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還有披荊斬棘的大叔們

2020-06-02     我實在是太CJ了

原標題:原來還有披荊斬棘的大叔們

5 月底有不少新戲開播,幾乎都是走精品大劇路線。

我習慣在新劇時先通啃兩集開頭,再決定 自己到底要跟什麼、追哪些,算是一種職業習慣。

不過這兩天裡看得最多也最投入的,是陳建斌這部《三叉戟》。

不是因為要開吹了,畢竟這劇在開播前也沒什麼宣傳造勢活動,不然用數據和曲線圖說話:

這樣的趨勢變化就是比較自然的起落,而且慢悠悠的,在首播上線一小時左右才爬上了自己的熱度最高峰。

集中在看只是因為我最近回了趟家

大家圍坐在一起又不願意看太狗血的粵語師奶劇,那老演員熟面孔就是最優選擇了。

觀眾是可以用手裡的遙控板來表態「投票」的,剛開播就做到了雙台收視破一,就是側面證明。

豆瓣雖然還沒有開分,但相關頁面的是也有區域可供討論的:

說這故事「 適合被改成電影」的和發現《三叉戟》「 原來還有個電影版」的,相依相連、相映成趣。

要知道《三叉戟》有原作,同名小說作者呂錚是一名 80 後警察。

現在仍在警察系統里的呂錚,保持著一年一部長篇的創作頻率,但一氣呵成的《三叉戟》起初並未讓他滿意。

但這本《三叉戟》同時也是獲得金盾文學獎、燧石文學獎的雙獎作品,早在 2017 年就被買走了影視開發版權。

電影和劇版的班底各不相同,但兩個劇組卻冒著可能撞檔被橫向比較的「風險」,幾乎同步地開機再殺青。

讓大家甘願去賭這一把的,是《三叉戟》里「有人味兒」。

看片方選角和幾張前期宣傳海報,就能總結出它的整體畫風:

糙、猛、硬、悍,一部圍繞中年男性而展開的硬漢公安劇。

陳建斌演的崔鐵軍、董勇演的徐國柱,和郝平那角色潘江海的職業身份,都是警察。

因為刑偵實力過硬,彼此搭檔又足夠默契,他們仨和串起《三叉戟》這故事的關鍵人物老夏曾經是警局裡的「四大名捕」。

這樣的設定聽起來有趣,也難免讓人憶起演員的往昔歲月稠。

要知道陳建斌在 2000 年的時候,就出演過很多個警察角色了。

哪怕後來成了妃嬪環繞的「四郎」,他去台灣做宣傳時一臉嚴肅的樣子,也讓記者忍不住把「是硬漢」寫進了標題……

很多人都記得當年《重案六組》或者《黑洞》里的小刑警,那就是董勇。

他其實是京劇武生出身,但出演的警察角色多、塑造的相應角色好,讓導演和觀眾在看到類似的角色的時候都忍不住地想到他。

早在 2003 年,董勇就曾經在新浪訪談里開玩笑,說自己快成警察專業戶了。

幾個硬漢一相逢,單凡露兩手「真功夫」也能迅速吊起人的好奇和胃口。

但故事剛開頭的崔鐵軍和徐國柱,遭遇到年輕小混混的時候,已經打不動了……

因為他們並沒按眾人所想的那樣一飛沖天,反而因為種種問題之後,變得不再張揚、方尺成圓。

三大主演里名字相對陌生的郝平,恰恰是全國觀眾都見過都認得的那樣,因為無論十年前還是十年後,他都在演要買房子的海清的老公。

即使從「姐夫」變成了預審專家,也還是逃脫不了為工作為餬口而奔忙的命運……

在高調又得意的年少成為過去之後,他們都成了失意的中年人。

經歷了降職、調崗、賦閒……鬱郁不得志所帶來的不止是體能下降,還有難以接受青春與榮光就此離去的不甘心。

雖然曾經的交情比命硬,但崔鐵軍和徐國柱彼此交惡記恨也已經有 20 年了。

因為當初在偵破一起緝毒大案的時候,崔鐵軍沒有徵得徐國柱的同意,就私自帶著徐國柱所發展的特情二冬子去跟犯罪團隊交手,沒想到被對方給認了出來。

對方用槍指著二冬子的腦袋,逼他殺了崔鐵軍,千鈞一髮之際,徐國柱及時趕到並救下了崔鐵軍,但代價是賠了二冬子的命。

二冬子吸過毒也販過毒,被發展成徐國柱的特情不止是因為他想戴罪立功、改過自新,還有徐國柱保證不會讓他有生命危險的莊重承諾。

崔鐵軍的貿然行動讓原本順利的一切都化作虛無,三個人的命運都從那天開始被改寫。

當初他們三個在前面辦案,負責後勤的老夏就跟著給他們兜底。

本來老夏還想趁著自己退休的機會,讓大家聚在一起把話說開。

結果就在老夏主動請纓要站好那最後一班崗的時候,他卻比三叉戟三人組先一步離開了……

昔日的好兄弟老夏突然離世,讓這三位愛恨始終停留在二十年前的老夥計們,終於如夢初醒。

既然還沒有退休,既然還有一身過硬的刑偵探案本領,既然都還有未了的心愿,那就再辦這最後一次案。

於是不再年輕敏捷、神采飛揚的三叉戟,又再度出場。

因為涉及到破案和偵查的部分,所以我也只介紹了《三叉戟》頭兩集的「起」。

為老夏而再集結的中年熱血,其實四集就講完了,但三叉戟三人組也在這時候發現,自己所觸摸到的那一手冰涼,原來是當年舊事的冰山一角。

像《三叉戟》這樣的劇,我其實不太敢輕易開口去夸, 總怕影響大家對它的觀感和看法。

即使陳建斌和董勇兢兢業業地通過直播來參與北京電視節目春季交易會、面對行業人士做劇集推介

同時啟用陳建斌老師那久不使用的微博猛烈營業

但單靠幾個人的聲量,還是很難在重重熱搜中突圍成功。

《三叉戟》的關鍵詞雲圖也無可避免地出現了最近討論度正高的各位當紅小花愛豆,這又會讓一部分觀眾在誇讚那些 有實力但卻相對低調的前輩級演員們時,順帶著吐槽起年輕一代那令人著急的業務水平……

常見的觀後感想,引發了一場場辯論紛爭,也讓「老戲骨」「演技炸裂」「中年演員的春天」這類已經淪為通稿/控評專用術語的形容描述,開始變味和走形。

這種非 A 即 B 的判斷不算新鮮,但隨著飯圈粉黑思維的全面擴散而變得越發偏激和不講道理,最終擊潰了長久以來的影視評論體系。

同時提到兩個人那就是「碰瓷」,誇了 A 有突破而 B 竟然表現不如期待也能被論證為「拉踩」,還有各種上票根、上聊天記錄也無法進行自證的「通稿營銷說」……就算劃開了肚子,也仍舊擋不住「自導自演」之類的猜忌懷疑。

什麼新劇都先啃一遍,是因為5G 時代將至,博主們對資訊感想的更新和熱點嗅探捕捉的速度要比以往更快,但網友們也知道現在的劇播熱度還是主要依據社交網絡上的討論互動來做計算的,所以真要展開來聊點什麼也很難自證是不是在刻意打廣告。

但很多年前,世界並不是這樣的:

媒體網站會直接刊登網友評論,好的壞的通通備齊,《金粉世家》就被誇成了「民國版的《流星花園》」。

《大明宮詞》也遭遇了從台詞形式到演員表演的一頓狠批——

網友說中國演員總是放不開、太怕做作而瑟縮,專家又說它的表現論述還談不上正劇,只是「傳奇戲」。

報紙的娛評專欄尤其敢寫,說一部電影用蔣雯麗是錯、講英語是錯、結局好是錯,整部《刮痧》只有梁家輝是表現合格的。

演員們不會覺得這些是「總有奸人想害朕」的,這些評論意見反而會推動著他們做出個人事業上的重大決定,比如轉型。

就像是《三叉戟》的男主陳建斌,在破了金馬紀錄、著名留名 華語影史的「導演雙全、 連中三元」之後,他已經被拱上神壇。

既是喬家晉商,又是深宮四郎,港台媒體為他做的大事紀比追星女孩還得細緻專業

、情真意切。

但這張表格所列出的作品和角色,有三分之二都被罵過。

當初他去演《喬家大院》,就是因為觀眾說他演了太多婚戀戲了,讓陳建斌想走出舒適區去做更多嘗試。

而演《喬家大院》的結果呢?恐怕現在的的觀眾也想不到,同樣是罵聲一片。

無論是導演功力還是劇本情節,亦或是陳建斌第一次挑戰古裝題材的整體表現、道具動作細節……外界永遠找得到新的槽點。

以至於主創們在和觀眾見面互動時忍不住懇請媒體,「慎用『硬傷』二字來評論我們的電視劇」。

但這種哪裡都能槓、哪裡都不對的全面挑錯,你很難說它是純負面且無作用的。

很多細節性、常識性的問題正是在網友們的認真細心之下才得以糾正和普及,而關注和討論本身也意味著主創們的辛苦和付出是喚起了觀眾們熱烈真誠思考的。

那個年代的無論編還是導,都樂於去傾聽觀眾的聲音。

現在被我們拿來與後輩們作對比,甚至在這種對比中幾近封神的各位「老戲骨」們,也都是在「百家爭鳴」中去思考、改進,汲取養分的。

批評並非都出自惡意,也不是所有的監管調控都只能指向「禁止關停」這 一種結局。

前兩年「小鮮肉原罪論」發展到最頂峰的時候,很多渴望精品劇重現的觀眾在失望中也發出了很多不理性的聲音,但現在再回頭看看 ,那些觀點除了粉圈和路人的認知隔閡加劇之外,於行業真的有益嗎?

反倒是從業者的回應,從多年前略帶謙卑反省的「謝謝這些批評和鼓勵的聲音」,逐漸變成了現在工作室聲明開頭必備的「無意占用公共資源」,高高在上又冰冷無情。

當我們在讚美老戲骨的時候,真的是要用他們來貶低現在的小年輕嗎?

或許我們只是在懷念曾經的百花齊放。

討論空間的狹窄,自然也會反饋到創作的源頭上去,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流動的、循環的、互為因果的。

現在最常被開發的,有人氣明星參演的情感大戲, 畫風從傻白甜式純愛到都市紅男綠女,共同點是生活處處有愛有情趣。

但清粥小菜白豆腐,不能永遠代替魚肉蛋奶,這會讓我們慢慢忘記人是複雜多變的,而生活原本就充滿萬種可能。

為什麼我們對有些前輩級演員的信任,就像 QS 質量認證一樣堅定?

因為他們在言談、在創作、在做關鍵選擇的時候,已經反覆證明過自己的思考、眼界和文化積累。

在 2006 年前後,影視明星們紛紛回歸話劇舞台的時候,從劇場出來的陳建斌說如果回去那一定是沒有任何目的性的。

回流小熒幕是大咖們這兩年的集中選擇,但陳建斌說他的未來重心都在電影上了,因為自己拍過了太多電視劇,不再能帶給大家新鮮感。

沒有順應大流回去演話劇的當年,陳建斌的選擇是出演《喬家大院》。

而在第二部導演長片上映之前,先帶著主演作品重返電視江湖,又是因為這部《三叉戟》。

演員是具化故事、使你我信服、代入、共情的關鍵因素,我們對「實力派演員的回歸」總是報以期待,本質還是因為大家都滿懷期待地把這當做是創作復甦、水準上揚的風向標。

對部分觀眾來說,能再看到當中的一些演員去挑大樑、去演在當下來說並非主流的題材和角色,是一種奇蹟。

但我們不應該去放大去神化,因為這不過是演員和角色的互相選擇,是最最普通的行業狀態罷了。

這些老演員們曾經在高處也曾落入低谷,人生歷練築成了一個個血肉鮮活靈動的角色,也才有了多年後「回春上車」的資格。

用崔鐵軍的話來說,「老不意味著刀鈍了,老意味著更多的擔當和責任。」

熒幕內的演技標杆並不是用來「踩」誰或者「捧」誰,而是前輩們在為後來人們證明:

熒幕外的表演追求應該付出些什麼,而最好的收穫又是什麼。

原創不易,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作者以及微信號(cj1014123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FCOeHIBd4Bm1__Ym1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