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多大開始學習,有必要去早教中心嗎?答案意想不到

2020-06-11     崔玉濤育學園

原標題:寶寶多大開始學習,有必要去早教中心嗎?答案意想不到

6月10日, 崔大夫育學園教育中心彭勤露老師進行了一場以「 如何讓孩子自主學習?」為主題的直播。很多朋友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進行整場直播的觀看,沒關係,小園子把整場直播的 知識點高頻問題進行了統一梳理和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01知識點總結

一、小月齡寶寶的生活日常即是「學習」

小月齡寶寶的學習機會有很多,且他們的「學習」是隨時隨地在發生的。作為家長,不能將寶寶的學習粗暴地歸結為學科知識的學習,必須要學會一首兒歌、一個單詞等才叫「學習」。

比如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當他面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不同人的聲音時,能夠區別出來並有所反應,這對寶寶來說同樣是學習。或者當他在生活里遇見不同的小動物、辨認出不同的顏色等,都屬於在學習。總之,一定不要把寶寶的學習和生活割裂開來。

二、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要學會鼓勵式交流

當孩子在做一些自己的事,可能在家長眼裡是沒有意義、瞎玩的行為,如「亂塗亂畫」等,其實都是孩子在學習、積累經驗的表現。家長首先要對孩子予以認可並鼓勵,而不是用我們成人的眼光去定義孩子行為,否定孩子的主動性。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此時當孩子跟家長互動時,家長一定要回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被認可的,從而更激發他心中繼續探索的熱情。

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

好奇心是孩子主動學習非常重要的驅動力。當孩子會說話之後,可能會有無數個千奇百怪的問題向家長襲來。不管問題能不能回答,家長都一定要先以認真、關注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問題。如果問題恰巧是家長知道的,那就仔細為孩子解答;如果家長自己也不太了解,則可以上網或看相關書籍查詢、諮詢專業人士,或者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解決問題。

這樣一方面有助於幫孩子增長知識,另一方面,家長也做出了主動學習的表率,孩子今後可能也會觀察得更多,更願意主動去研究問題。家長千萬不要不耐煩、粗暴地拒絕孩子的提問,這樣會挫傷孩子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不利於養成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四、父母妨礙孩子自主學習的「錯誤」行為

過度關心。有時孩子在自己專心玩耍、看書甚至是發獃。但家長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則可能會時不時去打擾孩子,比如問一句「吃個水果吧」、「喝點牛奶吧」等,其實這些行為都會阻礙孩子專注力的發展。在孩子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去干預。

包辦代替。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是必須孩子自己去完成的。比如孩子想喝水,或者鞋帶開了等,還沒等自己表達「想喝水」或者自己蹲下來繫鞋帶,家長就上前代替孩子完成。對孩子來說,就剝奪了他練習表達、自己動手的機會。長此以往,可能會帶來孩子對自己的否定,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利於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發展。

揠苗助長。拿自己孩子對比同齡孩子,如果別的孩子掌握了一項技能、會背了一首唐詩,而自己家寶寶還不會,就認為自己家孩子「落後」了。這種行為同樣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看待孩子的生長發育不應和別人家孩子對比,而是定期測量並記錄生長曲線,通過客觀的成長測評來判斷孩子發育水平。

五、創立適合孩子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

第一,學習的環境要保證安全。如果環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一方面可能會因為發生危險給孩子帶來不良心理體驗、影響孩子自主學習的慾望,另一方面,家長為了避免發生危險不得不經常打擾和制止孩子做某些事情,這對於孩子的自主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要給孩子提供豐富而全面的學習素材,不要僅僅因為家長的好惡而盲目地限制孩子,甚至是逼迫孩子學習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

02高頻問題

1.需要給孩子從小營造雙語環境嗎?多大開始營造比較好?

答:從孩子的成長發展的規律來講,母語是孩子的成長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需不需要營造雙語環境,要按照家庭實際生活情況來定。如果父母雙方有外語條件,可以從小讓寶寶生活在雙語環境下;如果父母雙方都是中國人且在國內生活,就以自己熟悉的語言去跟孩子交流即可。還需提醒家長的是,小孩子對語言是很敏感的,學習能力強,如果家長自己外語本身不是特別好,不建議必須和孩子進行雙語交流。其實單語、雙語並不重要,用自己最擅長、使用最便捷的語言引導孩子就好。

2.八個月的孩子,應該怎麼進行早教?

答:很多家長可能會認為,只有去了早教機構,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或遊戲才能叫早教,其實並非如此。對孩子來說,只要是醒著的時間,都一直在「學習」。比如來回翻身是鍛鍊對身體的掌控能力、四處張望是加強對環境的認知和適應等,這些都算是「早教」。

除了帶孩子去早教機構,家長最重要的事,是要在家裡為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多陪孩子玩,多跟孩子互動,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動能力等,這種「早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3.孩子總看手機,繪本看不了多久,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答:其實遇到這樣的問題,家長首先要回想一下自己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是不是經常會習慣性地刷手機。如果是這樣的話,孩子看到家長總是手機不離手,自然也會對手機里的內容產生興趣和好奇。建議家長從自身做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裡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閱讀,給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示範,並且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提高親子互動的質量。

4.寶寶可以使用電子產品學習嗎?

答:2歲以下的寶寶儘量避免使用電子產品。因為相比於電子產品,寶寶去接觸和認識真實的事物,所能學到的東西是更加全面和立體的。而對於2歲以上的小朋友,可以適當使用電子產品,但家長一定要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選擇適合孩子發育水平、符合孩子興趣的優質內容。另外,使用電子產品不是指簡單地把電子產品丟給孩子了事、將電子產品看作「哄娃神器」,電子產品只是輔助孩子學習的工具,真正引導和陪伴孩子的還是父母本身。

5.寶寶看繪本,翻幾頁就翻到了最後,該如何引導小月齡寶寶看繪本?

答:年齡比較小的寶寶在看繪本時常會出現隨便翻幾頁就翻到最後一頁的情況,這很可能是由於寶寶在翻閱的過程中沒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這時家長不要著急,一方面,寶寶可能剛剛接觸一本新的繪本,還不熟悉其中的內容,多翻幾次之後對這本書熟悉起來就會願意仔細地看下去;另一方面,寶寶看繪本時,更重要的是家長要會「講」,可以引導寶寶關注書中有趣的內容,並用語言講出繪本好玩的內容。比如說「哇,這裡有一隻小老虎耶」、「哎,這隻小獅子在做什麼呢」等等。先引起孩子對繪本的興趣,靜下來閱讀就不再是難事了。

6.小朋友不願意和其他人分享玩具,怎麼引導?

答: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好像很自私,不願意與其他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其實,在6歲前,孩子們由於尚不能明確地理解「哪些東西屬於我」、「哪些東西屬於你」等界限的概念,常會出現家長們所述的這種「自私」的行為。這只是寶寶心理發展過程中一個必經的階段,家長們不必過於焦慮,更不要隨意地給孩子扣上「自私」、「不愛分享」等的帽子,更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7.三歲之內,孩子不好的行為都要忽略嗎?

答:雖然說三歲之內,是行為教育的階段,家長如果過於關注孩子不好的行為,可能反而會強化他的這種不好行為。但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是有危險的(比如摸電源、用東西砸人等),必須及時制止,並教育孩子避免危險發生;如果孩子的所作所為只是階段性的、或單純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比如無端地躺在地上發脾氣等),可以適當冷處理,不要過度回應。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因此需要家長幫助寶寶建立界限。這時,家庭成員的態度一定要達成一致,才能讓寶寶更好地建立界限。

以上,就是小園子關於6月10日【 如何讓孩子自主學習?】這場直播中, 知識點高頻問題的詳細解答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1VepHIBiuFnsJQVJ1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