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最近,有兩則新聞對比強烈:
一則是,10月7日晚,黑龍江一21歲男子徐某網聊認識了16歲女友李某,二人一起去看電影。李某父親知道後,和妻子到電影院,見到二人後,不但打人李某,還拿出尖刀刺了徐某肩膀和小臂兩刀,並對徐某進行毆打。
造成徐某眼部、肩部和小臂受傷,徐某報警,警方隨即介入處理。
李某父親稱,怕孩子早戀,才一時衝動,對女兒和徐某大打出手。
對此,網友一邊倒地指責這個爸爸:
@牛油果:人家就是和你女兒看個電影,也沒怎樣啊,就算要警告,也做過了。再說,女孩這麼容易就被約出去,你需要做的,是加強教育,而不是打人家。
@荔枝mm:我和我老公就是16歲開始談的,今年都23歲,談了一年多的時候被雙方家長發現的,都沒有暴力制止,最嚴厲就是思想教育,我媽好幾天睡不好覺,好在我對象表現好,一聽我媽不看好他,提著禮品就來了,他媽媽見過我以後隔三差五送飯送好吃的到學校,工作以後也是各種細心照顧,上個月我們剛結婚。
大部分家長及學校對待孩子「早戀」的態度是:一經發現,絕不允許。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你的孩子在這個時期對異性還沒有一點興趣,那才是可怕的事情。」的確,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鍾情?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懵懂、青澀,雖然有時難免橫衝直撞,但恰當的溝通、智慧的引導,也在可控範疇之內。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問題,都不應只當作問題來處理,而要作為一個機會,藉助這個機會,讓孩子學會應對。
青春期的戀愛也給了孩子一次機會,讓其學習如何愛一個人。生長在正常、健康家庭的孩子,情感需求能得到及時、適當的回應,即使早戀,也能做好學業、情感的平衡,也不會有什麼破壞性。
相反,如果親子關係糟糕,父母高高在上,嚴格控制孩子,視早戀如洪水猛獸,這樣的家庭氛圍,才最容易導致非理性、有破壞性的早戀的產生。
像李某,對女兒的早戀對象大打出手,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這已經不再只是早戀的問題,而是以身試法,危害他人生命的事。試問,這樣做,女兒會真的懸崖勒馬嗎?只怕會的兩種結果:要麼害怕父母,進而畏懼婚戀,心靈受到傷害;要麼,更加偷偷摸摸,行為隱蔽,想方設法不讓父母發現.....
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孩子早戀,是由於「早戀」,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全世界孤立,只有對方那一片溫暖,讓孩子為了這份溫暖,拿出百倍的精力與父母鬥智斗勇,卻忘了自己該做的事,學習的本職。
因為早戀,把自己和孩子置於對立面的父母,當然是糊塗的父母,是害孩子不淺的父母!
另一則新聞是,常州一母親王某,因女兒林某30歲了還沒嫁人,沒什麼出息,用鐵棍暴打未婚女兒,致其腿部、臀部、手肘等多處受傷。
王某說,女兒30歲了還沒嫁人,也沒混出啥名堂。一年前,女兒在店裡幫忙,矛盾從那時開始。林某稱,自己長期遭受母親虐打,身心皆受到嚴重傷害,母親要賠償自己8萬元方可諒解,否則免談。王某得知女兒的「條件」,以及自己可能刑拘,氣到幾次暈厥。目前,王某已被刑事拘留。
孩子小時,怕早戀,長大了,又催結婚,兩則新聞讓人深思。
早戀要打,不結婚也要打,在父母眼中,孩子到底是什麼?是以自己的「標準」論好壞、論是非的玩偶,還是設定好程序,只需精確運行的機器人?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成功有出息,好多父母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很豐富,自己吃過的苦,孩子不必吃;自己走過的彎路,孩子不需再走。孩子只需按照自己指點的行程、鋪設的道路一直走,就OK,就會奔向康莊大道。
可是,不要忘了,孩子有孩子的人生,父母的人生經驗是付出淚和血換來的,這些,只屬於父母本人,可以建議、告訴孩子,但是,絕不能要求、改造孩子,強迫孩子照單全收。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說的,「我們給孩子的,可能根本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該撞的南牆必須得撞,該受的教訓一個也省不了」。
電視劇《小歡喜》
為什麼早戀被打、晚婚也挨打?
一個真相是,有些父母的控制欲,超過了對自身價值局限性的認識和反省。
知乎一個網友說,有些人為人父母后,會迴避承認其在追求個人價值過程中的無能、無力和失敗。剛好,子女是一個極其名正言順的藉口和遮羞布,自己的人生太缺乏掌控感,愛情、婚姻、前途、社會地位沒有一樣是自己有能力掌控的,所以,子女是唯一可以合理合法進行全方位控制,也是其唯一能證明價值的「事業」。所以,突然有一天子女長大不再聽其擺布,基本等同於自己一手經營的江山把自己拋棄了,那還得了,非把一把手的位置撈到才能善罷甘休,這是使命也是他們的樂趣。不然活著只剩驅殼了,還有什麼意義。
說的非常在理。
中國人的家庭觀都很重,倫理觀念是以家庭為基礎建立的。這樣的基礎,往往導致中國家長缺乏界限感,不能很好地分清你、我和他(她)。尤其親子相處,更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越位限制,橫加干涉。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總結了對人最重要的是:愛和工作。學習愛,是一生最重要的功課。
孩子遇到情感、婚戀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戀觀,這遠比父母「大棒加道理」的所謂教育更受益。現實生活中,父母如果一味的阻止、強迫,不告訴孩子如何去愛,受傷的只會是孩子。
如果,你恰好是控制欲很強、總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命令孩子的家長,該怎麼辦呢?
一個辦法就是轉換思路,學會放手。
有這樣一則故事:人們聽說一位大師幾十年練就一身移山大法的本領,於是找到這位大師,央求他當眾表演一下。大師實在不好推辭了。只見大師在一座山的對面坐了一會兒,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後說表演完了。
眾人大惑不解。大師微微一笑,說道:「事實上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移山大法,唯一能夠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無法改變的東西,可以嘗試改變自己的思路。只要放棄了盲目的執著,選擇了理智改變,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孩子的婚戀及其它問題上,父母切不可不顧孩子的想法、需求和感受,一意孤行,適時調整姿態,改變思路,也許就能從「山重水複」的迷境中走出來,欣賞到「柳暗花明」的美景,收穫一份美好、和諧、愉快的親子關係。
祝福大家!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更多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ZvaZW4BMH2_cNUgoL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