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你胸有鴻鵠之志,手無縛雞之力

2019-12-18   領導力智庫


1

我的助理辭職了

他嫌工作太瑣碎


6 年前,我就任營業部總監時,急需一個助理。

剛在內部網掛了招聘信息,產品部的老總就把他的助理推薦給了我,說此人如何如何優秀。

我面了試,那小伙子確實感覺不錯,能說會道,知識面廣,而且貌似很上進。

我當時納悶為啥這麼好的人才,人家不留?

但過了一段時間,我終於明白了原因。

那助理的知識確實太淵博了,對BAT的戰略規劃如數家珍,對各種創新模式瞭然於胸......


但要命的是,他卻很難按我的要求處理好任何一件小事:


寫的郵件總是語句不通,詞不達意;

領導來調研開會,他總是高談闊論,而忘記端茶倒水和會議紀要才是他的本職工作;

寫年終預算報告,第一頁的數據就錯了,叫他修改後,發現後面的數據還是錯,問他原因,他說我只讓他改了第一頁的數據......


老天爺,後面的數據都來源於前面的推導,前面改了,後面當然也要跟著改!


我懟了他,他很不開心,第二天就向我請辭,理由是:


「現在乾的工作都是些針頭線腦的小事,覺得沒啥發展機會,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我沒有挽留他,無論我說什麼都會成為洗腦的嫌疑犯,所以由他覺事吧......


2

工作中哪有什麼大事

你要先做好每件小事


最近寫了幾篇熱文,吸引了一些年輕人來撩我。

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我在500強經歷的那些「大事」,都想讓我分享一下做「大事」的經驗和乾貨。

於是我說: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大事,也沒什麼絕招,你要做的就是把一件件小事做好。

說這句話時,本想裝逼包裝下,可覺得還是這樣平鋪最好。

然而,這樣的回答顯然不受年輕人待見。

他們找我要武林秘籍,我卻告訴他們:

「太極只適合健身,不適合打架。」

這當然讓他們失望……

但實際情況即如此:工作就像兩個流氓打架,你卻當成高手對決。

當你還在糾結是用「雙峰貫耳」還是「十針手」時,別人一通王八拳已將你撂倒。

當你真的做成一件所謂的大事時,你就會意識到:這簡直是黑屋子裡的群毆,當你獲勝走出,自己都不知道是哪幾拳放倒了對方。


3

每一件大事的背後

都是無數瑣碎的小事


我在500強是做成了幾件所謂的大事,可回想起來全是些苟且不堪的碎片。

做銷售總監時,拿下一個幾千萬的大單。

這背後卻是和產品部門上百次的郵件溝通、與客戶各個層級的關係梳理、對投標文件每個字的拿捏......


在總部搞一個創收項目,為公司帶來近50億的業務收入。

這背後卻是無數個追蹤表格、電話溝通、激勵文案、機構走訪與宣導......


再後來,和世界著名諮詢公司一起為公司做戰略規劃,項目將決定這個金融帝國的未來走向。

這真的是年輕人都嚮往的大事吧。

可6個月的項目期並沒發生什麼大事,有的只是每天23:00定時召開的電話會議、上千個訪談紀要、上百次的方案修改意見、一次又一次內部PK會議......

也許你會以為這與職位有關,級別很高的人是不是就能擺脫繁瑣,閒庭信步?

其實還真不是這樣。

我算是比較接近核心圈的人,以我的觀察,即使這個金融帝國最高的幾個領導人,也並非像你想的那樣意氣風發、運籌帷幄,他們每天面對小事的數量更是我們幾何倍數。

而他們要做的,也僅僅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4

能走向金字塔頂端的人

都是往死里磕的偏執狂


先拋開多大的成就不談,其實你只需要對待工作投入一點、嚴謹一點,持久一點,足以讓你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馬未都講過,他收藏一些木器,損壞時經常會找一個師傅來修理。

雖然那個師傅報價比市場行情高出一節,但他認準了,從不更換。

那是為什麼呢?

原來,馬爺曾有一把黃花梨木椅,不小心碰掉了一個缺口,在別人的介紹下找到這位師傅。

按說補救措施如何完美,都不可能恢復原樣。

但那師傅硬是在一堆廢料里尋找顏色、花紋都相近的材料。

雖然補椅子一個時辰即可,但那師傅找料就找了三天,終於最大程度的還原了椅子本來的面目。

你看,真正的手藝並不在於出凡入勝的高超技藝,而在於以客為尊的投入態度以及細針密縷的嚴謹作風。

在職場也是如此,最終能走向金字塔頂端的人,不是那些看起來文韜武略的人,而是那些往死里嗑的偏執狂。

我在平安所見到的頂級高管多數如此。

我曾無意瞥見某位總裁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次會議的細節,裡面還夾雜著圖形和表格,真的可以和90後的手帳媲美;

我也曾和某位總經理去機構調研,兩天走了七八家機構,每家機構的發展情況他都瞭然於胸,報告中的細小錯誤,也都能馬上指出。

當你和這些人接觸後,你就會明白,只有屌絲們才動不動指點江山,大人物只說細枝末節。


5

學會設計和運用

自我激勵


有人會站出來說:

「投入一點、嚴謹一點、持久一點」我當然知道,可我不感興趣的事,我就是無法全情投入.....

這並不奇怪,我們多數人都無法忍受枯燥。

人類作為從草原上進化而來的物種,對不能直接帶來收益的事情總是排斥的。

所以,你對打遊戲感興趣,因為它會給你即時回報,打完小怪打大怪,層層升級;

所以,你對手頭的工作不感興趣,仿佛你在打一頭看不見的怪物,你不知道多少拳才能將它放倒,甚至你的拳頭是否打中了它,也是個未知。

但為什麼一小部分人能夠做到非人類呢?

原因就是他們設計和運用了自我激勵。

知識大V李笑來講過他自己的事,當年為了進新東方,必須在TOEF/GRE考試中拿到高分,而想拿高分就必須背會2萬個單詞。

要知道背單詞對所有人來講都是反人性的。

但李笑來想到進入新東方能拿百萬年薪,那麼每記一個單詞就相當於50塊錢,這生意划算啊,所以他就欣然投入到背單詞這枯燥的事中。

也許你覺得這很阿Q,但我告訴你一個真理:很多時候,想把事做成,就要和大腦玩些小貓膩。

就像我寫文章,開始時每個詞都是一次便秘的經歷,但一想到每1000字就離出書近了一步,馬上就會逼著自己忍受這種非人性的煎熬。

而且,慢慢隨著水平的提高,文章會被一些大號轉載,也會收到一些打賞,這種外部激勵會進一步催化我的堅持與投入。

我想這種內外激勵的循環應用,就是那些精英們不斷精進的秘密吧。

意志力本身是個神話,沒有人能完全靠意志力來抵抗人性的弱點,你能做的只是利用一個弱點打敗另一個弱點。

關於內在激勵的一些理念,大家可以去閱讀一下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或許對你有些啟發。


6

最怕你胸有鴻鵠之志

卻手無縛雞之力


拜網際網路所賜,信息太發達了。

那些成功者總是出現在你面前,撩動著你的神經。

某人的公司上市了,身價30億美元。誰誰的公司B輪融資了,公司市值20億。

好像這世上很多屌絲一夜間逆襲成富豪。


這種明星效應,讓很多年輕人捧著10塊錢的盒飯,開始琢磨100億的生意。

前兩周,一位年輕的朋友說想辭掉現在的工作去創業,還專門做了一個創業計劃給我看,徵求我的意見。

我問他:「現在公司領導對你的工作滿意嗎?」

他猶豫了一下說:好像不是很滿意。

我於是含蓄的說:「再干段時間,自己成熟一點,再創業吧。」

那邊不解的問:怎麼才知道自己成熟到可以創業了?

我只能實話告訴他:等你領導對你工作滿意時,你就可以考慮了。

他懵懵無語,中斷了溝通。

又一次,人家想喝雞湯,我卻灌了涼水。

但涼水健身,奉勸所有準備創業的朋友一句話:

千萬不要因為現在的工作做不好,就想去創業,因為那更是九死一生。

創業成功人士我認識的不多,失敗的人我卻認識一籮筐,想知道他們的共性嗎?


那就是:


「胸懷鴻鵠之志,手無縛雞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