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在深夜點開這篇推送

2019-09-06     第十電影

如今,美食類紀錄片越來越多了。

從嚴肅活潑的《舌尖上的中國》到煙火濃厚的《人生一串》,從地區特色的《尋味順德》到輻射世界的《風味人間》……只要開著視頻,就不愁飯不香。



隨著美食紀錄片的井噴,想做到獨樹一幟絕非易事。但2018年,偏偏有一部紀錄片在火鍋燒烤串串香中殺出一條血路。它就是主打小清新風格的《水果傳》。

五顏六色的水果,本就具備視覺衝擊力。在4K攝影+航拍+延時攝影的加持下,各式各樣的水果顯得尤其動人。好看又好吃,口水與收視齊飛,助力《水果傳》在美食綜藝里脫穎而出。

時隔一年,《水果傳 第二季》回歸。

在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以外,又有怎樣的突破與驚喜呢?

《水果傳 第二季》的第一期主題為「穿越時空的我」。

顧名思義,「我」以第一人稱指代水果,本集圍繞著水果的前世今生展開。

亞馬遜雨林的巴西莓,是當地人最愛的水果。



剝開厚厚的外殼,它的果肉只有1mm,取食不易。人們以傳統方式把它製成果醬,拌在木薯粉或酸奶中食用,既增加了飽腹感又營養豐富。



若干年前,巴西莓還不是這種醒目的顏色。為了吸引鳥類來遷移種子,它慢慢進化成紫黑色。鳥兒銜著果實,飛到其他土地,讓巴西莓的種子在別處生根發芽。



近幾年的水果界新秀牛油果,成為健身食品前也有一段淵源。它起源於中美洲的熱帶雨林,牛油果巨大的種子能突破層層阻撓,拔節而上接觸到日照。



1400萬年前,牛油果是美洲巨獸大地懶最愛的食物。消化果肉後,牛油果種子會被完整排出,分散到大地懶所到之處。



大地懶滅絕多年後,人類終於接手了牛油果的命運,開始挖掘更多的品種,並把它們帶到城市和餐桌上。



第二期主題為「我的生命密碼」,關注了水果的演化歷程。

菠蘿蜜是一種不那麼嬌貴、生命力很強的水果,因此人們對它採用了粗放式養育。



令人意外的是,大大的菠蘿蜜和小小的桑葚居然是同屬桑科的親戚!無數朵微型小花,發展為膨大的聚花果。一旦成功授粉,就能結成果實。


千萬不要在深夜點開這篇推送


成熟的菠蘿蜜成為了備受歡迎的水果,未成熟的菠蘿蜜則有奇妙的用途——被當作「假肉」。它的纖維與口感和肉類相似,佐以調料品,可以替代肉食。斯里蘭卡最著名的餐廳,就出售咖喱菠蘿蜜漢堡,味道一如豬肉或雞肉漢堡。

和上一季相比,《水果傳 第二季》轉變了紀錄片的主角。

第一季中,強調人類愛吃的各種水果,人類為主體,水果為客體。

第二季,則讓水果成為了主體。無論是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演變遷移、飽人口腹都是它生命中必經的歷程。



橫向比較變為縱向比較,加大了科普力度。當紀錄片講述水果的前史時,採用了小清新風格的動畫形式,讓敘述變得更為直觀。



第一季的水果大多局限在國內,本季卻走訪了六大洲。不同的水果引出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故事,加深了文化內涵。水果不單純是餐桌上的消耗品,還見證了人類的勞動、情感與故事。


(杏仁核做成的心形項鍊)


《水果傳》兩季間有所發展,也有所保留。貫穿兩季的創作理念並未發生變化:讓紀錄片去厚重化,以年輕活潑的畫風吸引到更多年輕觀眾。

這也是近幾年紀錄片的整體轉向,逐漸撕去高冷的標籤,以平民化的視角,去貼近觀眾的口味。B站大熱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人生一串》都以詼諧輕鬆的姿態,贏得了年輕觀眾的青睞。

《水果傳》同時滿足了三重需要:拍攝主體好吃,記錄畫面好看,敘事方式好玩。

4K超清的拍攝設備,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了水果的誘人。每一處記錄,都是對水果色彩、肌理、纖維的360°全面展現,是一場盛大的視覺盛宴。



而詩意中不失活潑的解說詞,也迅速調動了觀眾的興趣。細細品讀台詞,會發現它在書面文藝腔和生動口語腔中把握到了微妙平衡感。

從精巧的內容來看,主創團隊對水果懷有敬畏之心。這群水果獵人們以擬人的口吻為其拍片立傳,為我們展現了五彩繽紛、活力四射的水果世界。

觀看本紀錄片之前,請一定牢記來自主創人員的溫馨提醒:觀看時請保持房間明亮並與螢幕保持一定距離,在手能夠到的範圍內備好水果,以免「觀後可能魂不守舍,有口乾舌燥之渴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a4TNm0BJleJMoPMCg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