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閱了近年來語文教學研究領域對《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研究成果,筆者發現關於這篇課文的解讀,學術界形成了一個爭議:作者同情菲利普夫婦嗎?
作者同情菲利普夫婦了嗎?
相當一部分老師認為,作者也同情了菲利普夫婦。例如,王君老師刊載在2008年第12期《中學語文教學》上的文章《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滅滅》,周遠喜老師刊載在2005年第5期《師道》上的文章《克拉麗絲: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苦人兒》,繆玉琴老師刊載在2012年第11期《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上的文章《是悲憫還是批判?》等等。這些文章達成了一個共識:作者也表達了對菲利普夫婦的同情。現從王君老師與周遠喜老師的文章中摘錄幾句:
灰色的人生啊,終於又徹底回到了那慢慢長夜中去了。可憐的菲利普們,還會有衣冠楚楚的時候嗎?還可能被一種關於牡蠣的高貴吃法打動嗎?小人物們的弱不禁風的人生理想啊,讓人一聲嘆息,全身寒意頓生!
——王君《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滅》
不把福音書拿給別人看,兒女的終身大事就難以完成,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克拉麗絲有什麼力量與社會抗爭?她和丈夫一樣是有虛偽的一面,但我們更多的是讀出克拉麗絲的無奈和辛酸!
——周遠喜《克拉麗絲: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苦人兒》
《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滅》作者王君老師
另一部分老師認為,作者對菲利普夫婦只有鞭撻。例如,蕭蘊老師刊載在1994年第4期《語文學習》上的文章《生活的鏡子》,陳日亮老師刊載在2011年第7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的「意義創構」與其他》等等。這些文章達成了一個共識:作品旨在揭露商品社會中金錢關係對人靈魂的腐蝕。作者通過對菲利普夫婦的諷刺和批判來表現這一主旨。作者對菲利普夫婦只有鞭撻。現從蕭蘊老師的文章中摘錄幾句: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典型的倫理小說,它揭示了生活中某一類人物極端勢利的嘴臉。小說中的菲利普夫婦便是這一類人物的典型代表。因此,這篇小說首先是警世的,勸喻的。
勢利,作為人類普遍的劣習之一,它是超時代地域的。生活中的「菲利普」早已死去,但菲利普式的人物卻永遠不會絕跡,他們甚至與金錢一樣長壽,與莫泊桑的名字一樣長存。 ——蕭蘊《生活的鏡子》
細讀課文,筆者以為,小說中作者對菲利普夫婦的態度有一個變化過程:從同情到鞭撻。學術界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從課文中交待時間的詞句來看,小說敘述的故事經歷了10多年的時間跨度。「我小時候」(第1段),「兩年後又接到第二封信」(第10段),「果然,十年之久」(第12段)。課文1到9段敘述12年前的故事,第10段到文末敘述的則是12年以來的故事。筆者以為,作者對12年前的菲利普夫婦是同情的,對12年以來的菲利普夫婦則是鞭撻的。作者對菲利普夫婦的態度經歷了從同情到鞭撻的變化。
菲利普夫婦
先看課文1到9段。
這部分的基本情節大致可以概括為菲利普夫婦的貧窮(1、2段);于勒「糟蹋錢」的行為「逼得父母動老本」,並「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使菲利普夫婦的貧窮雪上加霜(5、6段);于勒被打發到美洲自謀生路,並傳來發財的消息(3、4、7、8、9段)。這些情節的敘述和描寫飽含作者對菲利普夫婦同情。
第1段的主要信息是菲利普一家5口只有菲利普一人工作。工作極其辛苦,但僅能餬口(「剛剛夠生活罷了」)。第2段則具體描寫菲利普一家的貧困。「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這一家人為貧窮所折磨,以致於「我母親非常痛苦」。「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這說明他們的生活開支僅能維持溫飽,比溫飽的標準稍稍高一點的「請吃飯」,他們都不能承受,即便只是一次——「從來不敢答應」。這一句也表明菲利普夫婦並沒有因貧窮而丟掉人品。沒有能力回請別人吃飯,就不答應別人的請求。他們不願意占別人的便宜。無論古今中外,現實生活中貪便宜,騙吃騙喝的人並不少。課文1、2段主要傳達出這樣的信息:菲利普夫婦很貧窮,但不貪便宜,不失善良。作者的同情也就在這樣的傳達中自然地表現來了。
細讀5、6段,聯繫生活,我們不難發現,如果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無絲毫親情,于勒是不可能有機會占用哥哥財產的,也不可能成為「全家的恐怖」。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在崇尚獨立的西方社會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菲利普夫婦早早與于勒劃清界限——親兄弟,明算帳!你糟蹋你的金錢,你承受你的後果,和我無關。于勒無論如何是沒有機會拖累哥哥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正是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親情與他們固有的善良、寬容使于勒成為他們「全家的恐怖」。貧賤夫妻百事哀,拮据的生活已經使菲利普夫人非常痛苦,占用他們財產的于勒使女主人的非常痛苦升級為「全家的恐怖」。作者在此對菲利普夫婦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我」同情于勒
同樣的道理,如果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沒有親情,不善良,不寬容,他們就不會把于勒打發到美洲去自謀生路,而是和他徹底翻臉,將他告上法庭,以要回被占用的財產。生活中,因經濟糾紛而翻臉,甚至對簿公堂的親兄弟還少嗎?按當時慣例把于勒打發到美洲自謀生路,也是對於勒的一種教育。這也體現菲利普夫婦作為兄長的責任心。從法國到美洲的船票也應該是個不小的數目,想必這筆錢也是菲利普夫婦從極其緊張的家庭開支中拿出來的。也許有人會認為第8段中「這封信使我家裡人深切感動。于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得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這兩句話是在諷刺菲利普夫婦。筆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在美洲賺了點錢的于勒來信表示要賠償菲利普的損失,「我們家裡人深切感動」。于勒賠償哥哥的損失理所當然,這本無須感動。可是菲利普夫婦卻「深切感動」,甚至還把于勒美化為「正直、有良心的人」。這不是更說明了他們的善良寬容嗎?因為,只有善良寬容的人才會被理所應當的事感動,才會美化他人。本文故事的敘述者是兒童若瑟夫,小說所有的故事都是兒童的所見所想。兒童對生活艱難的體驗不如成人,也不如成人明白金錢對家庭的重要性,因此一時難以接受成人對於勒評價的突然變化。所以若瑟夫用嘲諷的語氣來表現這一心理。這是很自然的過程。作者這樣寫只是為了追求藝術的真實,並不是要嘲諷菲利普夫婦。
一言蔽之,1到9段中的12年前的菲利普夫婦貧窮痛苦卻不失善良寬容,作者在敘述描寫中給予了深深的同情。
第10段到文末敘述的是12年以來的故事。對12年以來的菲利普夫婦,作者的態度由之前的同情轉變為鞭撻。
筆者以為,從第10段到文末作者主要是在用對比和細節來表現對菲利普夫婦的鞭撻。
先看對比。從第10段到文末有四組對比在鞭撻菲利普夫婦。一是用對於勒稱呼的對比來鞭撻菲利普夫婦眼中只有錢;二是用盼于勒與躲于勒的對比來鞭撻菲利普夫婦盼得不是于勒這個親人,而是他的財產;三是孩子與成人的對比,以若瑟夫的純真、善良、慷慨來鞭撻菲利普夫婦的勢利、刻薄、虛偽。四是船長與菲利普夫婦的對比,以船長的古道熱腸來鞭撻菲利普夫婦的冷酷絕情。
小說情節
前三個對比是顯而易見的,筆者不再詳述,在這裡對第四個對比稍作一點分析。細讀33段,聯繫全文,我們不難發現船長和菲利普夫婦形成了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對比。「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帶回了祖國」表明,如果沒有船長,于勒還在美洲流浪。船長不僅將于勒帶回祖國,還讓他在船上當水手謀生,甚至還允許他做兼職買牡蠣。這說明,船長說于勒是老流氓,顯然是刀子嘴,豆腐心。 「可是您看他今天落到什麼田地!」帶著感嘆號的這句話分明是在同情于勒。船長跟于勒非親非故,還能同情于勒,幫助於勒。可是,于勒的親哥哥卻像躲瘟神一樣躲于勒。于勒的親哥哥還不如一個與自己非親非故的船長,可見菲利普夫婦的冷酷絕情。
從第10段到文末有大量的細節在諷刺和鞭撻菲利普夫婦。例如,十年以來菲利普夫婦一直把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的于勒的第二封信當成了福音書,四處炫耀;菲利普被漂亮太太吃牡蠣的「高貴的吃法」所打動,模仿上紳士、有錢人的姿態請家人吃牡蠣;菲利普在驚慌失措的心理狀態下,仍然能裝模作樣地以上流社會的談話方式與船長聊天,在迂迴中掩人耳目,打聽買牡蠣的老水手是否真是于勒;若瑟夫面對於勒叔叔心中的默念……
現就以上所列細節中的第一、第二個作簡要的分析。曹海彬、張祖濤老師發表在1993年第1期《中學語文》上的文章《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從於勒的「福音書」說開去》對於勒的第二封信作了精彩的分析。文章認為,首先,于勒拋開「買賣也好」的店鋪不管理,而遠去「南美去作長期的旅行」,這是違反常理的。其次,「作長期旅行」與給家人寫信並不衝突,為什麼「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再次,為什麼不趁「長期旅行」回家一趟呢?最後信中說「我發了財就回哈佛爾的」,這更是完全露出了馬腳——于勒已經破產了,寫信時的于勒已經再次貧窮。筆者補充一點:既然是旅行,如何能發財呢?這封短短的信的確如曹張二位老師所言充滿了顯而易見的矛盾,分明是于勒的破產宣言書、與親人訣別書。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我們細細品味就能發現這封信的矛盾和破綻,而菲利普一家卻十年都沒有發現呢?十年來,菲利普夫婦一定是真沒有發現信的破綻,否則他們是不會「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四處炫耀了。這只能說明菲利普夫婦想錢想瘋了,想錢想昏了。利令智昏,是他們對於勒財富的貪婪蒙蔽了他們的雙眼,讓他們失去了正常的應有的理智。我們還可以設想,看過這封信的人中一定有人能看出這封信的破綻,一定在私下嘲笑菲利普夫婦。這封「福音書」真是絕妙而無情的諷刺。「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一家人何必這麼客氣,「我請你們」似乎應該刪掉。「我請你們」這樣的客套禮貌用語是父親模仿紳士、有錢人的姿態。窮人模仿富人本身就很可笑滑稽,在親人面前模仿就更令人作嘔了。
從第10段到文末,作者除了用對比和細節來表現對菲利普夫婦的鞭撻之外,還用于勒的變化和遭遇來鞭撻他們。于勒的第二封信表明,經過歲月坎坷的于勒變得很自尊了。他不希望哥哥知道他的現狀,他希望在家人的心中他是一個成功的人。于勒在信中表明自己要發財後才回家,這說明此時的于勒已經是一個獨立而自強的人了。歲月與坎坷使當年的浪子已經回頭。浪子回頭金不換,可是金子般珍貴的回頭浪子卻被親哥哥親嫂嫂像躲瘟神一樣的躲避。我們常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是,現實對於于勒而言,卻是苦海無邊回頭無岸。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是慈悲;苦海無邊回頭無岸,是冷酷。
《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苦海無邊,回頭無岸」
那麼,是什麼把貧窮痛苦卻不失善良寬容的菲利普夫婦變成冷酷無情、勢利、貪婪的小人呢?作者對菲利普夫婦的態度為什麼會經歷一個從同情到鞭撻的變化過程呢?筆者以為,小說的主旨就隱含在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
課文1到9段對菲利普夫婦貧窮的描寫以及第10段到文末的一些細節表明,是十多年以來的生存壓力與他們固有的劣根性慢慢吞噬了菲利普夫婦原本的善良寬容,扭曲了菲利普夫婦的人性。課文1到9段對他們貧窮的描寫前文已述,這裡不再重複。「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菲利普夫人的話表明,他們躲避于勒就是在躲避更貧困的生活。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他們是富裕人家,一個亂花錢的「花花公子」並不會威脅他們的生存,菲利普夫人應該不至於如此刻薄。依據是「有錢的人家,一個人好玩樂無非算作糊塗荒唐,大家嘻嘻地笑稱他一聲『花花公子』而已」。 課文1到9段表明,菲利普夫婦在人生開始的貧困痛苦中尚能保有善良和寬容的美好人性。課文第10段到文末表明,12年的持續貧困和痛苦以及他們固有的人性弱點,使貧窮痛苦卻不失善良寬容的菲利普夫婦慢慢變成冷酷無情、勢利、貪婪的小人。菲利普夫婦躲避于勒固然不厚道,不善良,但這也是在生存壓力面前,相當一部分窮人的選擇。正因為如此,菲利普夫婦這一人物形象才有了典型性,普遍性。這樣的人物才是深深紮根於這個社會的。他們的不厚道,不善良就是人類的不厚道,不善良。同樣,他們的悲哀,他們的可憐,他們被扭曲的人性也是人類的悲哀,人類的可憐,人類普遍異化的人性。
儘管作者如實地寫出生存壓力是菲利普夫婦人性扭曲的重要原因,但作者仍然無情地諷刺和鞭撻了他們的冷酷勢利、貪婪無情。聯繫被教材編者刪掉的原著開頭和結尾,我們就會發現,作者之所以對菲利普夫婦的態度經歷了一個從同情到鞭撻的過程,是因為作者認為,面對貧窮、弱者與親情,菲利普夫婦的做法是卑下的,若瑟夫同情弱者的行為才是崇高的人生。若瑟夫是菲利普一家的一員,但他顯然和自己的父母不同。生活的貧困和痛苦並沒有扭曲若瑟夫的美好人性。童年若瑟夫同情作為弱者的叔叔,成年若瑟夫更是把這份同情擴展到天下所有類似他叔叔的弱者。作者用若瑟夫這個形象來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面對生存壓力、弱者與親情,人類可以崇高。小說的主旨就是通過若瑟夫這個形象來鞭撻菲利普夫婦之類的人,以此呼喚失落的人性,表現自己一貫來的人道主義精神。
偉大的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