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做大糞生意非常賺錢。為保證品質,員工要每天用嘴嘗糞

2020-01-13     河北好書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雲南有個大家族專做糞便生意。那時候沒有化肥,收糞時,收糞隊隊員都要用手指蘸一點糞水在舌頭上嘗嘗,以便分出糞肥的等級。沒想到,這個家族做糞便生意居然比經營商號還賺錢,每到過年,他們都會開倉放糧,還請戲班子唱戲,讓村民免費看到正月十五。

這個大家族本來是四川成都一家大商號的經營者,一直從事著託運四川自貢的鹽巴上雲南,然後又託運雲南西雙版納的茶葉下四川的獨門買賣,其馬幫足有近百匹馬,且清一色都是善走山路的雲南小馬。

抗戰爆發後,為躲避戰火,這個家族從四川遷到雲南三甲村,買下幾十畝沃土,修建了自己的莊園。他們變賣了馬幫,不再做販運生意,除了僱人種地外,還做起收糞賣糞的生意。很顯然,在沒有化肥的年代,他們能斷然變賣馬幫做起大糞生意,其扮演的角色,與現在的化肥商人沒有什麼區別。

這個家族做大糞生意,投入幾等於無。他們把置下的幾十畝土地分出三分之一,挖成一個個緊挨著的像養魚塘一樣的大坑,然後把昔日門下的趕馬人組成收糞隊,天天都進昭通城去收糞,特別是在夏、秋、冬三季,把昭通城所有廁所里的糞便全收到三甲村來,囤積在坑中,並根據不同的品質分成甲、乙、丙三等,春天一來,便向十里八鄉的農民出售。

據年輕時曾是收糞隊隊員的一位老人回憶, 做糞便生意,在昭通城居民的眼中,純粹是在做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善事。 之前,城外的農民只會在春耕時節來臨之前進城收糞,夏、秋、冬三季的糞便只好往溝河裡傾倒,昭通城因此常瀰漫著一股股臭味。因此,這個家族開始做這生意,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支持,甚至到了春天,四周的農民進城來收糞,大多數的居民都寧願以幾等於無的價格賣給他家,而不願多收一點錢賣給農民。也就是說,他家的生意形成了壟斷性經營。

當然,儘管收糞支出不多,但也有其規矩,收糞時,收糞隊隊員都要用手指蘸一點糞水在舌頭上嘗嘗,以便分出等級。常規是,出自深宅大院的味辛辣,是甲等;出自平民的味生澀且常陳擱,是乙等;而屠宰場一類場所中的糞,味淡,力道不足,是丙等。

因為要嘗糞便,所以他家的收糞隊伍,開始時幾乎幾天一換,極不穩定,且人人差不多都患有嘔吐症,但慢慢地隊伍也穩定下來了,而且並非全都是些走投無路的人,相反有的人因擁有這份工作而感到慶幸,因為工作並不累,收入也不低,走街串巷,得到的都是笑臉,偶爾有的大戶人家不僅不要錢,還會送些舊衣舊物甚至糧錢美食。

每到春天,三甲村都很熱鬧,前來買糞的人晝夜不息。這個家族獲利比做販運時還豐厚,這連他們自己也感到有些始料不及。所以,每年春節,他們都會打開一座糧倉,凡三甲村住戶,家家都可無償取走三升大米。同時,他們還會遣人去四川宜賓或雲南昆明,找來川戲班子或花燈隊,在自家莊園外的場壩上夜夜唱戲,一直到元宵方歇。村裡人去看,不僅不收錢,場壩邊還放了兩大缸茶水,任人取喝。

新中國成立後,這個莊園一度被用做糧倉和學校,20世紀70年代毀於一場大火,其廢墟上現種滿了蘋果樹。

文/改編自「詩人散文」叢書之《宋朝的病》(雷平陽 著 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原文標題為《三甲村氏族》


編輯/賈立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5fC-m8B3uTiws8K_B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