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時代的校園困境:手機追蹤是「監視器」還是「安全閥」?

2020-02-01     續航美國留學

根據華盛頓郵報12月24日的報道,數十所美國大學正在使用手機網絡和軟體來追蹤和定位學生,從而監督他們的學習狀況、分析他們的行為,或評估他們的心理健康。學校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維護校園的安全,同時有效控制和防止曠課、考試作弊等行為。但是對於在校學生而言,隱私保護成為了一件越來越難的事情。

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正是利用了手機新技術的大學之一。當新生進入Jeff Rubin教授的信息技術入門課時,隱藏在演講廳周圍的七個小型藍牙信標就會與學生智慧型手機上的應用程式相連,從而提高他們的「出勤點數」。

如果有學生逃課,那麼這個叫做SpotterEDU的程序也能有效追蹤並記錄,還會通知任課的Rubin教授,方便教授聯繫學生了解缺課的原因。Rubin教授的課上有340名學生,上課的時候幾乎是「場場爆滿」。Rubin教授說,「學生們也想要好成績,他們一旦知道我可以看到出勤記錄,那麼不需要我做什麼,他們自己的行為就會有所改善。」

「防患於未然」

一位大學顧問說,如果跟蹤系統能讓學生變得更好,那不是一件好事嗎? 畢竟,很多人類行為都是可以被量化、被監測、被分析的,而且學校作為肩負重任的教育機構,很希望看到學生都能積極好學,遵守紀律,而且保持身心健康。如果追蹤軟體真的能分析出某些學生行為異常,可能會傷害自己或他人,那麼學校和家人就有機會及時預防和阻止情況更一步惡化。一家數據公司負責人就舉了一個真實案例,通過數據分析,他們發現一個學生在校園中離群索居,認為她有很大可能面臨精神健康的問題。通過及時的聯繫和幫助,學生的狀態有所好轉。大學校園中類似的問題非常普遍,如果沒有緊密的關注和數據分析,很難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

也有一些父母顯然對孩子不夠放心,認為大學生的身份並不意味著自控和自立,希望孩子能受到更密切的監督。Wes Grandstaff說,多虧了監控軟體的幫助,不然他的兒子Austin應該還在大學生活中苦苦掙扎,而不是像今天這樣順利畢業。他說,額外的監控是值得的,孩子怎麼想都無所謂,「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反正你都會受到監督和關照。」

「技術性入侵」

但是越來越密切的監督也會給校園和學生帶來的潛在危機和無形改變。一些教授和教育者認為,這些系統和軟體大規模侵犯了學生的隱私。他們擔心,跟蹤系統表面上是在監督學生,實際上卻會造成學生「永遠長不大」,非常不利於培養他們作為成年人的意志力和行動力。追蹤軟體的普及也容易讓學生將「監視」視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喪失一部分思考和鑑別的能力。

「我們是成年人了,真的需要被跟蹤嗎?」Robby Pfeifer是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大二的學生,該校最近剛剛開始記錄連接到校園無線網絡的學生的出勤情況。「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這種監控的趨勢會不會愈演愈烈,直到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受到『微觀管理』?」

「監視」的大量存在已經成為許多美國人生活中不能忽視的一個事實。攝像頭、傳感器和麥克風會輕易地連接到網絡上,在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時候暴露他們的隱私,甚至非常精確地監測人們的活動和行蹤。美國人在調查中表示,他們之所以對於「技術入侵個人生活」抱有較為寬容的態度,主要是因為技術還能帶來便捷和舒適。

SpotterEDU的負責人、前大學籃球教練Rick Carter說,他在2015年創建了這個應用程式,起初是作為一種監督學生運動員的方式。如今,公司包括奧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蘇里大學在內的近40所大中小學合作,登記學生超過150萬人。

SpotterEDU使用的是撲克牌大小的藍牙信標,一旦學生進入信號範圍,就向學生的智慧型手機發送信號。這些藍牙信標一般是貼在牆上和天花板上這種不顯眼的地方。Carter拒絕讓採訪記者拍攝教室里的信標,因為目前學生不知道它們長什麼樣,他們也不想暴露信標的準確位置。

大學校園的「自由」和「自控」

「自由」幾乎是美國大學校園長期以來的標籤之一。學生完整地擁有選課的自由、選專業的自由、轉學的自由、課外活動的自由。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從高中到大學短短几個月,自由的尺度完成了跨越,但是學生們本身的成熟和自控的程度卻不會輕易完成跨越。這也是大學校園中充斥著逃課、酗酒、霸凌、歧視、學術不誠信等問題的原因之一。

在「自由」被充分允許的環境中,學生犯錯的成本相對較低。大部分家長對於已成年學生的行為一無所知或無能為力,而學校所能採取的最嚴厲的措施,也不過是把嚴重違反校規或者不符合學術要求的學生開除出社區。

追蹤和監視技術的成熟,恰好應和了一部分憂心忡忡的家長、教育者和學校管理者的需求。他們願意相信,技術手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畢竟,在銀行、醫院、政府機關等充滿監控攝像頭的地方,人們都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這個邏輯很簡單,如果你不打算做壞事,為什麼要擔心外界的監督呢?」

也許技術監督並不會真的讓大學生變成「巨嬰」,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立體、複雜、非線性的,不會因為某一個單一外在因素而徹底改變。但是討論和質疑的聲音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在科技高速發展、信息爆炸式擴張的時代,如果人們毫無怨言得放任技術手段在個人生活中毫無邊界得擴張,是不是也是一種「危險的一致性」呢?

畢竟,機追蹤技術的內核,並不像防止考試作弊的科技手段那麼單純和直接。追蹤技術被廣泛應用的背後,關乎學生的個人隱私、數據和信息安全、以及對於「技術的邊界問題」的認知和意識。

【獨家稿件聲明】本文為美國續航教育原創,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美國續航教育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K4NA3ABgx9BqZZIcL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