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Lucky
家暴、離婚、兒子得絕症、丈夫撒手人寰、再婚又離婚......
每一個聽起來都已經讓人心驚膽戰。如果所有這些不幸,接連不斷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會是怎樣的悲慘?
田秀銀,這個湖北媽媽,就擁有這樣的「悲慘人生」。
在她遭遇的所有不幸中,最讓她心痛的還是兒子小來的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類似漸凍症,但不是)。
他不僅無法行走,智力水平低於同齡人;更令人絕望的是,一般情況下,患上這種病的孩子大多會在20歲左右死於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
今年,小來已經14歲了。
田秀銀說,現在就希望兒子能活下去,每天都過得開心,其他一無所求。
1你的病,不會影響我的愛
小來,是田秀銀和第二個丈夫在2005年生下的孩子。
本以為脫離了第一次婚姻的家暴,可以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就像人們說的:「意外和明天,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
小來出生後就經常生病,發燒感冒沒有斷過。更明顯的是,他的行動能力遠遠落後於同齡人。別的小朋友早就可以跑跳,但是小來卻做不到。
「那時當地醫院先是按心肌炎治的,但是一直沒治好。醫生就建議我去大點的醫院檢查。」
後來,夫妻倆帶著小來去大醫院做了全面的檢查,最終的診斷結果是孩子得了「基因缺失型的DMD」, 一種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患病率為萬分之0.3,通常男孩發病,女孩為致病基因的攜帶者。
患上這種病,肌肉會緩慢萎縮,直至完全喪失活動能力,最後痛苦地離開人世。目前,醫學上還沒有發現治癒的方法。
面對這種絕症,田秀銀和丈夫沒有放棄,二人帶著小來四處尋醫問藥,借遍了所有能借錢的人,哪怕只有一線生機,他們也會努力去嘗試。
但世上的事,總讓人無奈,「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2012年的一天,丈夫突然感覺到胸口不適,搶救沒多久,人就不行了。
料理完丈夫的後事,傷心的田秀銀開始獨自承擔照顧兒子的重任。好在兩年後,她認識了另一個男人,願意和她同甘共苦,共同撫養小來。
本以為這是上天對自己的眷顧,派人來替自己分擔生活的艱辛。但是很快,現實就讓田秀銀認識到了命運的殘酷。
在與田秀銀生活了半年後,那個男人還是因為無法忍受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最終選擇離開。
又一次淪落到孤兒寡母的境地,她不明白為何老天要這般為難自己。但是,這次變故也讓田秀銀徹底斷了依靠別人的念想,她帶著兒子來到長沙汽車東站,租了一間房住了下來。
「我發誓再也不結婚了,孩子是我自己的,只有自己才靠得住。」
2生活再艱難,因為有你,才幸福
生活充滿荊棘,但是仍要繼續。
2014年開始,過往旅客在長沙汽車東站附近常常會看到一名女子背著擦鞋工具箱,推著一個輪椅,輪椅上做著一個體型十分瘦弱的少年。
這就是田秀銀母子。不放心小來一個人留在出租屋,田秀銀每天出來擦鞋,都會把他帶在身邊。
工作間隙,田秀銀會抽時間陪小來說說話,或者用手機給他放歌聽。小來瘦弱的身體無法長時間承受一個姿勢,自己又不能調整坐姿,田秀銀時不時要幫小來調整姿勢,讓他坐的舒服些。
時間久了,這對特殊的母子倆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不少熱心人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
擦鞋收費是3元一次,「經常有人給10塊說不用找了,還有的人直接給100塊的。」
車站負責人還特許她可以進入候車室給旅客擦鞋,工作人員也經常幫忙照看小來,車站食堂阿姨特別照顧他們,好多次吃飯不收錢……
很多人勸田秀銀給孩子弄個眾籌,她總是拒絕:「大家都不容易。因為有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我們暫時還好,他們(其他病患)更加需要。」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田秀銀以為也許就這麼幸運地過下去了。誰知今年4月21日,小來的病情突然惡化了。
「他們(醫院專家)說情況很不好,(孩子)呼吸都有點困難。」醫生的建議,小來晚上已經需要用呼吸機來輔助睡眠。
看到兒子日漸消瘦的身體,田秀銀決定今年就實現孩子的夢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門、長城。
田秀銀背著兒子與好心人肖壯敏的合影。
得知田秀銀的想法後,熱心的長沙退休教師肖壯敏決心幫幫這對母子。
5月6日早上 ,在肖壯敏女士的陪同下,田秀銀母子倆坐上了從長沙南站開往北京西站的高鐵。
出發當天,人生第一次坐高鐵的小來特別興奮,「我好開心!我要爬長城,看天安門(升國旗)……」
田秀銀與兒子坐在開往北京的火車上。
他最大的願望還是爬上長城。對於一般人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小來要怎麼實現這個願望?
田秀銀說:「只要他想去,我全程背著他。」
「一天背4個多小時,沒問題的。我現在就希望,他每天都能過得開心,他開心,我就開心了。」
田秀銀與兒子順利到達北京西站。
3我們的愛,是為了什麼嗎?
看完田秀銀的故事,我一邊心疼她的不幸、欽佩她的樂觀堅強,一邊又反思自己:
作為母親,我對孩子的期待到底是什麼?
好像一直在變化。
從等待他出生時忐忑不安,唯一的願望就是他健康快樂。慢慢地,他長大了,我對他的期待也開始發生變化。
不再是吃好、睡好、拉好,開始對他有要求。要乖、要聽話,要天天閱讀、要認真練琴,要好好學習,要按時完成作業,要考100分,要拔尖......
我明白,這些要求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他未來的成長和發展。
但我們傳遞給孩子的信號有時並非如此。有時,不經意間,「你別再哭了,媽媽就抱你」,「你好好練琴,爸爸給你買玩具」,「期末你考100分,我們帶你去遊樂場玩」......類似的「講條件」的話就從嘴邊冒出來了。
我們似乎試圖告訴孩子:想要得到愛,你要先付出。你需要通過種種表現才能「掙得」父母的愛。
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我們自己真的會被眼前的目標誘導了、迷惑了,而忘記了養育的初心,把自己的意志凌駕在孩子的需求之上。
在電影《我是山姆》中,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做科普演講。
一個名叫康納的小男孩,因為緊張頻頻忘詞、說錯。
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他的爸爸給予他的不是支持和鼓勵,反而是不滿和嚴厲的斥責。
從他爸爸氣急敗壞的樣子,我們能讀出父母常有的「恨鐵不成鋼」,也能看出他的「越俎代庖」,他無視了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他只關心孩子有沒有達成自己的要求。
而,男主角山姆(智商只有7歲的父親),卻能在露西突然忘詞時,第一時間跳出來替女兒「解圍」,最後換來了女兒的會心一笑。
4有條件的幫助,無條件的愛
田秀銀和小來、山姆和露西,他們的確是特例、是極端,離我們真正的現實很遙遠。
不錯,我們可以說,因為小來可預知的壽命,他媽媽沒辦法跟他提要求;山姆因為智商方面的不足,他不能對女兒提要求。
但反過來想,很多時候,不走到極端,我們往往看不到本質,做不到徹底的反思,而一直沉迷於自以為是的滿足中。
還需要山姆來告訴我們,父母怎麼愛自己的孩子。
問題的根源,是我們對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前者是有條件的愛,這意味著孩子只有在做到我們期望的事情或者達到了我們規定的某些標準後,才能得到這份愛。
後者則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與孩子做了什麼無關,無論他們成功與否,無論他們是否乖巧,我們都會毫無保留地給予他們愛。
當我們僅關注孩子的行為,擅長用表揚、懲罰,或者暫停來修正孩子的行為,那麼從根本上說,我們的親子關係是一種操控關係。
這時,我們關心的是我們該怎麼教育孩子,「我如何能讓孩子聽我的話?」,而不是更加重要的「我的孩子需要什麼——我該如何能滿足這些需求?」
也許,我們的本意不是如此,但是實際的做法卻讓孩子覺得,我們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當他的行為讓我們滿意時,爸媽就給予他們愛;當他的行為不當、讓我們不滿意時,爸媽就收回對他的愛。
這也是很多父母,特別是很多中國父母面臨的困境:明明內心對孩子是無私無畏的愛,甚至是無底線的寵愛、溺愛,卻在行動上肆意地干涉、操控,甚至威脅孩子。
如此非但不能正確引導、修正孩子的行為,還會破壞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當然,無條件養育並不等同於溺愛孩子或放手不管。無條件養育是讓我們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保護並幫助他們辨別是非,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
我們對他們當然要有要求、有期待,但我們對他們的愛不應該有條件,不應該用愛要挾他們,不應該威脅收回對他們的愛。
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是在愛的名義下,在相互尊重的關係中,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各種問題。
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就提出了無條件養育地13種方法,和大家一起共勉。
1.深思熟慮。
2.重新考慮你的要求。
3.專注長遠目標。
4.將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
5.不僅改變行為,而且改變視角。
6.尊重、尊重、尊重。
7.真實可信。
8.少說,多問。
9.記住孩子的年齡。
10.在符合事實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動機。
11.不說沒必要的「不」。
12.不要那麼死板。
13.不要匆匆忙忙。
新聞來源:瀟湘晨報等。
川媽說說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越能體會,「親子關係是第一位的」這句話的意義。
當他慢慢長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斷,就越來越不是那個「你怎麼說、怎麼凶,都還愛你、粘著你的小寶寶」了。
這時,我們還能發揮自己對孩子影響力的唯一可能,只有我們對他的愛,我們和他堅實的親子關係。
所以,從一開始就不要把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定位在「誰操縱誰」上,不要在對他的愛上加上條件。
作為中國父母,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隱藏對孩子的愛,不要加上錯誤的「盔甲」,不要讓他誤解我們對他的愛有條件。明明愛他至深,卻讓他以為我們意有所圖,而把我們慢慢推遠,好可惜。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台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