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首歌曲
時刻縈繞在你的腦海里~
沒錯,說的就是
《我和我的祖國》
也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的同名主題曲
不光是主題曲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上映4天
票房再創國慶檔新記錄
位居全國票房第一!!!
10月05日00:00分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微博官宣
票房破16億
直至10月05日晚,票房已破18億
上映前
有人說
主旋律的「命題作文」
有什麼看頭,指定很無聊
上映後
很多人卻都「真香」了
豆瓣截圖
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
你在哪裡?在誰的身邊?經歷了什麼?
《我和我的祖國》雖取材於國人耳熟能詳的重大歷史瞬間,講述的卻是大事件背後鮮為人知小人物的努力和付出。
為保障開國大典國旗順利升起,林治遠(黃渤 飾)爭分奪秒排除萬難,用一個驚心動魄的未眠之夜確保立國大事「萬無一失」……
為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高遠(張譯 飾)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
為確保五星紅旗分秒不差飄揚在香港上空,升旗手朱濤(杜江 飾)刻苦訓練不懈怠、女港警蓮姐(惠英紅 飾)兢兢業業守平安、外交官安文彬(王洛勇 飾)與英國人談判16輪分秒不讓……
喜迎奧運之際,計程車司機(葛優 飾)將自己視若珍寶的開幕式門票送給了遠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兒……
《前夜》
《前夜》單元由管虎執導
黃渤主演
主要講述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故事
《相遇》
《相遇》單元由張一白執導
張譯、任素汐、張嘉譯、
周冬雨、彭昱暢等人主演
主要講述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故事
《奪冠》
《奪冠》單元由徐崢執導
吳京、馬伊琍等人主演
主要講述1984年8月8日
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
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故事
《回歸》
《回歸》單元由薛曉路執導
杜江、朱一龍、惠英紅、
高亞麟、王洛勇、任達華等人主演
主要講述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的故事
《北京你好》
《北京你好》單元由寧浩執導
葛優、龔蓓苾、王東等人主演
主要講述2008年8月8日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故事
《白晝流星》
《白晝流星》單元由陳凱歌執導
劉昊然、陳飛宇、
江珊、田壯壯等人主演
主要講述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
返回艙成功著陸的故事
《護航》
《護航》單元由文牧野執導
宋佳、佟麗婭、張子楓、
雷佳音、韓東君等人主演
主要講述2015年9月3日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的故事
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普通人的奮鬥故事,勾連起一段段難以磨滅的全民記憶。正如總導演陳凱歌所言,「這部影片所描寫的不僅是70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成就背後,推動這些改變發生的中國人。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大家都是其中的一員。」
《我和我的祖國》刷屏背後
原型故事讓人淚目
電影中提到的歷史瞬間
背後還有很多的真實故事
這也是很多人被感動的原因
它讓我們想起自己與祖國的那些回憶
「我們剛成家」
《我和我的祖國》第一個故事叫《前夜》,開國大典在即,黃渤飾演的林治遠,接到了為天安門廣場設計國旗旗杆的任務。其實,這在歷史上確有原型。
當時,林治遠正是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的設計與施工負責人。本來,國旗旗杆的高度與天安門城樓一樣高,為35米。但是國家百廢待興,怎麼建起35米的旗杆,可把林治遠愁壞了。
後來,他在自來水廠找到4根不同直徑的水管,一根根套在一起,再將它們焊接起來,根據抗彎和彈性強度,最後旗杆只能為22.5米。
電動升旗的技術更難,全中國沒幾個人知道。林治遠找來了建設局的梁昌壽協助,設計電動升旗裝置。
為了能在天安門城樓上操縱開關,他們在旗杆下引出導線,使導線穿過長安街橫跨金水河,然後接到城樓上的開關按鈕。還有土造的計時器,以此來控制升旗的時間和速度,保證國歌奏畢,國旗正好升頂並自動停止。
9月30日晚上,為了確保第二天升旗萬無一失,林治遠和梁昌壽做最後一次實驗。然而這時,升降開關卻出了差錯。旗子升頂,馬達卻沒有停止,旗子被卷到了杆頂的滑輪里,退不下來。情急之下,工作人員爬到了旗杆上,才把旗子取下來。
後來,聶榮臻來檢查升旗設施,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叮囑讓4名戰士當護旗衛士,一旦電動升旗發生故障,立刻人工升旗。
開國大典時,林治遠站在毛主席身側輔助升旗。而梁昌壽守在旗杆下,一旦電動升旗出現故障,立馬切斷電源。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許,第一面五星紅旗準時升起,毛主席興奮地大喊了一聲「升得好」。
話音剛落,禮炮齊響,全場沸騰。中華民族開啟了新紀元。
「我們不怕別人輕視了」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內百廢待興,國外也面臨著戰爭威脅。美國曾多次揚言要對中國投放原子彈。
1958年,毛主席正式表態:「原子彈就是這麼大的東西,沒有那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1964年,新疆羅布泊上空升起了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相遇》就是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譯扮演的國防科技人員「人間蒸發」三年,他的女友也苦苦找了三年。直到張譯回到北京,兩人才得以在公交車上相遇。他們相遇的那天,正值原子彈爆炸成功。
歷史上,像張譯這樣默默無名的英雄還有很多。
當時,原子彈的研發屬於高度保密。1958年,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負責核武器的研究工作。後來,經中央批准,從全國科研院所和有關單位選調了大批科研人員。
他們的家人無從得知他們的工作,只知道他們在執行秘密任務,一去就是許久。科研人員談戀愛也要向單位報告,單位要對其對象進行審查,確定沒有問題後,才批准他們交往。很多人直到離休、國家逐漸解禁後,才能談起這段往事。
除了科研人員,原子彈試驗場還有萬名將士。有位女兵,剛結婚三天,就接到了首長的電話:婚假取消,立即收拾行裝歸隊,執行特殊命令。還不許和家人告別,不許留條子,不許告訴任何人。
同為軍人的新郎官等了整整一夜,都不見妻子回來,問親戚朋友也找不到蹤影,急得幾乎發了瘋。而這時,妻子已經被秘密送到了羅布泊。
妻子也心焦如焚,沒想到的是,幾個月後,她卻在大漠裡與丈夫重逢。原來,新娘失蹤後的第四天,新郎官也接到了同樣的緊急電話。
正是因為他們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新中國的一步步強大。
女排在比賽中 來源:ICphoto
「我們贏了」
這幾天,中國女排以11連勝取得世界盃冠軍的消息,可謂振奮人心。有網友說,能讓爺爺、爸爸和孫子一起熱淚盈眶的,也只有中國女排了。
這也是中國女排奪得的第十個世界冠軍。而第一個是在1981年,中國女排以七戰全勝姿態,打破了日本「東洋魔女」的神話。並在之後幾年,取得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
徐崢執導的《奪冠》正是發生在1984年,中國女排征戰洛杉磯奧運會,在分組賽時被宿敵美國隊擊敗。但女排姑娘並未氣餒,而是越戰越勇,在決賽時完勝美國隊,摘得奧運會金牌。
對於壓抑許久的國人來說,女排的勝利意義非凡。「在那個年代,再沒有比女排酣暢淋漓的扣球更能讓中國人感到揚眉吐氣的事了。」當時主管女排的魏紀中曾在回憶錄中寫道。
那時,全國的報紙都在號召學習女排精神,北大的學子更是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國」的口號。
幾十年來,女排有起有伏,但女排精神卻一直都在。在經歷過90年代的下滑後,2003年、2004年,中國女排再度獲得世界盃、奧運會冠軍。
但之後,女排陷入青黃不接的低谷。2013年5月,郎平再次擔任女排教練。2016年,中國女排時隔12年後再奪奧運會冠軍。年輕的女排姑娘們重新詮釋了什麼是「女排精神」。
朱婷在比賽中 來源:ICphoto
在今天,女排精神遠不止「堅持、拼搏」,郎平曾說:「中國的女排精神與輸贏無關,不是說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要看到這些隊員努力的過程。」
她還說:「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郎平。來源:ICphoto
「哪有什麼洪荒之力,不過是在咬牙堅持。」今年世界盃奪冠後,中國女排微博也被祝福塞滿,有網友說得好:「當十冠王遇上新中國70周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們團圓了」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
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1997年7月1日晚,香港回歸交接儀式之後,香港舉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電視卡拉OK,數百萬人跟著電視台唱《東方之珠》。
數百萬人從此不再是英殖民地的居民,闊別一百多年後,香港終於回歸祖國懷抱。
不過,關於香港回歸的政權交接儀式,中英雙方還曾有一場「兩秒之爭」。
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交接儀式總指揮安文彬回憶,英方曾表示,中英關於香港回歸的協議上只說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並沒有規定幾分幾秒,並堅持要在7月1日0點0分0秒降下英國國旗。
而安文彬堅持英國國旗必須在6月30日23點59分58秒降落。為此,中方據理力爭,與英方進行了16輪拉鋸式談判。
在最後一次談判中,他曾站起來對英方談判代表說:
「香港被英國殖民者掠奪占有一百五十多年,中國人強忍心頭的痛。今天,香港的主權終於要回歸中國了,我只要求你們給我兩秒鐘,你們卻這樣無理相拒。不僅中國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最後,英方同意,英國國旗在6月30日23點59分58秒降落。
7月1日零時整,《義勇軍進行曲》準時響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香港上空徐徐升起。
中英香港防務交接儀式也同時進行,譚善愛中校向英軍艾利斯中校說:「我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接管軍營,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
香港回歸,無數國人為之落淚。那年出生的寶寶有了一些特別的名字「迎香」「夢圓」「慶港」。
在片中飾演香港警察的惠英紅,現在回憶起香港回歸還會忍不住落淚,她說自己從小在街頭長大,有心酸也受過氣。「我等到了回歸,我終於知道自己有國家了,也可以大聲告訴所有人:我是中國人。」
我們都是中國人。
在新中國70年的歷史中,這樣承載著集體回憶的歷史瞬間還有很多:
1998年抗洪、澳門回歸、加入世貿組織、非典、北京奧運、汶川地震、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
資料圖:北京奧運會開幕 孫洪傑 攝
如果說人的記憶分成很多塊,有一大塊肯定屬於祖國。如果說人的運勢可以預測,最重要的因素莫過於時代。
很多人不懂政治經濟,不懂國際關係,但他們知道,日子比幾十年前過的強多了。
資料圖: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付毅飛 攝
「奶奶跟我說,小時候她總是抱著弟弟到處跑,以免被日軍抓住殺掉。而現在的我,已經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中國。」有網友說。
現在的中國,既有參天的高樓,也有四通八達的交通;既有繁華的CBD,也有發達的網際網路產業。早上坐公交上班,中午點分外賣,下午喝杯咖啡,下班後逛逛菜市場,晚上癱在沙發上看電視……
這一切簡單的、稀鬆平常的日子,都離不開這70年來,每個中國人所付出的努力。
國慶假期
帶孩子一起走進影院
重溫歷史,致敬祖國!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