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的「土場」(散文)
文/畢萬智
隴東農村,有兩種常見而又獨特的建築,一種是「水窖」,一種是「土場」。「土場」同「水窖」一樣,是隴東農村必不可少的生活設施,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與生存息息相關的。
隴東的「土場」,一般多建在農家莊戶附近。從形狀看,以圓形、半圓形居多。它主要用來貯存、晾曬和打碾糧食,堆放柴草。修建「土場」,先要選好地址。場址多選在莊前屋後地勢高、風口利、面向陽的地方。爾後,修整出一個平台,在靠近內側的場埂下,還需挖出大小相近的一排「場窯」,用以看護糧食,存放生產工具和草料等雜物。有些修在地勢最高處的大場,四周無遮擋,需在一邊蓋個土房,叫做「場房」。在土場的外邊緣,人們往往需要栽種一些樹木,以便在勞作時掛放衣服和乘涼休息。場修好後經精平細整,農民再像犁地一樣耕翻一遍,反覆粑耱,再待雨後,將自家或鄰近數家的羊群合在一起,在場上追來趕去,謂之「嚷」場。因羊蹄細小,場經「嚷」過之後,堅硬平實。最後,農民再用「馬茹刺」等針刺灌木,紮成刷子,上堆濕土,壓上石塊等重物,人力拉著滿場轉圈,反覆刺刷粑耱。最後,用掃帚將刺刷後上面浮動的細土,清掃一遍。至此,修場即算完工。隴東的「土場」,多為半畝至一畝大小。但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有些多戶共用的大場,也有大至二、三畝的。夏秋收穫時節,農民將收穫的麥捆和秋糧,垛成糧垛,運到土場暫時存起來,等到冬閒時節才打碾。農民在垛糧垛時,非常講究,所有糧食頭向內根向外,碼成圓錐狀,頂部用洋麥秸稈做一個「帽子」,戴在垛尖。遠遠看去,整個土場就像一片塔群,聳立在莊前屋後,聳立在農家人的心中,他們以這種方式展示自己一年勞作的成就。
除「土場」外,在隴東一些農業科研、教學,以及種子生產、經營單位,還建有水泥場。當然,比起農村的「土場」來,水泥場要高級得多,它平整,乾淨、堅硬、牢固,打碾時凈得快,晾曬時乾得快。但打碾時易使糧食籽粒受損,甚至破碎,且糧食中摻進了不少石子、砂粒,不夠於凈。更由於水泥場造價太高,普通農民是不敢問津的。
在乾旱的季節,隴東「土場」不僅是農民們從事農事活動的重要場所,而且也是彙集天然降水的好場所,無形中起著「降水集流器」的作用。如今在隴東北部山區,多數農家都在場邊打有水窖。因場面堅硬、乾淨,冬、春時,農民將場中積雪堆存起來,填入窖中,或直接用筐裝回家中消融後飲用,飲之格外香甜。夏、秋兩季,農民將場裡集流的雨水引入窖中,積存起來。現在,隴東地區推廣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實際是將隴東的「土場」和「水窖」的集流、貯水功能結合後的一種改進和擴大利用,這是長期飽受乾旱困擾之苦的隴東人民和各級領導在天然降水利用方面的一大發明和創造。
因土場的多種作用,以及場與糧、水的密切關係,隴東農民格外看重場。農戶家中場的有無、大小,以及場中存放糧草的多少,都可以從一個側面衡量和反應出隴東農民的生活水平。尤其在隴東北部,廣大農民對土場有著極高的崇拜意識。如場中存放的碌碡等農具,忌諱婦女坐於其上。每年除夕夜晚,農民都要在場心燒紙錢,觀天象,答謝黃天厚土,觀測來年糧食的豐欠。甚至有的農民,每遇小孩生病,都要到場中許願,請求「場神」保佑平安。這與其說是隴東百姓對「土場」的一種過分崇拜和迷信,還不如說是對水和糧食的一種過分渴求。因為,在「靠天吃飯」的隴東,十年九旱,水是農民的命根子,而「土場」和「水窖」又是農民能夠解決水問題的唯一現實保證。因此,「土場」不僅是隴東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重要場所,也是隴東農民利用自然,戰勝旱魔的實物見證。
如今的隴東農民,在逐漸富裕的同時,也對自己的這一方「土場」格外珍惜,他們年年用沉甸甸的糧食在這方場地上展示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示著全家人的幸福生活。
審閱:故道一沙
簡評:三篇通過「土場」製作及用途的詳盡描寫,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對世上物種的一種崇拜敬仰之情。
作者簡介:畢萬智,筆名,雲歸何處,甘肅環縣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現為慶陽市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愛好文學,有多篇散文見諸紙媒和平台。
投稿諮詢微信:zxm549750302
雜誌徵文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絡徵文郵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杜絕抄襲,文責自負
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