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類似好文可關注(人生如車)公眾號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從2003年起,我國離婚率連續15年上漲,由1987年的0.55‰上升為2017年的3.2‰。2018年離婚率繼續保持3.2‰。
2019年每天都有超過1萬對夫妻離婚。中國離婚率排名前十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離婚率都超過30%。也就是說,10對夫妻,就有三對離婚。
而結婚率卻一直在走低,從2013年開始,全國結婚率為9.9‰,2014年為9.6‰,2015年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國結婚率只有7.2‰創下了近10年來的最新低。
持續幾年的結婚數據加離婚數據,讓不少人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婚姻生活了?
但凡事有好有壞,想必中國年輕的一代不願遵守老一輩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自己的想法,是寧缺毋濫型的。
另一方面即使結婚了,很多人遇事也不再選擇隱忍,而是選擇離婚。畢竟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開放,離婚只是代表2個人不合適而已,人們的思想不再像以前那麼封建傳統,對離婚人士也沒那麼多苛責。
但即便如此,相信大部分人還是渴望愛情,追求完美婚姻的,以至於這種想法產生的力量,往往讓我們對擁有的美好視而不見,盲目地追求不將就。
蔡康永曾在《奇葩說》里說「在討論婚姻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有期待婚姻的樣子。」
而婚姻也應該是珍惜此時此刻,才能有一個值得珍惜的未來。
如果用德雷克斯集體生活邏輯的觀點來看,婚姻其實是一種合作模式,既然是合作,那彼此就得相互遷就,做出妥協,而不是幻想中的那麼完美。
人們最嚮往的畫面莫過於相愛的2個人相守,純粹的美好。就如近期上映,馮小剛導演的《只有芸知道》中男女主角在一起的場景。
這部劇看哭了很多人,裡面有一種即便飛蛾撲火,也要好好愛一場的豁達;明知結局卻依然要相守相愛的堅持;和願意為彼此犧牲的奉獻。
因為相愛,所以要彼此犧牲,愛不是占有,而是願意為彼此奉獻和放棄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劇中的男主隋東風是考上音樂學院的才子,但為了給足女主羅芸安全感,撐起他和她的家,隋東風拿著那贏來的10萬元,在克萊德小鎮開起了餐館。
在隋東風看來,有了獨棟的房子,有了自己的餐館,一隻守著主人的忠誠愛犬,就可以給羅芸全部的安全感。
不過很多人肯定會懟,羅芸最大的心愿不過是看個鯨魚,為什麼這點願望都滿足不了,要靠最後帶著羅芸的骨灰來完成她的遺願呢?
因為無論是隋東風還是羅芸,他們從來沒有要求對方一定要做到什麼。都是默契的把對方的需求努力放在第一順位。
而現實當中的我們往往都是把自己的需要放第一位,要求另一方幫我們自己滿足,如果沒有滿足就是不愛自己,不重視自己,就會有爭吵和怨言。
所以往往會出現原先相愛的2個人變得越來越遠,畢竟相愛容易,相守難,相守意味彼此要付出,要慢慢地變成把對方的需要放第一順位。
15年里,隋東風唯一沒能給到羅芸的就是她的鯨魚夢想,當他在大海上,看著鯨魚翻騰,那雙很久沒有生機的眼睛,竟然泛起了希望,那是愛意所致。
他瘋狂的向鯨魚招手,大聲呼喊回應鯨魚群,因為那是羅芸所愛的東西,只要是羅芸所愛的東西,就是他所愛的東西。
同樣的羅芸也愛隋東風,只不過她的愛更為長遠,為了隋東風在沒有自己的日子裡過得更好,她不惜親手毀掉那間餐館,她要保護未來的隋東風。
羅芸知道他的理想,她希望自己走後,隋東風可以從她的死亡里走出來,重新拿起他愛的長笛。
這是羅芸對自己深愛的隋東風,最真摯的祝福和期待,以此伴隨他渡過漫漫十幾年。
如果這只是一個虛幻故事也好,偏偏是來源於張述羅洋夫婦二人真實故事改編,讓小編我哭得稀里嘩啦,邊哭邊寫,內心感慨萬千。
那種樸素又浪漫的中國式愛情,笨笨地、慢慢地愛著彼此,歲月里點點滴滴都是他們最美好的印證,是現在社會中嚮往已久的愛情。
影片最後,隋東風以二人的名義,捐了一把藍色的椅子,上面鐫刻著:你在哪兒,哪兒就是家。
他重新養了一隻愛犬,帶著它散步喝水,累了就坐在那把椅子上歇歇,像是羅芸期待的那樣,過得很好。
也許,對於愛情來講,這就足夠了。
但對於現在我們來說,這遠遠不夠。相守意味著付出,意味著謙讓,然而現在的我們或許都太過自私了,以致於很多時候不願為對方多付出一些,寧可一個人過。
作者:百靈屋主,今日頭條優質情感領域創作者,「51山克油」公眾號運營者,歡迎有車用戶關注此號,可享受很多養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