種音樂滿足了當時非洲移民二代對於家鄉的想像,通過拉斯特法里運動,將「返回非洲」的主題請上檯面。如今的時尚界,甚至在許多老牌奢侈品中,「返回非洲」的情結幾乎隨處可見,已然成為主流中的主流。

返回非洲

Haile Selassie

拉斯特法里運動,興起在上個世紀30年代,從牙買加開始,很快席捲全球的黑人。拉斯特法里教認為,衣索比亞皇帝Haile Selassie是上帝在現代的轉世,之所叫Ras Tafari,也是跟他的名字有關。拉斯特法里發展至今,從來沒有被當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很多它的追隨者,一直將拉斯特法里看過一種文化或者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文化中,訴說這對於想像中「非洲」的嚮往,抗拒資本主義社會,他們把貧窮和流放轉化成了「莊嚴的符號」,這也是大多數雷鬼樂的創作主題。對於「非洲」故土的鄉愁是雷鬼和拉斯特法里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情緒,於是「紅、綠、金」三種「泛非洲色彩」成為了其標誌。

Gucci的「紅、綠、金」三種「泛非洲色彩」

雷鬼頭造型

Gucci的雷鬼頭

年輕的黑人,他們信奉拉斯特法裡,頂著雷鬼頭,穿著卡其迷彩服。這一切的一切,不管有如何龐大的群眾基礎,一直都徘徊在社會底層。在文化的各種演變成,從來都是地下的一部分,而這種文化的核心也永遠是對抗和抗爭。但如今的時尚,已經打破這種階級的固有,讓曾經的暗潮流動,成為了水面上最讓人矚目的波紋。從Gucci跟Dapper Dan的合作系列,到Virgil Abloh在Louis Vuitton激動人心的男裝系列。說到根源是雷鬼的,一切玄機都隱藏在鮑勃·馬利(Bob Marley)的歌詞里。雷鬼的視覺語言在歷史和地域的不同演化中,雖然已經沒有那麼厚重的「非洲故土」情節,可依然能夠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感受得到。

Louis Vuitton全球範圍的新視覺

朋克靈魂

The Soul of Punk

Sex Pistols

1976年的夏天,異常燥熱的倫敦,朋克做為一種音樂形式登上當時的《新音樂快訊》(New Musical Express),從此做為一種明確的風格由性手槍樂隊(Sex Pistols)在英國發揚光大。朋克以切割重組(cut-up)的形式再現了整個戰後青年文化的男裝發展史,把原本完全屬於不同時期的元素結合在一起。額上的卷髮和皮夾克、小羊皮軟底男鞋和尖頭皮鞋、橡膠帆布鞋和帕卡雨衣、緊身瘦腿和色彩鮮艷的襪子、緊身短夾克和笨重的釘靴。這是朋克最開始在倫敦的樣子,這一切的風格,顛覆著所有人的敏感神經。

朋克嚮往無政府主義,把毒品泛濫、性混亂、都市破敗等問題當作探討的主題。

朋克的分支眾多,例如華麗搖滾、迷幻搖滾和垃圾搖滾。其中華麗搖滾以大衛·鮑威(David Bowie)為代表。大衛·鮑威在以他獨特的音樂風格聞名於世的同時,他的時尚品味緊跟其後,甚至在某些時刻蓋過他的音樂才華,成為其最精彩的標籤。山本寬齋為他設計的Tokyo pop條紋連體衣還是日文漢字披風,大衛·鮑威無性別主義的人設為設計師提供了最為自由的設計題材。而論起對於相對日常的穿搭風格的影響,90年代的涅槃樂隊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的頹廢隨性與混搭造型,可謂是教科書式的典範。科本式蛤蟆墨鏡、豹紋長衫、補丁牛仔褲的經典造型與高腰牛仔褲、破洞毛衫等單品給予了時裝設計師無限的靈感與元素。

David Bowie

Kurt Cobain

如若論起朋克與時尚最深入的結合,就不得不提起被稱為時裝界的「朋克之母」——Vivienne Westwood。

她反叛的朋克精神是通過扭曲的縫線、不對稱的剪裁,未經處理的下擺與大膽強烈的色彩來體現的。她通過時尚的方式詮釋著朋克精髓,告訴世人:朋克不僅僅是簡單粗重黑眼圈和刺青,它是一種敢於質疑一切的態度和能力。對主流文化最為徹底的挑釁,對世界上的不滿最徹底的宣洩,真誠炙熱的內心,朋克自始至終在危險的外殼之下,蘊含的是向上的社會性。對於朋克的鐘愛,似乎從一開始就把我們帶回了真實的世界中,讓我們和「青年」「大眾」「地下」聯繫起來,面對真實的苦難與醜惡,在不停的鬥爭之中,來到自己內心的凈土。

Vivienne Westwood第一家叫做sex的時裝商店

朋克少女Vivienne Westwood

朋克老年Vivienne Westwood

嘻哈與街頭文化

Street Culture and Hip-Hop

Snoop Dogg

回到Hip Hop最最開始的地方,是70年代一貧如洗的紐約Bronx,非洲後裔和拉丁美洲後裔聚居的地方。那個時候的紐約市在所有人的眼裡宛如天堂,似乎紐約人都坐著加長版的豪車,戴著珠寶鑽石,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出入54俱樂部,跟著愉快的節奏跳的士高。可事實上,在紐約最北面的Bronx,幾乎民不聊生,失業率高得嚇人,黑幫橫行和街頭搶劫是Bronx的日常。就在這樣的地方,這樣最糟糕的時間,一個叫做Kool Herc的DJ在自己的公寓里舉行了一場音樂排隊。那就是如今風靡全球Hip Hop文化的開端。

1975年廢墟中的Bronx

Kool Herc

一首The Massage紅遍美國,來自Grandmaster Flash and Furious Five,那張唱片真的讓他們這些窮小子賺了不少錢。這群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小男孩,在毒品和犯罪的包圍之下長大,音樂在某種程度是對自我的救贖,但也可能是另外一個深淵。一首The Massage,終於變得有錢的他們,每一場演出都穿得非常誇張,好多的皮草、好多華麗的裝飾。Grandmaster Flash and Furious Five依然被Disco風格所影響,認為在舞台上就應該穿得非常炫酷,直到他們看到Run DMC。

Grandmaster Flash and Furious Five

Run DMC,80年代初最紅的嘻哈說唱組合,他們完全拋棄了Grandmaster Flash一隊人浮誇的時裝造型。Run DMC只是穿著這些街頭小混混的日常服裝,就出現在各種表演場所和自己的MV里,還因此大受歡迎。大金鍊子,第一次出現在了Hip Hop的時裝文化中。這些個浮誇不著調的配飾在之後很久很久,都是Hip Hop文化中的標誌,始於Run DMC,由Big Daddy Kane發揚光大。

Run DMC

Big Daddy Kane

Snoop Dogg,西岸嘻哈界教父級別的人物,他在把自己手印按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時候,穿著一件駝色的大衣,搭配Gucci的套頭衫,非常像他的風格,非常嘻哈。現在嘻哈流行的樣子,應該要從Snoop Dogg的個人風格說起。他從根本上改變了嘻哈只有街頭風格的印象,他穿合身的西裝和華貴的皮草站在舞台上,他把自己收拾地非常乾淨帥氣。幫派出身的Snoop Dogg在多年的音樂發展之後,居然有了一種優雅的氣質。而他應該也代表了現在最為流行的嘻哈風格,乾乾淨淨,洗去街頭鉛華之後的平靜。

Snoop Dogg

縱觀20世紀時裝潮流歷史,音樂從未缺席。

時尚從音樂中收穫靈感,音樂因為時尚的表現,有了更加具象的形式。音樂與時尚,相互念念不忘,必然等來實現夢中世界的迴響。音樂風格對於時尚的引領,顧盼流離,從視覺化的符號開始,到最深層次的精神內核。彼此等待和成全,藉助聽覺和視覺,幫我們勾畫出每一個時代的樣貌。

我們通過音樂和時尚,了解更加深入的社會基本面,更多層次的人性畫面。

text :盧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我們:cryw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