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但其實過度的寵愛是原罪

2019-12-22     逐陸先生


「批評」是一個貶義詞,總是不得人們的喜歡,但其實,沒有得到批評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郭德綱對郭麒麟是打壓式的教育,他對郭麒麟很嚴格。郭麒麟六歲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六歲之前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六歲之後就被帶去了北京和父母親生活。按理說多年未見的孩子應當是十分寵愛的,但是郭德綱沒有,反倒是對郭麒麟很兇、很嚴格,屬於那種一周就會批評他六天半。

在郭德綱眼中,批評才能成長,在一次採訪中他也回答過關於對郭麒麟教育嚴厲的話題,他說:他經歷過人情冷暖,知道社會是怎樣的,所以乾脆在家裡把郭麒麟罵夠了,這樣他出去以後別人就不會罵他了。

的確,相比誇獎,還是批評最容易讓人記住,所以與其讓別人批評自己的孩子,讓他顏面掃地,還不如自己關在家裡把他批評夠了,那樣自己的孩子也就真的記住這個錯誤了,知道到底應該怎麼做了。

而且換一個角度講,只有對一個人上心、有所期待才會狠狠的揪住他的小毛病,才會容不得他犯錯,才會恨鐵不成鋼。

我有一位朋友的姐姐崇尚誇獎式的教育,她覺得只要對孩子適當的鼓勵,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想法是好的,但是很遺憾的是,她的孩子最終成為了一個蠻橫、不講理的人。

我朋友的姐姐每一次在孩子犯錯之後只是溫聲細語的說這個不對,讓他以後別再犯了,但是從來都沒有對孩子使用懲罰措施,以至於她的孩子在以後的時間裡總是會再犯。孩子的父親很嚴厲,但是沒有用,因為他拗不過自己的愛人,他只能看著自己的愛人一遍又一遍的縱容著孩子犯錯。直到後來那個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搶玩具把人打傷了,他們家賠了很多的錢。

事發之後我朋友的姐姐才意識到溺愛的嚴重性,所以她最終只能板下臉來批評自己的孩子。

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需要你執筆畫就宏偉藍圖,所以不得不說的是,最後的「成果」怎樣大多的原因其實在父母。

我很欣賞郭德綱的教育方式,雖然讓郭麒麟有了一個「悲慘」的童年,但是至少郭麒麟知道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也成為了一個處事低調、對人謙遜恭敬的少年。

而這些都離不開他父親,郭德綱的教育。希望廣大父母也能明白,溺愛不會讓人長大,它只會讓你的孩子變成一個巨嬰,惹人嫌棄。


文案編輯/逐陸先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9jdL28BMH2_cNUgVl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