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熟悉咱們大錘說史的讀者朋友都知道,大錘欄目素來是善於蹭熱點的,是的沒錯,我們今天要講大家很熟悉的但是並沒有注意到它與元宵節有著密切關係的一個千年成語的故事。
在開始本期故事之前,大錘仍然要說一下,時下最重大的事件,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就是舉國上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今天這個病已經有了一個暫時的正式新名字叫做NCP,這是個縮寫,N是英語「新型」的開頭字母,C是冠狀病毒的開頭字母,P是肺炎的開頭字母。大錘也跟列位網友一樣,關注著抗疫,在此大錘也向抗擊NCP的逆向前行者致敬。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今天要講的元宵節成語,源自於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成語,破鏡重圓。這個故事大家想必是非常熟悉的,這就是隋朝隋文帝派遣大軍攻滅江南陳朝、一統天下的時候,陳朝的末代皇帝陳後主有個妹妹被冊封為樂[lè]昌公主,公主不僅漂亮而且還有才華,因此公主的老公、駙馬徐德言就提前預知了,眼看著隋朝勢大,陳朝一天不如一天,因此兩人商量著早做準備。
徐德言就說,公主這麼漂亮這麼有才,陳朝滅亡的時候公主一定會被隋朝豪強奪走,這樣一來我們家就散了。為了日後相見,兩人就約定,打破了一面銅鏡,那時候古人還沒有我們現代使用的鏡子,現代這種鏡子是19世紀德國人發明的,所以樂昌公主夫婦用的還是銅製的鏡子。他們把銅鏡打破之後,夫婦倆一人一半,作為日後重見的憑證。
果然不久之後隋朝大軍就滅亡了陳朝,樂昌公主被隋朝名將越國公楊素擄走帶回隋朝首都大興城去了。徐德言則顛沛流離中信守諾言,帶著那一半銅鏡一路輾轉最終也去了大興城。在這裡,他在當初與公主約定的時間,拿著破鏡子在約定好的大興城街市上等待。結果公主果然派了一個人拿著另外半個鏡子來找他了。
徐德言拿到兩片殘鏡,果然能夠拼合在一起,一時間悲喜交加,悲的是妻子已經被別人擄走,而喜的則是滅國之後兩人竟然還能劫後餘生。於是徐德言揮筆題詩一首,詩歌是這樣的: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然後讓樂昌公主派來的人幫忙把這首詩帶給她。樂昌公主得到此詩後淚如雨下,連日茶飯不思。
大錘之前說了,樂昌公主人才出眾,所以自從被楊素劫掠回府之後,她一直很受寵愛,她這一悶悶不樂,這就被楊素看到了。楊素就問怎麼回事,樂昌公主就實話實說。楊素非常感動,覺得這夫妻倆真是不容易,於是就專門把徐德言找來,讓他們夫婦團圓。這就是成語「破鏡重圓」的歷史典故。
大錘為什麼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說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呢?這是因為,大家可能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也很少注意到,這個故事裡有一個關鍵節點,那就是當初徐德言與樂昌公主拿著銅鏡分開的時候,約定了雙方相會的地點和時間。
地點就不用說了,隋朝首都大興城,隋朝權貴都在那裡,所以樂昌公主是可以估計到自己未來肯定會被隋朝人劫掠到大興城的。而夫妻倆約定的時間就有意思了,他們約定的,正是正月十五。
請注意,這可不是隨便約的日子。他們之所以把破鏡重圓的日子選在了正月十五,是因為在隋唐時期,正月十五元宵節就已經發展成了官府和民間都會參與的盛大的燈會活動,熱鬧非常,而且吸引了大批市民都爭相來參加。
根據正史記載,當時隋煬帝在元宵節期間會出動上萬人進行集體歌舞,就是這麼龐大的演出規格。而且這還不是隋煬帝自己奢靡浮華搞出來的,而是之前就有類似的傳統。在他爹隋文帝主政的時候,元宵節就已經非常熱烈了,文獻記載當時的元宵節一到,滿大街都是人們走親訪友,而且鑼鼓喧天,各種演戲的雜耍的賣小吃的賣酒的什麼都有,所以大家無論男女老少都出來看熱鬧了。
為此隋文帝時候還專門有大臣上書說元宵節這樣熱鬧太鋪張浪費了,應該禁止元宵節的娛樂活動。隋文帝素來倡導簡樸,所以他採納了這個建議,公開下令禁止元宵節大規模慶祝活動。為此還出了一個歷史倒霉蛋,當時有個很有名的大臣叫做長[Zhǎng]孫平,他作地方長官的時候政績做的很好,官聲也很好。
結果就是因為他沒有執行隋文帝的禁止元宵節娛樂的命令,導致當地百姓依然熱烈慶祝元宵節,還搞了大規模的唱大戲娛樂活動,惹得隋文帝大怒,把長孫平給罷官了。當然隋文帝這個禁止元宵節娛樂的命令也在他死後就自然瓦解了,他兒子隋煬帝特別喜歡元宵節玩樂,因此此後的元宵節更加熱鬧。
也就是說,在隋唐時期,元宵節就已經發展成了全民性的節日,街上人最多最全,這才是樂昌公主夫婦倆約定這個日子的真正原因——唯有這樣的時候,才特別適合在街上找人找破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破鏡重圓這個千年歷史的成語,本身就記錄了一千多年前元宵節在我國的空前繁盛。
這裡大錘還要多幾句,關於破鏡重圓成語,其實現代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還有新的發現,有新的解釋,未來有時間,大錘還會給大家講述一下,這個成語背後令人匪夷所思的歷史真相。
當然,咱們雖然今年比較特殊不能親身體會上元燈節的繁盛了,但是大錘相信,咱們仍舊會度過一個美滿的元宵節。圓滿,是我們一千多年前破鏡重圓的人們就種下的希望,而這種追求圓滿的信念,已經深植於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心靈深處,讓我們至今仍滿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