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萬出診費背後,是一群早該上熱搜的醫生!

2020-11-02     奔波兒灞與灞波兒奔

原標題:35萬出診費背後,是一群早該上熱搜的醫生!

魚丸好,我是奔奔。

你們覺得,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還能做什麼?

高高興興退休,跳跳廣場舞,快快樂樂享受晚年生活?

奔奔也是這麼想的,但這兩天,奔奔卻被一個「倔強的老奶奶」感動了。

她叫賈雪花,是河南太行山一斗水村上的一位醫生。

接受採訪的時候,賈雪花很驕傲地在鏡頭前說,村裡上至50歲,下至16歲的村民,大部分都是她接生的。

這個平平無奇的,甚至要依靠拐杖行走的老太太,已經默默在這個太行山的小村莊裡,服務了51年。

「鄉村醫生」

聽上去,的確是個平平無奇的職業,

但「鄉村醫生的故事」,具體到每一個默默堅守的人身上,卻又都在平凡中,隱隱透露著無限偉大。

賈雪花就是其中之一。

賈雪花所在的一斗水村,在海拔1100米的太行山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住著60多戶村民,大約200口人,村民們到縣城看一次病,要走近百里。

1969年,賈雪花到縣醫院學醫,一年後,她回到村子裡幫村民看病。

村子裡終於有了第一個醫生,這個唯一的醫生,一干就是51年。

山里路不好走,摔摔跌跌是正常事, 而賈雪花出診,又偏偏常是半夜。

賈雪花這一雙腿,踏過了多少村民的門檻,丈量了多長的鄉路,或許沒有精確的數字統計。

但她腿上的傷,卻騙不了人。

1985年,賈雪花所在的雲台山鎮路段,村民為了修路,放炮炸石,煙霧散不出去,導致在場10多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狀

施工隊派人找到賈雪花家裡,賈雪花聽說後就急著往那邊跑。

那時候天已經黑了,山路不好走,賈雪花一個不小心,雙膝跪倒在石頭上,磕破了。

她卻也不在意,一瘸一拐地來到了施工現場。

查看完中毒村民的病情後,她又忍著腿疼返回村裡拿各種藥品,整整忙活了一晚上。

最後,她的腿疼痛難忍,不能動彈了。

也是在那,賈雪花的膝蓋落下了毛病,久治不愈,最終換了兩個人造膝關節。

的確,尊重自己的職業道德,忠於職守的人比比皆是,

但甘願把自己的生活、生命、甚至是靈魂都奉獻給事業的人,卻少之又少。

51年,一個人的一輩子,這一輩子都在為了一群不相干的人做一件事,

為此可能還要搭上自己的健康、財富,

這種程度的偉大,說句實話,奔奔做不到。

賈雪花曾經有過很多機會離開那個「落後」的小村莊。

學醫初成的時候,她表現良好,縣醫院領導找她談話,讓她留下來,她沒有,最終選擇回去。

年輕時候的賈雪花

兒女長大成人,都去了城鎮生活,也想接她過去,她還是不去。

她說,害怕自己走了之後,村民們沒人管。

她說,能走一天就干一天,直到走不動為止。

這句話簡單的話,有些人為了實現它,真的整整用了一輩子。

我們都知道,需要村醫走家串戶上門看診的地區,大都是較為偏遠落後的山村。

有的地方山路崎嶇,交通不便。

有的地方甚至沒有水,沒有電。

任哪一個剛學有所成,意氣風發,前途一片光明的年輕人,甘願留在這樣一個條件艱苦的地方,默默奉獻一輩子?

奔奔雖然經常聽說有人歌頌那些花費幾個月,人生幾十分之一的時光,「短暫下鄉支教的好心人」(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他們也很偉大)

卻很少看到有人關注,這些用了一輩子時間,埋頭紮根在醫療貧困地區的村醫們。

儘管沒有過多的讚詞加身,

他們卻依舊默默地創造著奇蹟。

1965年的時候,中國140萬的衛生技術人員中,只有10%在農村。

難以想像的是,54年後,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在「中國醫師節」上表示:

我國現有註冊醫師360.7萬人,鄉村醫生138萬人。

人均壽命普遍提高,基礎醫療水平的飛躍式發展的奇蹟背後,

是一個個鮮活,熱情,堅韌、無私奉獻的鄉醫。

他們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入駐了某片土地,

然後,就再也捨不得離開。

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徐家垛樂堂村,十多公里的黃土高坡,住了一百多戶人。

這一百多戶人,共用一個村醫,賀星龍

小時候,賀星龍家境貧寒,

12歲那年,爺爺身患腎病,因無錢無醫治療,與世長辭。

臨終前,爺爺對賀星龍說:

娃呀!好好念書,長大當醫生。

正是這句話,讓衛校畢業的賀星龍最終選擇回到這片土地。

他不想讓村民們,重蹈爺爺的覆轍。

賀星龍是個急性子,只要接到村民的求診電話,無論在幹什麼,都馬上趕過去。

行醫20年,他騎壞了7輛摩托車,一天要跑一百多里。

憑藉著這一腔熱情,80後的賀星龍成了村民們最信任的人。

但回顧他前20年的職業生涯,這算不上什麼好差事。

選擇回家的時候,女朋友離他而去。

入不敷出。

有人說,善意是需要鼓勵的,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善意輸出。

但在這些村醫身上,奔奔看不到任何物質性的獎勵。

入不敷出的鄉醫,賀星龍並不是個例。

今年的5月25日,

全國政協委員徐睿霞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提出:

作為基層衛生服務主力的鄉村醫生,平均年收入僅2萬元左右。

為什麼這麼窮?

因為他們的病人,很窮。

但儘管這樣,

卻也不妨礙「村醫」這個隊伍,源源不斷的善意輸出。

湖南寧鄉縣邊遠山區,住著很多貧困戶跟孤殘老人。

這裡的鄉醫叫周白龍

做了20年鄉村醫生,他越來越窮。

周白龍為當地貧困戶、孤殘老人、慢病患者免費送藥1萬多人次,藥品價值30多萬元。

這些錢,大部分都是他自掏腰包,免費資助。

因此,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周白龍說,自己也想過放棄。

但因為跟那些貧困患者認識了多年,有深深的感情。

「讓我放下,不理他們,我做不到。」

說到這裡,他哽咽了。

不求名利,只談感情,為了幫別人越過越好。

他是村民眼中的「好人」。

而這個「好人」,卻對自己的生活,有那麼多虧欠。

奔奔其實很想替這些醫生們問一句,「憑什麼?!」

福建吉釣島上,唯一一位的鄉村醫生王錦萍

在這裡堅守了34年,島上居民該吃什麼藥、對什麼藥過敏,她了如指掌。

但為了當村醫,她卻缺席了自己孩子的成長。

孩子離開小島求學,

別人都有家長陪讀。

王錦萍因為放不下島上的村民,只能把孩子託付給城裡的弟妹們。

丈夫也遠在島外的城裡打工。

島上只留下她一個人,開著一個小診所。

每年春節,她只敢去城裡團聚兩天。

臨走前還要千叮嚀萬囑咐,村民們誰該拿藥,誰該吃藥。

村民們一句「你走了,我們這些老人不是等死嗎?

讓她再也離不開這座小島。

而談起孩子,她卻只能搖頭嘆息。

這是一條不歸路,

踏上去,就沒有後退可言。

一開始,是村民離不開醫生,

後來,是醫生離不開村民。

‍‍‍‍‍‍‍‍‍‍‍‍‍‍‍‍‍‍‍‍‍‍‍‍‍‍‍‍‍‍‍‍‍‍‍‍‍‍‍‍‍‍‍‍‍‍‍‍‍‍‍‍‍‍‍‍‍‍‍‍‍‍‍‍‍‍‍

‍‍‍‍‍‍‍‍‍‍‍‍‍‍‍‍‍‍‍‍‍‍‍‍‍‍‍‍‍‍‍‍‍‍‍‍‍‍‍‍‍‍‍‍‍‍‍‍‍‍‍‍‍‍‍‍‍‍‍‍‍‍‍‍‍‍‍

重慶市黔江區阿蓬江鎮麒麟村的張瓊仙醫生,是個90後的女孩子。

朋友同學都不支持她一個女孩子來這麼遠的地方,吃這種苦。

張瓊仙卻說,

心裏面感覺是被需要的,感覺很有成就感。

雖然在這裡過的生活很簡單,但是心裏面很踏實,很舒服。

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

「村醫隊伍後繼有人」

我們該感到慶幸。

為當地看病難的村民感到慶幸:

有人擔心他們的健康,且不為名利。

為中國的基礎醫療衛生事業感到慶幸:

有人自願投身建設,且甘之如飴。

但溫暖的故事中,不該只有慶幸。

聽每一個講述者,坐在鏡頭前,娓娓道來時,

有些感受總是時不時湧上奔奔心頭:

我為什麼沒有早點聽說他們?」

這麼偉大的人,不應該過得這麼苦!

有人用一輩子的時間,投身一件事。

或許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口頭」致敬。

從尊重珍惜身邊的每一位醫生做起。

提高基層醫護人員的待遇。

讓好人得到應有的回報,和持續做好事的動力。

但奔奔覺得,

對這些醫生來說,

比物質獎勵更重要的,

應該是病人的理解與鼓勵。

善意是互相的。

只有這世界上有更多的好病人,

我們才能有越來越多的好醫生。

部分資料參考:

焦作晚報

山西黃河新聞網

梨視頻

中國青年報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問題,請後台聯繫我們

公號轉載請後台回復【轉載】看須知

"第一次和男友同居,我後悔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yNyjHUBUvjGtfAdE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