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物、老報紙、老照片、戰爭中的彈夾、彈殼、暖水壺……這些刻有時間印記的老物件本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為老一輩人的回憶,可赤峰市一位「80後」小伙子卻偏偏痴迷收藏這些老物件,竟然自己收集藏品,張羅開辦了一個關於「時間」的小型「博物館」。
今天,讓我們一起坐上時光機,跟隨這一件件有故事的藏品,講述過去的流金歲月……
這個小型博物館就是位於赤峰市紅山區的赤都傳統文化驛站,創辦者是35歲的赤峰小伙兒——宋鷹鶴,從選址、裝修到收集藏品,全都是他親力親為。
900平米的文化場所,仿佛一條時光隧道:二樓的紅色文獻、文物收藏,三樓的赤峰特色手工藝品展示,四樓的傳統文化體驗……赤峰近百年來的城市歷史,濃縮在此,將訪客的記憶帶回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歲月。
位於二樓主展廳正中的是約八十公分高、七八十斤重的毛澤東巨型鋁製頭像。這是1969年由江西敬制的,堪稱館內紅色收藏中的精品,也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BLACK
&
WHITE
BLACK
&
WHITE
二樓展廳主要以紅色文物為主題,珍藏著大量革命歷史文獻,以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色書籍和報刊。而真正讓這家藏館名聲大振的,是一些珍貴的新聞報紙,裡面的新聞內容記錄著黨和國家的重要時刻。
《嚮導周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個公開發表的機關報,展出有1926年4月23日出版的一份;《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發行的大型日報,毛主席稱其為「中國共產黨的另一方面軍」,展出有1941年7月10日出版的一份。
展出的早期黨報不僅有國家大事和時政新聞,還有一些關於赤峰的紅色記憶。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條赤峰解放的新聞,由《東北日報》1947年6月10日出版。該報在頭版頭條以《我軍收復赤峰寬甸》為題,報道了赤峰解放的消息。《西滿日報》也相繼在6月12日刊發了該新聞。還有《人民日報》於1950年和1951年分別報道了阿魯科爾沁旗董存瑞式戰鬥英雄徐漢林和曾居住在林東鎮的四野女戰鬥英雄郭俊卿的事跡。
報紙是記錄歷史最真實的存在,一些報紙存世珍稀,凝聚著藏家的心血。讀著一張張報紙,仿佛看到歷史就在眼前,以前在課本上學的歷史知識就這麼鮮活地「站」起來了。而一些革命回憶錄、政治期刊、軍事書籍等,也在時刻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宋鷹鶴說,希望自己手中的這些紅色文物、文獻等藏品,能夠成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
不僅如此,赤都傳統文化驛站可謂是一座「百科全書」式的赤峰民俗文化館,三樓和四樓展廳根據「農耕器具」「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影像留芳」等主題,分類展示實物600餘件,真實反映了赤峰特色文化和生產、生活習俗。
這裡既有剪紙、刺繡、工藝葫蘆等各種非遺項目的實物,也有大量家具、農耕器具等民俗生活用品,填補了赤峰地區沒有城區民俗文化館這個空白。這裡不僅好看,也可以很好玩。宋鷹鶴還在展館中增加了互動項目,比如沙畫、彩繪、書法、繪畫等體驗活動。
藝術與珍品同在,收藏與饋贈並存。展出的這些手工藝品在赤峰地區都有著悠久的製作歷史,是我們文化藝術的瑰寶,也充分展示了赤峰手工藝術的風采。
四樓民俗體驗館的陳設遵循生產和生活兩條主線,共收集整理近500件物品。包括工具、農具、餐飲器具、廚具、灶具、通訊設備、衡器計算、牧游器具、復古小屋等。
這裡有魯班發明的錛鑿斧鋸、有愛迪生髮明的留聲機、有北宋時期的串珠算盤,有古代的泥瓦、陶、瓷器具,也有現代的銅、鐵、鋁、塑料製品,有七十年代的「三轉一響」(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也有現代的智能家居。
民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本質來說就是生活藝術,這些關於衣食住行的點滴碎片,記錄了時間的足跡和赤峰人千百年來傳承的時代精神。
從赤都傳統文化驛站轉下來,仿佛蕩漾在歷史的長河中,捕捉這些漸行漸遠的影子,兼收人類文明將要遺失的符號。通過這些恍如昨日的風俗器物與生活細節,珍惜過去,展望未來,熱愛這片繁衍生息的熱土,弘揚燦爛的傳統文化!
赤都傳統文化驛站是純公益的展覽館,已經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學生、學者、市民前來參觀,這裡能夠讓你近距離地觸碰赤峰民俗文化,接受紅色文化薰陶,體驗一次完全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
文字 / 編輯:杲凡力
來源:視覺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