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這麼多人,需要好好感謝土豆喲

2019-06-03     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土豆(又稱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水稻和玉米。早在2015年,中國就已經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可見土豆對我們的重要性。土豆在人類歷史上有重要作用,今天我們有這麼多人口,離不開土豆的功勞。

曾被打上「有毒」的標籤

土豆原產於南美洲,最早由印第安人種植並食用,與另一原產作物玉米合稱為「並蒂開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話雖如此,但相較於口感香甜、賣相討喜的玉米而言,土豆平淡無味、外形欠佳,其傳播及推廣之路重重受阻,甚至一度在歐洲被打上「有毒」的標籤。

哥倫布抵達美洲後,無數的西班牙探險者紛至沓來。他們燒殺搶掠之餘,發現了土豆。16世紀中葉,土豆被帶回歐洲,定義為來自新大陸的觀賞作物。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將土豆花當作她的貴重頭飾。當時的土豆身價不菲,普通百姓望塵莫及。當時在民間曾流傳著許多非常荒謬、可笑的說法:人們以《聖經》中從未說起過土豆為理由,說它是一種靠不住的作物。吃了土豆,人們會得麻瘋病、肺癆病或佝僂病。

土豆能夠作為糧食作物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需要感謝法國的一位農學家巴曼奇,是他認識到土豆可以製作麵包,並且容易蒸煮,具有良好的食用價值。在一次宮廷宴會上,他用土豆作為食材烹調了20多種美味菜肴。

由於饑荒和戰爭的需要,歐洲的一些統治者終於認識到土豆對經濟的重要意義,推行積極種植土豆的政策,土豆因此走向了尋常百姓的餐桌。1770年到1772年,由於穀物歉收,土豆種植得到大規模的推廣。工業革命時期,歐洲人口呈爆炸式增長,可以說,產量高、抗飢餓的土豆是歐洲人口增長的重要功臣。


土豆為何能使人口增長

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土豆提供了更多的熱量和營養,土豆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相比同量的其他作物種植,土豆要求的土地更少、提供的卡路里更多,也並不比其他穀物需求更多的勞動力;而且,種植土豆甚至不會造成其他作物減產,因為土豆完全可以在閒季種植。

18世紀60年代,農業經濟學家亞瑟·揚遊歷英格蘭東部時看到了一個即將進入新時代的農業世界。這位細心的調查家接觸農民,記錄下他們的勞作方法和收成規模。根據他的數據,英格蘭東部的1英畝(約4046平方米)小麥、大麥或燕麥田,年均產量在1300磅(約585千克)至1500磅(約675千克)之間。與此相比,1英畝土豆的產量超過了25000磅(約11250千克),大約是前者的18倍。

亞瑟·揚相信,種植土豆可以幫助英格蘭的窮人。土豆沒有代替穀物,而是成為了它的補充。以往,農民每年讓一半種穀物的土地休耕,以養護地力並去除雜草(他們在夏天犁開這些土地)。現在,農民在休耕地上種植土豆。因為土豆如此高產,以食物熱量的標準來衡量,其最實際的結果就是令歐洲的食品供給增加了一倍。在西歐的歷史上,第一次發現了一個解決食品問題的決定性方案。在戰亂地區,土豆可以在地下保留數月,使它們不易被搜刮糧食的士兵偷走。

除了提高農業總產量,土豆更重要的好處是使產量更穩定。在種植土豆之前,夏天一般是挨餓的季節,貯存的糧食在秋收之前不斷減少。成熟期只有3個月的土豆,可以在4月種下去,然後在缺糧的7月和8月收穫。


對於愛爾蘭人,土豆和婚姻一樣重要

在愛爾蘭人心中,土豆的影響力是其他食物無法比擬的。愛爾蘭有句諺語:「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開不得玩笑,一是婚姻,二是土豆。」愛爾蘭是天主教的主教區,對於婚姻,愛爾蘭人謹守天主教的教義規定,離婚是不被允許的。他們說婚姻開不得玩笑,等於是在說上帝的旨意;而把土豆和婚姻並列,可想而知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有時候,人們會為了抗議超市拋售土豆的行為發起遊行活動。為什麼愛爾蘭人對土豆有這麼深厚的感情呢?

1565年,土豆傳到愛爾蘭。當時愛爾蘭到處充斥著饑寒交迫的人,因為英格蘭在征服愛爾蘭後,將搶奪的絕大部分良田分給了自己的公民。許多愛爾蘭人被迫成為小佃農,他們勞作的報酬就是獲准在農場中耕種零星濕田時獲得的收成。由於只有土豆可以在這種貧瘠的土地上生長,愛爾蘭佃農開始種植土豆。因為吃土豆,他們也成了歐洲營養狀況良好的人。現在我們知道了問題的答案:當只有一種口糧可以吃時,土豆比其他食物能更好地維持生命。愛爾蘭的人口從17世紀初的150萬左右增長到了兩個世紀之後的大約900萬。

土豆在喂飽了愛爾蘭人的同時,也埋下了災難的種子。當時,愛爾蘭種植的土豆絕大部分都只屬於一個亞種,種類十分單一,生態系統相對脆弱。

當年,一種名為「晚疫病」的瘟疫在歐洲各地肆虐,「晚疫病」席捲了愛爾蘭大地,導致大量土豆腐爛,農民嚴重歉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豆,愛爾蘭的饑荒就此引發,且持續數年之久。1845~1849年間的愛爾蘭大饑荒對愛爾蘭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饑荒最嚴重時,有將近100萬人在災難中死去。深受打擊的愛爾蘭人不得不選擇遠離故土,漂洋過海移民到新大陸尋覓生機。難以計數的村莊在這次饑荒中廢棄荒蕪,超過150萬愛爾蘭移民到北美和澳大利亞。在幾年時間裡,愛爾蘭的人口下降了一半多,從900萬驟減到不足400萬。

曾為中國人口增長提供保障

中國歷史人口數據顯示,宋朝人口達到了1億,明朝末年人口超過了2億大關。經過了明清之際的嚴重天災和多年的戰爭,到1700年人口為1.5億。到1850年,人口增加到4.3億。有人稱這種增長速度為爆炸性增長。研究表明,這種爆炸性增長就是因為土豆、玉米、紅薯傳入中國,使中國出現了「土地利用的革命」。

「土地利用的革命」使我國耕地面積成倍增加,食物的產量也成倍增長。在農業社會,人口的規律就是,人口的量與食物的量相關聯,人口的數量總要增加到食物量能夠勉強供養的水平。食物的巨量增加,導致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長。

自哥倫布航海引發物種大交換後,土豆傳入歐洲,並於18世紀傳入中國,傳入路徑包括東南、西北及南路。清代中葉後,中國人口驟增,人民對糧食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與糧食危機,人們開始尋求水稻、小麥等傳統作物的替代品,來自美洲大陸的土豆便被納入考慮的範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土豆迎來了第一個種植高峰。

自乾隆初年始,戶口管理日益放鬆,農民得以自由遷徙,大規模的移民墾殖活動興起。伴隨著移民遷徙的步伐,土豆的薯種及種植技藝流傳得更遠,就連相對偏遠的西南、西北地區及陝南高原也開始嘗試種植土豆。

所幸,土豆的表現並未令人失望,它不但很快適應了複雜的自然環境,而且產量頗高,遠超一般高原作物。至道光年間,土豆進一步傳播到山西中部、北部,其後山西更發展成為中國土豆的主要產區。

在清代,土豆的做法是打磨成粉,與蕎、麥等主食一同烹煮。其後,經過不斷嘗試與努力,土豆的烹調方式已日臻純熟,既能糅合米麵做成點心小吃,又能切成絲、片、塊狀作為主料或配菜,可謂千變萬化。歷經300年的傳播,外來的土豆終於在中國落地生根。時至今日,土豆已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fKjR2wB8g2yegNDPx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