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座建築被評為亞洲二十世紀十大經典建築,外地遊客必打卡

2019-05-07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重慶大禮堂,重慶市的地標建築,十大文化符號,和解放碑、朝天門碼頭等旅遊景區一樣,名揚四海,雖然這座建築不是旅遊景點,但是名氣卻勝過很多景區,外地遊客到重慶旅遊,都會在大禮堂前留個影,因為重慶大禮堂的建築風格獨具特色,多年以來人氣不減,這座建築最初的主要用途是重慶市舉辦大型會議和演出,不過現在也向遊客開放,可以買票進入參觀(票價10元)。

重慶大禮堂如此受歡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外觀,雖然已經建成65年了,但是現在看仍然氣勢雄偉,金碧輝煌,大禮堂的建築風格是中國傳統宮殿和西方建築相結合,既有天安門的影子,又有北京天壇的風格,左右嚴格對稱,中間的穹廬金頂和天壇祈年殿很相似,古樸莊嚴,布局嚴謹。

這樣一座經典建築曾獲得諸多讚譽: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稱讚重慶大禮堂是「二十世紀中國古典建築劃時代的最經典作品」;被評為「亞洲二十世紀十大經典建築」;1987年被錄入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和倫敦大學編寫的《世界建築史》,新中國共有43項建築工程入選,重慶大禮堂排名第二。

這座建築藝術品是誰設計的呢?他是我國當代建築師的前輩,張家德先生,他的名字遠沒有他的作品出名,人們都知道重慶大禮堂,卻很少有人關注他的設計者。張家德是四川威遠縣人,民國時期畢業於南京大學工程系,1941至1949年在重慶開辦家德建築事務所,重慶人民大禮堂是他最著名的設計作品,也因此被調到城市建設部建築設計院工作,曾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1982年5月2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9歲。

重慶大禮堂的建成還要感謝幾位革命老前輩:鄧小平、賀龍和劉伯承,他們三人當年是西南軍政委員會主要領導人,五十年代初正值新中國建立初期,一是響應建設大西南的號召,二是為了解決大型會議和接待需要,幾位老前輩決定建設一座能容納四五千人的大禮堂。

就這樣,重慶人民大禮堂開始建設,張家德先生的設計方案被選中,1951年6月動工,1954年4月竣工,位置選在當年的西南軍政委員會辦公大樓對面的馬鞍山上,因此我們現在看大禮堂地勢較高,這也讓這座偉大建築顯得更加雄偉壯觀。那個年代沒有大型建築設備,所有的建築材料幾乎都是靠人力肩挑背扛,那時候人們勞動是不會計較酬勞的。

在重慶軍民的艱苦努力下,僅用不到三年時間工程就順利竣工,當年是由賀龍元帥親筆題寫的名字,那個時候叫「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大禮堂占地6.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穹頂最高處65米,內部禮堂高55米,跨度超過46米,共設有座位四千個,宴會廳、客房、文娛室、休息室等配套設施齊全。

建成後的重慶大禮堂廣受好評,仿天壇祈年殿的穹頂有祈祝「國泰民安」之意,中間的圓柱望樓為天安門縮影,南北兩翼形似故宮四角的角樓,正前方台階為六重一百二十八級,拾級而上,就進入環形大廳,鳳舞蓮花,雲柱矗立,仰望穹頂,三十六根立柱沿360度布局,結構渾然一體,巧奪天工。

1955年,西南大區撤銷,1956年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改名為重慶市人民大禮堂,沿用至今,1989年,又按照高規格的星級酒店標準建設了東樓用於接待,整座大禮堂的建築面積擴大到3.22萬平方米。

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後,重慶市政府對大禮堂周圍環境進行了改造,拆除了大禮堂圍牆,前面改建為市民休閒文化廣場,種植各種花草樹木,增加了大面積草坪和音樂噴泉,成為市民休閒和舉辦節慶集會的重要場所,也是遊客參觀的景點,直到今天,成為外地遊客必到的打卡地。

重慶大禮堂正對面隔著廣場是三峽博物館,裡面陳列的是建設三峽大壩的歷史過程,以及在三峽庫區發掘出的眾多文物,跨越數千年,在裡面參觀可以深入了解重慶這座城市的來龍去脈和深厚的歷史文化,也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重慶大禮堂也展現了一代偉人的輝宏氣魄,更是重慶人民艱苦奮鬥、建設美好未來的智慧結晶。那麼,你參觀過這座偉大建築嗎?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旅遊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