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十有九脾虛」,究竟是怎麼回事?這5個習慣都傷脾

2019-12-23     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中西醫在對臟腑的認知上有些許差異——西醫學的脾是一個解剖器官,而中醫的脾是一種功能概念,其對人體有著多重作用:

充當人體自備的「血庫」,以在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急狀態時,增加血容量

一台「過濾器」,會釋放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吃掉血液中出現的病菌、抗原、原蟲等

負責製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幫助抵禦疾病

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負責運化水谷精微

因而中醫常說「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更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脾臟如此重要,但中國人卻「十有九脾虛」,這是怎麼回事呢?而脾虛的時候,消化系統、造血系統、運動機能等都會隨之受到影響,又該如何解決?

1,中國人易脾虛的六大誘因

1,缺少運動

缺少運動幾乎是現代人的普遍問題,只要一有空閒就是癱坐在沙發上、床上,能坐車的時候絕不走路。但是,脾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時很少活動,脾胃又怎麼可能強壯呢?

2,情緒壓抑

「思慮傷脾」,如果情緒壓抑,經常波動過大,心事重重,思慮太多,這樣很可能就會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也會影響到體內濕氣的運轉,導致大量的毒素、代謝垃圾堆積在體內,更容易加重脾胃虛弱,出現各種疾病。

3,飲食不節

長期食用重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可以叫做飲食不節。

像喜歡油膩食物的人,消化起來會增加脾胃的負擔;無辣不歡的人,辛辣的食物會耗氣傷津;再比如愛吃寒涼冰鎮食物,會傷了脾胃的陽氣,導致胃脹、腹瀉、食欲不振等;吃甜食太過,會令中焦氣機擁堵,而生痰濕

4,饑飽失常

現在很多人的飲食習慣非常差,不吃早飯或者不吃晚飯;又或者隔三差五就猛吃一頓,這種飢一頓飽一頓的飲食習慣,中醫稱之為「飲食無度」。長期如此的話,就會損傷胃氣,造成脾胃虛弱。

5,生活不規律

像現在天氣冷了,不注意保暖寒氣侵體容易傷脾;還有長期熬夜、失眠的人,脾胃無法得到充足的休養,也會出現脾虛的狀況。

6,疾病因素

疾病也是引起脾虛的一個重要原因,本身患有慢性胃炎、腎虛等疾病的人群,很容易會牽連到脾,導致脾的健康出現異常。因為我們體內的器官是一個整體,當腎和胃等器官出現異常沒有及時處理的話,自然會給脾的健康也帶來影響。

2,脾虛危害多,測測你脾虛了嗎?

1,長期脾虛,危害多

脾虛,影響的不僅僅是消化功能,對其他臟腑甚至整個機體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脾虛易致出血,包括牙齦出血、鼻子出血、尿血、月經久而不止等

脾虛了,水谷精微運化失常,會導致食欲不振、腹脹、慢性腹瀉、倦怠、消瘦、氣虛、貧血等種種症狀;

脾虛生濕,會導致濕氣、痰多,甚至水腫

脾虛氣陷,會導致神疲乏力、頭目暈眩、腹脹、腹瀉,甚至久泄脫肛、內臟下垂、免疫力下降等症狀。

2,自測脾虛症狀

舌頭厚度、寬度增加;舌體細嫩、柔滑;舌頭上有齒痕(提示:如果發現舌頭上兩側齒痕相加齒痕數大於5個,說明脾虛較嚴重);

面色萎黃;

睡覺流口水;

晨起胸悶氣短、頭暈腦脹、體倦肢軟;

晨起後會出現身體浮腫現象;

食欲不振,易腹脹、易便秘或便溏;

長期手腳冰涼。

3,對症補脾效果好

1,八珍糕——補脾益胃

八珍糕首見於明朝《外科正宗》,是乾隆、慈禧太后常用的糕點,意在補氣健脾和胃。現代醫學也證實了八珍糕有改善脾虛、幫助消化、促進排濕、美容養顏的效果。

御方雖好,但相較古人,現代人吃的多且膩,又缺乏運動,於是國醫專家進一步改良配方,製成了符合現代人飲食、體質特點的八珍糕。

【配方】

人參——補脾益肺、補元氣;茯苓——健脾滲濕利水;芡實——健脾除濕、益腎固精;乾薑——溫中散寒;山藥——健脾益腎;蓮子——補脾、養心、益腎;白扁豆、薏仁——補脾胃;山楂、麥芽——消食益胃,再加上甘草調和諸藥,按照科學配比,經過打粉、拌粉、壓糕、蒸糕、切糕、烘糕的工序製成了八珍糕。



2,五禽戲-—練筋練脾

華佗的五禽戲中,熊練脾胃,同時還能活動軀幹四肢。適合經常久坐,缺乏鍛鍊的人:

手掌姿勢:四指併攏,拇指扣在食指的中節,內勞宮外凸。

雙腿微曲,左足尖抬起開勢,與肩同寬;雙手張開轉掌,合掌在頭上方,此時意念在勞宮穴,然後發「嘻」音,同時手掌下來聚氣丹田;手掌轉為熊掌,向右上方行進,吸氣到膻中穴,然後呼氣下行回到丹田。

3,一操一飲——肝脾同調

經常情緒緊張、抑鬱,不僅傷脾還傷肝,因此壓力大、經常心情不好、容易煩躁的人要注意肝脾同調。

疏肝健脾操:雙手叉腰,緩慢划過兩脅肋部;右手壓著左手,順時針揉肚子、按摩腹部。每次做8遍。既能消食化積,又能健肝脾。

代茶飲

【配方】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白芍養血柔肝,調和肝脾。

將兩種藥材洗過後,用開水沖泡,悶20分鐘後即可飲用。具體用量請遵醫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PVuPW8BMH2_cNUgxe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