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的今天,遺傳學泰斗談家楨去世,以百歲高齡懸掛天際

2019-11-01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

【2008年11月1日】11年前的今天,毛澤東接見4次的遺傳學泰斗談家楨去世,以百歲高齡懸掛天際

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出生於浙江寧波。小時候,談家楨就喜歡細心觀察周圍的一草一木,饒有興致。他覺得任何事物都有本源,需要認真探求才知道,不能相信現成答案。

1921年(12歲),談家楨進入一所教會中學。談家楨把《聖經》背得很熟,但並不相信,只是把它當作學英語的工具。有一次,一個外籍教員問他,人是誰創造的。談家楨沒有按照《聖經》的說法,回答是上帝創造人,結果被訓了一頓。原準備給他的一筆獎學金也取消了。

17歲時,談家楨被保送蘇州東吳大學,學習生物學專業。大三時,《進化遺傳學與優生學》這門課對他影響很大。他決定從事遺傳學研究。他學習勤奮,三年半修滿了四年的學分。1930年秋,系主任推薦他去了燕京大學讀研究生。

他的碩士論文,是研究瓢蟲色斑的遺傳性。經導師推薦,論文直接寄給了美國著名遺傳學家摩爾根。摩爾根讀後,非常喜歡,立刻邀請談家楨到自己的實驗室攻讀博士。1934年,25歲的談家楨前往美國。

在摩爾根實驗室的兩年,談家楨迅速成長。1936年,他的博士論文《果蠅常染色體的遺傳圖》通過答辯。摩爾根邀請談家楨留下。但是,談家楨決定報效祖國。1937年,他回國擔任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後,浙江大學西遷至貴州湄潭,城郊的祠堂是生物系唯一的實驗室,談家楨帶領學生在桐油燈下觀察果蠅和瓢蟲,用過濾後的河水沖洗實驗器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1944年,談家楨發現了瓢蟲色斑變異的嵌鑲現象。

(前排右二為談家楨)

1946年(37歲),他在美國《遺傳學》雜誌發表論文《異色瓢蟲色斑遺傳中的嵌鑲顯性》。國際學術界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遺傳基因學和現代綜合進化理論,稱他為「中國的摩爾根」。

1948年,談家楨作為中國唯一的代表,赴瑞典參加了第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並當選國際遺傳學聯合會常務理事。此時國共內戰正酣,各方聘約如雪片飛來,但談家楨還是在1949年春回到祖國。

(50年代,談家楨(左)在進行細胞觀察工作)

談家楨被調至復旦大學,他準備在學術上大展拳腳,但政治運動此起彼伏。1957年3月,毛澤東接見了談家楨,詢問他對遺傳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毛澤東聽完後,立刻表態:「不要怕,一定要把遺傳學研究搞起來」。

但隨後談家楨因反對全盤學習蘇聯,被劃為「內定右派」。7月,毛澤東到上海視察,在許多人中間一眼認出了談家楨,笑呵呵地對他說:「老朋友啦」。隨後,「內定右派」問題煙消雲散。

1958年初,毛澤東又約談家楨去杭州見面,談家楨反映研究還有很多阻力。後來,在毛澤東的關心下,復旦大學在1959年成立了遺傳學教研室。兩年後又成立研究所,都由談家楨全權負責。

1961年五一節前夕,毛澤東又接見談家楨,問他還有哪些顧慮,並鼓勵他大膽地把遺傳學搞上去。這是毛澤東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接見他。

「文革」爆發後,談家楨遭受無休止的批鬥和折磨。1968年,正在「勞動改造」的談家楨被宣布可以重返研究一線。後來他得知,是毛澤東的「應該讓談家楨搞他的遺傳學嘛」這句話救了他。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年近古稀的談家楨剛動了直腸癌手術和胃切除手術,但也努力開創科研的「第二春」。那時,國際上已從細胞遺傳學發展到分子遺傳學,神經生物學發展也很快,談家楨把這些新知識介紹到國內來,積極展開研究。

(1978年,談家楨在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作學術報告)

1979年,談家楨邀請自己的美國同學在復旦大學,開設分子遺傳學培訓班,培養了大批學術骨幹。1983 年,談家楨籌建了中國第一個生物工程系。

1989年9月(80歲),他用自己的稿酬和積蓄設立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學金」。

在談家楨的努力下,1997年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國遺傳學研究的系統框架基本形成。

1998年,國際機構正式批准: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一顆編號為354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談家楨星」。給一名生者如此高的榮譽,實屬罕見。

2008年11月1日,過完百歲大壽後,「中國遺傳學泰斗」談家楨在上海去世。以他名字命名的「談家楨星」懸掛於天際,默默注視著人間。

(2019年10月27日,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在南開大學舉行)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532篇作品,營員「陶生」的第67篇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TtyKW4BMH2_cNUgHP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