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兩成的人死於吃錯飯!一高二低的吃法最毀健康,你中招了嗎?

2020-03-27     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說到吃飯,沒誰不會。但你可知,吃飯也是件「技術活」!

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了全球飲食領域首個大規模研究——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

數據顯示,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皆因「吃錯飯」,而中國的比例更高

另外,這項統計還有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結果——那些日常被我們警惕的糖、加工肉類、反式脂肪,在「死亡貢獻」排行榜反而是靠後的,最毀國人健康分別是:高鹽、低雜糧、低水果。那這「一高二低」是如何構成威脅的呢?

1,重視控鹽,但總量還超標?這個細節太多人沒注意

高鈉飲食的危害眾所周知——會引起肥胖、高血壓、骨質疏鬆;還傷害腎臟;增加胃癌風險;加速動脈硬化,誘發心血管疾病……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普通成人每日食鹽量小於6克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每天鹽的總攝入量不宜超過3克高血壓、糖尿病並存的患者及腎臟疾病患者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要超過2克


其實很多人都在有意識地控制烹調用鹽,明明吃得不多,但為什麼還是存在「高鈉」風險?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忽視了生活中的「隱形鹽」。

1,生活中的隱形鹽

生活中除了那些看得見的「烹調鹽」,還有一些「隱形鹽」藏在日常飲食中,是導致攝入總量超標的重要原因,以下這些食品,您是不是都沒關注含鹽量:

常見醬料,比如:1g醬油含鈉量65mg;1g味精含鈉量117mg;1g雞精含鈉量188mg……加了鹽,再放些調料,鈉自然就超標了。

加工肉類,如:燻肉、香腸、臘腸、醬鴨等。

掛麵、速凍食品、腌菜。

零食:蜜餞、餅乾、麵包、冰淇淋、甜品、罐裝果汁飲品等,吃起來即便不咸,也可能加了鹽。

綠葉蔬菜:茼蒿、茴香等蔬菜自身就帶有鈉。

2,減鹽建議

用「替代品」:烹飪時用檸檬汁、姜、蔥等天然香辛料代替部分醬料或食用鹽

少吃加工食品

看配料表:在購買食品前一定要先看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看清鈉含量,儘量購買鈉含量少的食物;

高鈉類蔬菜(茴香、茼蒿、芹菜)烹飪時不加或少加鹽中高鈉類(各種蘿蔔、白菜、小白菜、圓白菜、油菜、香菜、菠菜等)少放鹽

2,雜糧攝入少,亦或是吃法錯誤

我們現在常吃的米、面大多是精細化作物,加工過程中,不僅會丟失營養,長期食用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而雜糧,因沒有經過複雜的加工,保留了更多的營養元素,恰能預防精細化糧食帶來的健康危險。

因此,營養學專家提倡用雜糧替代部分的精米、白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攝入50-100克粗糧,可以在做飯時,用1/2~1/3的粗糧代替細糧。


但除了攝入太少,吃粗糧時,還有不少人會犯以下錯誤:

1,增加攝入不等於越多越好

東西再好,也得把握好度過多食用粗糧,不僅會加重胃腸負擔,造成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特別是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還會影響一些營養物質的吸收,時間久了可能造成貧血、營養不良等問題。

2,粗糧細做

為追求口感,很多人會長時間加熱粗糧,使其變成「假粗糧」。不僅會造成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素的流失,而且澱粉糊化,容易升高血糖,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等血管病變,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還有人用油炸的方式做粗糧點心,這更不可取,不僅增加了脂肪,還破壞了粗糧中原有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另外,還有市場上售賣的一些全麥麵包、麥麩餅乾、雜糧包子等,在製作過程中,為了改善口感,可能只是加了少量的粗糧粉,卻加了大量的油、糖、黃油等,已經不能算粗糧了。

3,並非人人適宜

事實上,粗糧雖好,但不是人人都適合吃。

*患胃炎、胃潰瘍、胃酸過多的人要少吃,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貧血、缺鈣、營養不良的人群不建議吃粗糧,以免減緩營養物質的吸收。

*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兒童胃口差的中老年人也不宜吃太多。

提示:飲食講究粗細搭配、不多不少、營養均衡

3,水果攝入少,且缺乏正確指導

果蔬攝入過少已成為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全球範圍內,估計約有19%的胃腸癌症、31%的缺血性心臟病和11%的中風是由於果蔬攝入過少而造成的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水果攝入量為每天200-350克(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約200克)。

而營養學專家指出,儘管果蔬關注度日益增高,但實際生活中,果蔬攝入不足仍是老大難問題,尤其水果的日常攝取量只達到40.7克。而且相比於女性,多數男性對吃水果的積極性非常低

不僅如此,民眾對於吃水果還缺乏正確指導:

1,水果不能代餐

不少人喜歡吃水果代餐減肥,但往往適得其反。水果中的糖分更易被人體吸收,長期代餐反而會升高血糖、引起肥胖

另外,水果也不能代替蔬菜。因為其中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遠不如一些蔬菜,無法滿足正常所需。

2,榨汁不如直接吃

2~3個蘋果才能榨出一杯蘋果汁,那麼一杯蘋果汁的熱量和糖分自然比一個蘋果要高,長期喝果汁容易使得糖分攝入超標,增加痛風的風險

另外,榨汁的過程中,水果中的一些營養物質可能會被破壞,如:膳食纖維。《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100%純果汁可能會增加12%的總體患腫瘤風險。因此榨汁不如直接吃。

3,吃水果的時間,因人而異

*消化能力差不建議飯前吃水果或飯後馬上吃水果,食用頻率應以少量多次為宜

*消化能力強,一般啥時候吃都行

*要注意有些水果不適合空腹吃太多,包括芒果、木瓜、菠蘿、獼猴桃、無花果等富含蛋白酶的水果。特別要注意空腹不宜吃柿子。

*超重、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建議在餐前吃水果,可以增強飽腹感,控制飲食量。

*糖尿病患者建議在兩餐之間適當吃水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6FIG3EBiuFnsJQVqnX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