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您雙黃連了沒?
前段時間拜某部門所賜,本來因疫情導致的低迷市場,忽然迎來一股搶購熱。
雙黃連一夜售罄。
後來人民日報都看不下去了,發文稱,雙黃連只是有抑制功效,並不能起到治療作用。
關於搶購風潮的性質暫時放一邊兒不說。
透過這件事,也看得出來大眾對於流行疾病的恐慌。
可恐慌歸恐慌,防疫,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注重方式方法。
病急亂投醫,吃壞肚子不說(過度服用雙黃連可導致腹瀉),還達不到預期目的。
而說到科學防疫,最近奈飛推出了一部良心紀錄片,可以說相當及時。
裡面就告訴了你如何正確應對流行病的辦法。
比起去瘋搶那些治標不治本的物資,不如踏踏實實蹲家裡好好看看它。
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爆發
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
眼下的新型冠狀病毒,可以說累壞了一線醫務工作者。
除了每天應對病患,還要抓緊時間研發特效藥。
兩線作戰,壓力重重。
可你知道嗎?
比起在國內肆虐的肺炎,還有一種看似「輕微」,實則擁有恐怖殺傷力的疾病一直困擾著人類。
流感。
就在剛剛過去沒多久的1月,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才經歷了一場乙型流感病毒。
截止2月1日,這場瘟疫已經帶走了10000多條生命。
目前,美國的50個州中,已經有48個州確診有相應患者。
無獨有偶,2018年的時候,全球才剛經歷過一次流感潮。
有專家稱,這次流感潮,是人類社會繼1918年以來承受過的最嚴重的一次病毒襲擊。
1918年那次有多嚴重呢?
片中有科普。
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死亡總和(一戰約1000萬,二戰約7000萬)。
因為年代久遠,加上當時的統計系統不完善。
專家保守估計,這個數字應該在5000萬到一億人之間。
僅僅一場流感,世界上就蒸發掉18億分之一的人口,威力可想而知。
而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經來到了78億。
相較過去,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寬鬆和更自由的流通度。
但相應的,一旦流感病毒的烈度達到1918年的級別。
專家估計,死亡單位將以「億」起跳。
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看出,流感的殺傷力明顯不弱於今次的新型冠狀病毒。
除了本身擁有極強的傳染力和極高的致命率,流感最難處理的部分還在於它難以根除。
因為,它的變種幾乎無窮無盡。
正是通過不斷變種,才有了後來我們熟悉的禽流感(H5N1、H7N2……)、豬流感(H1N1、H3N1……)等一系列新型病毒。
流感既然都有這麼多種,目前的疫苗當然也有其局限性。
那麼有沒有辦法生產一種超級疫苗,能將人類已知的流感一網打盡呢?
這正是當下一些科學家的奮鬥目標,傑克算其中之一。
這種疫苗的研發難度在於,此前相關領域幾乎一片空白。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傑克領導的研發團隊很容易受到外界質疑。
之前毒藥君曾給大家推薦過關於伊莉莎白·霍姆斯的紀錄片。
片中那種通過欺詐手段來騙取投資人的做法,是導致行業信譽度受損的重要原因。
關於這一點,傑克深知其中艱辛。
儘管在從零開始的道路上,會面臨發展前景和研髮結果未知等諸多不確定因素。
但即便堵上一切他也在所不辭。
因為,他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
是的,片中的每個人都很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
在這部紀錄片中,導演通過多重視角,為觀眾展示了抗疫鏈條上的各個環節。
他們有為預防疫情大面積擴散,提前走訪世界各地扼殺瘟疫源頭的官員。
有在一線工作的醫務工作者。
有如傑克這般,勤懇研發疫苗的科學家團隊。
當然,還有每天為百姓安危奔走在一線的防控專家。
這些人拼盡一切,只為達成一個共同目標:
找到流感病毒,並以各種辦法拒絕它們進入人類社會。
可偏偏,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這麼一小搓「別有用心」的人喜歡唱對台戲。
在美國,這個「別有用心」具體表現為:
我是合法公民,自由是我爹,所以我選擇不接種疫苗。
他們給出的理由面兒上聽起來還挺有「道理」。
是藥三分毒,疫苗並不能保證受體能完全杜絕病毒。
既然如此,與其讓自己和小孩被強制接種。
不如乾脆一開始就不種。
為了表達自己的意願,他們甚至結隊到政府面前示威。
有一點兒醫學常識的人都明白,疫苗的確不是百分百抵禦流感病毒,它只能降低中標機率。
但如果不種,你連那50%的生存機會都沒有。
更何況,現在一些疫苗的抗性已經遠遠不止對半開。
最關鍵的是,針對目前一些主流流感病毒,這些疫苗已經被證實是有效的。
誠然,近些年,假疫苗風波和醫療器械事故讓人們對這個醫療行業提高了警惕。
但因為這些負面消息而斷絕了小孩的未來,這不叫「為你好」。
叫無知。
影片第二集的章節標題耐人尋味。
人禍。
這個詞,可以是唯利是圖的商人為了利益將醫療行業形象徹底抹黑;
也可以是盲目自信引發的錯誤自保機制。
很顯然,影片中的反疫苗群體,是後者。
諷刺的是,當他們能享受美國的醫保制度時。
受盡磨難偷渡而來的移民,卻隨時面臨被流感傳染送命的風險。
誠如一些接觸這些移民的人所言:
「這些家庭經歷萬難才來到這個國家,如果還死於流感這種可預防的疾病,真是不可原諒。」
因為受體的體質差異,疫苗會引發副作用是個事實。
但,不能因為少數人的排斥反應,而讓大多數人受此影響。
為此,美國部分州政府推出一項政策,不接種疫苗的家庭,其小孩不得入學。
這項政策自然讓反疫苗人士恨之入骨。
他們一方面要求自己有選擇的自由,另一方面卻拒絕承擔拖累他人的責任。
現實,就是如此魔幻。
去年,美國爆發25年來最嚴重的麻疹。
可早在2000年,美國就宣布已經根除了這個疾病。
據報道,後續被診斷出疫情的家庭,大部分都存在不接種疫苗的情況。
而作為最具傳染性的病毒之一,這個病原本是可以通過接種手段預防的。
因為疫情太過嚴重,世界衛生組織甚至不得不將「拒絕接種疫苗」列為「2019年最大威脅之一」。
可就是這樣,一些人還堅持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增加自己的免疫力……
真應了那句話,這個世上最不缺乏自信(大)的,就是美國人。
說到這裡,不免想起片中那些奮鬥在治療前線的醫生。
疫情爆發之際,即便沒錢買疫苗,他們也加班加點,盡最大可能挽救一條生命。
如果病人不幸離開,他們會難過,會傷心。
前線以職業精神奉獻著無私,後方卻用民主的幌子拿生命當兒戲。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句話,用來形容片中的對立竟意外契合。
很悲哀。
緊接著,我又想到這幾天在網上陸續看到的新聞。
當承諾守護病人的90後醫師因為被感染倒下時,另一些人,卻在瞞報自己的病情貽害他人。
也許我們悲觀的不應該是那些每日上漲的疑似病例數據。
我們應該將這份悲觀拿來審視自身。
因為,自私這個病,在可觀的未來都無法被根治。
這種病一旦染上,極有可能讓我們忽視現有科學成果,跌入一種自我催眠的直覺。
想想這個直覺可能引發的後果……
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