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焰肖像 2015
毛焰以及其細膩而有著微妙意趣的筆墨描繪出一幅幅靜默的日常面孔,引領觀者進入免受時代速度干擾的凝思時刻,就像著名批評家栗憲庭在《寫實主義的探險》一種文評價的那樣,毛焰刻畫了一個個表情正在消失的時代肖像。
唐納德·庫斯比特:
毛焰肖像中的面孔,是那種深刻而神秘的情感——不管這些情感多麼玄妙詭秘,他都洞若觀火——的象形文字,而非簡單的社會面具。正是依靠藝術家對臉孔內在一面的挖掘,它們得以去除其平淡的具體存在,從而成為了一個幻想與沉思的富有詩意的空間。他那些淺灰調的水霧般攪動著的暈染效果下的氛圍處理手法,以及它陰沉的暗部及詭異的亮部,均表明了最深處的內在生活是無色且衝突四伏的。
毛焰的肖像作品是不可思議的夢境般的畫像——他仿佛是在夢中見到這些面孔(有時是噩夢,正如他畫中的女性面孔所暗示的)——這些畫像正是那些傳達著深刻情感的浪漫主義的夢境的縮影,並賦予其明確的形態,而不去迴避這其中的重重困境,誠然神秘難解的深刻情感是難以被明確訴說的,無論它們有多麼地普世。
李小山:
毛焰的真正貢獻在於把技巧融化進了新鮮的視覺表達之中。觀賞毛焰的作品,迎面撲來才氣逼人之感——它體現在畫面的方方面面,而不僅僅單純的「技巧」。毛焰運用的灰調子,運用的光斑和筆觸,非常有效地塑造了他的對象,從而使作品的品質達到常人難以攀爬的高度。看似簡單的表達,在毛焰那裡輕而易舉成為觀眾的視覺享受,說明真正的技巧是具有生命的,是隨著不同的作者而變化的,甚至,技巧本身能夠生髮出與精神性同樣的光輝。
毛焰:
可能情節都不會有,之所以採取的方式是肖像,是因為它再簡單不過。我自己不設定任何主題、章節,我覺得作品會自己表達,我不會人為掌控他,有就有,沒有就不要硬塞,這是一種感覺。比如我畫眼睛是凝視的,凝視本身就是主題,或者時間性,有凝固的感覺,也是某種主題。
為什麼畫托馬斯?恰恰是因為他身上沒有任何附屬性,和當代藝術、當代中國的概念沒有任何關係,我才選擇托馬斯作為我繪畫的對象。
《托馬斯像》 紙本油畫 93.5×73.5cm
到今天為止,我自己從來沒有送出一幅畫去拍賣。你在拍賣市場見到的畫,都是以前收藏我的作品的人去拍賣的,和我沒有一點關係。
不僅如此,市場甚至給我帶來了負面影響,讓我感到不安。這也是我非常警惕市場的原因,它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甚至影響到你的生物鐘。
每個時代的藝術圈都是名利場,太多考慮這個會影響自己的心智。
局部
我是古典情結非常濃重的人。我忠實於我自己的經歷。到現在,我也經常會看那些古典大師的作品,並被深深觸動。其中包括法國的德拉克洛瓦、西班牙的戈雅、德國的丟勒以及荷蘭的維米爾。
這4個畫家是我一生的摯愛。在這些作品面前,我覺得藝術家的個人性並不是那麼重要,儘管這些畫家都是極具個人性的大師。他們的高度令人敬仰,為之神往,是我精神上的指標。我願意我這輩子的繪畫都是向這些大師致敬。
在我看來,我們的個性其實是與生俱來的,在作品中刻意渲染自己的個性是沒有必要的。我曾經看過弘一法師抄的一個佛經,最大的體會是,他肯定不是在寫書法。
那麼大的一個佛經,他寫的所有字都是一個字,每個字沒有任何區別,一絲不苟,工工整整,沒有去表現所謂的「書法的魅力」,或者對經書的感悟。過度證明自己是很可悲的事情。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毛焰 《小山的肖像》1992 布面油畫
《小山的側面像》 1997 布面油畫
毛焰 「小托馬斯2號」 2006 布面油畫
2015年曾在佩斯北京群展「紙上談兵」中展出的紙上手稿
《托馬斯肖像》局部圖
2015年曾在佩斯紐約「毛焰個展」中展出的布面油畫作品
《橢圓形的托馬斯 NO.3》局部圖
毛焰 「戴帽的青年」 2017 布面油畫
毛焰 「肖像片段 No.1」 2018 布面油畫
毛焰 「鏡女」 2017-2018 布面油畫
毛焰 「氣球」 2017 布面油畫
Xiao Dai, Oil on canvas 2013-2014(未完成)
曾在2013年佩斯北京個展上展出的毛焰作品「小花」
2012,布面油畫
毛焰,「雜誌女郎」 2008,布面油畫
艾倫 布面油畫 36×27.8cm 2012年
作品局部
來源:寫生啦
編輯:小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