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這座城市人的記憶,
這種記憶經過經年累月的鞏固、加強、
升華,變成這座城市的根兒。
作為一座有著3000餘年建城史、
860餘年建都史的北京,
它的根兒在哪兒呢?
清代時期,
北京皇城是北京內城裡面不屬於「八-旗」的地方,
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比故宮紫禁城的範圍要大。
其實北京皇城根這個範圍,
既沒有大到北京地鐵2號線的這一圈,
也沒有小到故宮博物院一圈,
而大約是是東、西黃城根街,
平安大道、長安街圍成的明確範圍。
東華門、東黃城根兒南街、沙灘兒、五四大街。。。
還有翠花、東廠胡同、韶九、錫拉胡同。。。
騎河樓、智德北巷。
民革中央,高檢院兒
東黃城根兒小學、六十五中。。。。
還有東黃城根北的大取燈、亮果廠胡同。。。。
當年從這裡搬走的人或許並不是太多,
融入到旅遊團的人群中,看著熟悉的街道
會有萬千思緒湧上心頭吧!
這裡有他們太多的情結和割捨不掉的回憶。
曾經的東黃城根兒有條河
從小,就聽家人說過,
東華門這邊沒有馬路是一條河,
「東皇城南到現在的東長安街,
中間只有東安門是個可以進入皇城的門戶,
沙灘馬兒路是在民國期間開的城牆豁子,
之所以叫沙灘,是那裡緊鄰河岸,
堆著專門為修繕皇宮而備的沙石之類建築材料,
讓宮裡當差人依物相稱而成了地名,
民國初期在這片空地上建了北大紅樓,
後來又鋪鐵軌,架電線,通了有軌電車。」
到了我們小時候,河沒有了,
這裡就成了許許多多的住家兒,
東黃城根兒南街還有一個大煤場。
記得那時有8路走過這裡,後來是60路了。
沿著東華門大街向北,就到了沙灘,
沙灘兒往這就是五四大街,
從最西頭今天的北大紅樓路口,
往東一直拆到南北向的王府大街,
才形成今天的美術館十字路口
(大路打通後建了中國美術館),
老人說,打通五四大街之前,從故宮、沙灘兒
去東四、朝陽門,需要繞南邊的翠花胡同,
或者北邊的弓弦胡同……
向南,東黃城根兒南街,
有過不少市場,
記憶里從騎河樓對面上坡有個菜市場
西南就是東黃城根兒小學,再向南
路西建了好多小飯館兒。
皇城根遺址公園改造前後
這條路是多少那個時代人們,
兒時、少年、青年後每天生活必經之路呢?
那些有點雜亂的胡同,甚至有點破,
但總讓人念起,
有幸,看過這裡的清晨,空無一人的街道,
甚至去故宮城牆根兒邊上逛早市兒。
故宮河沿兒城牆根兒是小時候遛彎兒的地方,
午門前用書包分開兩邊一壘就可以踢一場球兒;
借著夕陽騎著自行車穿過小胡同回家。
一到天擦黑,東皇黃城根兒南北的,
東華門夜市攤兒支起來了,
饞了就去來盤炸灌腸兒、奶油炸糕;
冬天來一碗暖暖的滷煮、
夏天來份涼粉兒、扒糕,炸羊肉串兒、
雞肉串兒一年四季不分,
當年「東華門夜市」絕對是北京人常去的,感覺特滿足。
去過最多的公園就是中山公園和北海公園。
記憶最深的是從午門到東華門的這一段路,
一邊兒是故宮高高的圍牆,
另一邊兒是一排排的垂柳,
對面是中山公園的後河,
其實就是筒子河,
但住在這邊的老人兒們喜歡稱呼這裡為後河。
人們晨練、遛鳥、乘涼都喜歡去那兒,
中山公園更是孩子們的樂園,
假山石、五色土,甚至小花小草都記得深刻。
後河的小遊船,還有遊樂場的大滑梯,電瓶車。
到了冬天,這裡就成了冰場。
老舍回憶,100年前,
皇城根的人們能站在那兒罵一個小時,
找不出一個髒字,把人損得無地自容,
根本聽不到髒口兒。
現在的皇城根兒,它榮耀著迎著五湖四海的人,
老北京人來這裡也是遊人了,
住這裡的人,是一種幸運,
可以繼續看著這裡的日出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