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現代人來說,在海上生活休息,只能聯想到完美的假期。但對飄蕩在東南亞各個海域的巴瑤族人(Sama-Bajau)來說,這便是他們的一生了。
他們生於大海、長於大海,最後再死於大海,也幾乎不會踏足陸地。
馬來西亞附近海域巴瑤族小孩在水中嬉戲。圖源:Wikimedia Commons
但與其說這是一種自由,倒不如說是一種禁錮。船屋和高腳木屋,將巴瑤族人禁錮在了海上。又因為是無國籍人士,他們沒有任何形式的身份證件,也無法在陸地上長久居留。
「巴瑤」在當地語言有「海上之民」的意思,而巴瑤族也會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和以篷車為家在陸地上流浪的吉普賽人相似,巴瑤族人則以木製船屋為家在海上四處漂泊。
這種船體狹窄、船頭翹起的木船被為「lepa-lepa」,巴瑤族一家幾口人都住在上面,一艘小船就堆滿了各種最簡易的生活用品。如果這附近的魚類減少,他們便會舉家隨船搬遷,非常方便。只要自家小木船能夠到達的海域,就都是他們的家。
千百年來,他們的蹤跡遍布了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之間的島嶼,是最後一個「海上游牧民族」。
綠色區域為巴瑤族人主要活動的區域,圖源:維基百科
木製的船屋除了是家以外,也是他們唯一的謀生工具。天剛亮,男主人便會開始一天的海洋狩獵。女主人則負責全家人的日常起居,以及用捕來的魚去換購一些生活用品。
而靠捕魚為生的巴瑤族人,也有著非凡的潛水能力。只需一套砝碼、一副木製護目鏡,他們就能下潛到超過70米的海中,而每次都能在水下憋氣幾分鐘到十分鐘才上岸。
徒手抓八爪魚的巴瑤男子。圖源:James Morgan
一般來說,正常人潛水憋氣時長不過是一分鐘左右,相比之下巴瑤族人則人人都是潛水好手,天賦異稟。
確實,普通人能通過各種潛水訓練來鍛鍊自己的肺活量,延長憋氣時間。但巴瑤族人優越的潛水能力,卻被刻在了基因里。因為世代生活在海中,他們也演化出了特殊的適應能力。一項研究就表明,巴瑤族人有著更大的脾臟,這能讓他們的憋氣能力發揮到極致。
圖源:2014 WebMD, LLC
研究人員將巴瑤族人的脾臟與鄰近村莊的沙魯安人(Saluan,與巴瑤人相隔25公里左右)作對比,後者主要是傳統的農業,並非以漁業為生。
結果發現,巴瑤族人的脾臟比沙魯安族人要大50%。即便是平時不參與潛水捕魚活動的巴瑤族人,也是如此。這表明了這種脾臟變大的生理特徵,並非是在日常潛水活動中鍛鍊來的,而是一種能夠代代遺傳的特徵,與調控脾臟尺寸的基因PDE10A相關。
80歲的巴瑤族漁民,圖源:Caine Delacy/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平時一提到憋氣、潛水等關鍵字,總能聯想到「肺活量」,誤以為憋氣長久與肺的生理條件最為相關。但是脾臟的大小其實也很重要,因為脾臟本身就是紅細胞的儲存庫。
在潛水時,人類的脾臟會自然收縮。其目的,就是將這些多餘的紅細胞推入血液循環中,從而增加人體攜帶氧氣的能力,讓我們在短暫缺氧的環境中存活下來。而脾臟收縮一次,就相當於氧含量增加了2.8%-9.6%。
過去就有研究表明,脾臟的大小與潛水憋氣的能力呈正相關。在對不同海豹種群的研究中就發現,越擅長深潛的海豹,也有著越大的脾臟。而巴瑤族進化出更大的脾臟,明顯有利於水下作業。
可能有人會問,演化的歷程是漫長的,時間都是以萬年為單位計算。巴瑤族人究竟需要在海上生活了多少年,才能進化出這種生理特徵?
事實上,早前的研究就發現了一些現代人類還在進化的例子,這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
圖源:Dreamstime
例如大多數藏族人身上就攜有一種突變,這讓他們可以適應高海拔地區中稀薄的氧氣。而生活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也適應了日常飲食中攝入大量的脂肪。這意味著日常的高脂肪飲食,並不會增加他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有記載的歷史顯示,大約千年前巴瑤人就以海為家了。只要環境足夠嚴峻,千年的基因改變,足以讓一群人獲得某種特殊的適應能力。但很可惜,目前還沒人知道巴瑤人的明確起源,就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
一艘lepa-lepa,攝於1905年菲律賓,圖源:維基百科
因為沒有國籍,他們也沒有相關的書面歷史以證明自己的起源,而外人也只能根據他們的外貌特點、民俗傳統以及口述歷史了解一二。
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這樣描述的。相傳在很久以前,一場洪災將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公主沖走。公主的父親嚴肅地命令下屬出海找尋,如果找不到公主他們就不要回來了。因為一直找不到公主又懼怕國王的憤怒,這批人便在海上定居了下來,從此與陸地告別。
不過,與其說這是歷史倒不如說是一個傳說。事實上,現代巴瑤族人為什麼不上岸,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國籍。巴瑤族人強大的只是某些適應海洋環境的基因,但對於發展迅猛的現代社會,他們反而顯得更加束手無策。
1990年,一艘巴瑤船屋,圖源:Jesus Peralta
在19世紀之前,大部分巴瑤族人生活海域還不存在「國界」。直到後來殖民勢力入侵,這些海域的大部分也被清晰地劃定了邊界。
只是,所有人都忽略了這些在海中漂泊的巴瑤族人,他們也隨後成了「無國籍人士」。正因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生活在各國海域邊界的巴瑤人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 也不受任何國家保護。
這是一種具有腐蝕性的狀態,「無國籍」將影響到每一位巴瑤人的日常生活。因為不是哪個國家的公民,他們無法上學接受教育、不能擁有財產、不能合法就業,就算是遭遇了不公也無法進行控訴。
巴瑤族小孩在水中嬉戲。圖源:Cory Richards/National Geographic
巴瑤族小孩,從小就沒有機會到岸上學習,而是在海上學習捕魚的各種生活技巧。所以他們從小水性就很好,但卻一個字都不認識。
而為了捕魚,他們也付出了一些沉重的代價。例如,一些巴瑤族小孩從小就會故意讓耳膜穿孔,這能減少潛水時水壓帶來的疼痛。耳膜受傷後,巴瑤族小孩會頭昏眼花地度過一兩個星期,之後就更適應海洋了。所以很多年邁的巴瑤族老人,聽力都不怎麼好。
另外,常年潛水也讓許多巴瑤族人患上了頑固的減壓症,經常性關節疼痛。而潛水時上浮太快導致的減壓病,也是巴瑤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坐在海中高腳屋的巴瑤族老人,圖源:Cory Richards/National Geographic
事實上,因為沒有一紙身份證明,他們對自己的年齡也沒什麼概念。每天,他們會根據日升日落和潮漲潮跌來判斷大致的時間,但對年、月、星期等概念統統都不熟悉,過得非常原始。
就像在陸地上的人出海會暈船一樣,傳統巴瑤族人一旦踏上岸邊還會有一種「暈陸地」的不適應感。而這份不適,除了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貧窮、落後和文盲讓他們受到了周圍居民的偏見和歧視。即便是到陸地上打黑工,他們也比其他沒有身份的非法移民更加「便宜」。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傳統巴瑤人不喜歡陸地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賣魚、買日用品他們能不上岸就儘量不上岸。在海上,他們的生活也濃縮成了最基本的需求,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因為沒有電力設施,自然也不存在任何電子產品。
原本,在海上沒有紛爭、自給自足地活著,也算過得去。但隨著時代發展,巴瑤族人的平靜生活註定會被打破。
坐落在印度尼西亞的sampela村, 由海中高腳屋組成的巴瑤漁民社區,圖源:Muan Sibero / Shutterstock
首先,需要追隨魚群而生的巴瑤族家庭,其實很容易產生「跨國界」的舉動,受到驅逐。這使得巴瑤人捕魚的海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再加上全球漁業貿易的發展,這也讓巴瑤人的傳統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所在的海域魚類變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傳統的漁獵方式更沒有能力與現代化的漁業抗衡。
巴瑤族男孩手持瓶裝氰化物,他們會潛到60米深處,將瓶內的有毒氰化物泵出。為了防止氰化物中毒,他們會過快的上升,很容易患上減壓病。圖源:James Morgan
為了提高漁獲量,他們也做出了一切極端的改變,如自製土火藥炸魚,又或是使用氰化物毒魚等。
但這種猶如殺雞取卵的破壞性捕魚,讓當地的魚類大量地死亡,海底的珊瑚也遭嚴重的破壞,當地海洋生態陷入惡性循環後,能捕獲的魚就更少了。以往每日收穫的魚類,還能拿到魚市上出售。但現在運氣不好,一天下來甚至都不夠一家幾口人的伙食。
被自製土炸藥炸傷的巴瑤族婦女Ibu Hanisa,圖源:James Morgan
此外,他們用於製造船屋的輕質木柴也因砍伐過度而瀕臨滅絕。如果沒有了這種木船,較重的木材也意味著需要用到發動機和汽油。而這兩樣東西橫豎都是「錢」,傳統巴瑤家庭無法承擔的,只能繼續砍伐。
而近年來東南亞旅遊熱,也讓一些巴瑤族小孩開始找到了「賺錢」的竅門。一見到遊客,烏泱烏泱的巴瑤族小孩便會主動靠近,討要著零錢或零食。又或是兜售著一些奇奇怪怪的魚蝦。這一切,都讓巴瑤族人的名聲變得越來越差,他們的形象也從當初的淳樸、自由變成了貪婪、短視。
向遊人討要零食的巴瑤小孩
近年來,為了避免爭端和保護海洋資源,政府開始鼓勵他們上岸謀生。現在巴瑤人也主要分為三類,傳統的巴瑤族人仍以船屋為生,四海為家。而住在海邊高腳木屋的巴瑤人則邁出離開大海的第一步,開始嘗試著適應陸地,但依然不願意徹底離開大海。也有不少渴望穩定的巴瑤族人已經獲得身份證明,開始在村鎮里工作生活,結婚生子,儘管只是「二等公民」但至少不用飄搖一生。
在現代文明的碰撞中,他們的原始文化也正在一點點消失。對於巴瑤族人的這些改變,有人開始會感嘆他們從嚮往自由到徹底向現實屈服。但如果可以選擇,誰又願意做一輩子的「另類文化活化石」呢?
Melissa A. llardo,Ida Moltke,Thorfinn S. Korneliussen,at el .(18 April 2018).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 Adaptations to Diving in Sea Nomads". Cell. 173 (3): 569–580.
Xin Yi,Yu Liang, Emilia Huerta-Sanchez,at el . (02 Jul 2010).Sequencing of 50 Human Exomes Reveals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Science.329(5987):75-78.
Matteo Fumagalli, Ida Moltke, Niels Grarup,at el .(18 Sep 2015). Greenlandic Inuit show genetic signatures of diet and climate adaptation.Science.349(6254):1343-1347
Sama-Bajau.Wikipedia.
周慧儀.無國籍社群「海巴瑤族」的海上牧歌:「乘船可及,才是我們的國界」.端傳媒.2019.02.21
Sushma Subramanian .Born to Swim.hakaimagazine.2019
Johnny Langenheim.Last of the sea nomads.matadornetwork.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