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2019-12-04   紅鯉魚文化



中國書畫家,自古以來有名者人數數以萬計,而以民國時代為興盛。直到現在,一提到書畫大師,人皆會從那時名家裡找名字。當代人無法割除和民國大師的藝術聯繫,就只能從那些大師裡面尋找經驗和技巧。





民國藝術類大師數以千計,但真正在書法和繪畫方法面同時大放異彩的人物有限,溥儒應該是當仁不讓的大師。他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溥心畲:(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滿族,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






溥心畲(yú)出身於皇室貴胄,為清道光帝之曾孫、恭親王之孫。溥心畲幼年曾三次蒙召入頤和園晉見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光緒對其說:「汝名為儒;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光緒帝駕崩後,據傳溥心畲也為儲君候選人,但他當廷大哭想家,結果落選,舉家為之歡騰不已。





溥心畲幼年便能習詩作文,他精通國學、洋文、天文、地理、數學,騎馬射箭,一身驚世才華。他赴法國留學,取得了天文學、生物學兩個博士學位。如此天縱之才,又是王室貴族,本該大展抱負,誰料生不逢時,遭遇帝國傾塌,國破家亡,滿腹才華卻無用武之地,只得寄情於書畫。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滿腹才華的溥心畲卻無用武之地。從小接受正統教育的他,雖然喜歡畫畫,卻認為那是文人雅趣,非人生報國之正事,他空懷一腔治學抱負。





他寄情於書畫,沒向任何老師學習繪畫,卻利用業餘時間,自學成才。並一舉成為與張大千齊名的大畫家。他舉辦畫展,聲名大噪,震驚畫界。被評"出手驚人,儼然馬夏"。





在師範執教期間,為貼補家用,他亦曾在自宅開班授徒,外出講學,並以愧對前清先祖為由,拒絕了宋美齡的拜師習藝邀約。





美術界歷來有「南張北溥」之稱,張即張大千,北即溥心畲。畫家于非闇曾以《南張北溥》為題對二人做了對照:「張八爺是寫狀野逸的,溥二爺是圖繪華貴的,論入手,二爺高於八爺;論風流,八爺未必不如二爺。南張北溥,在晚近的畫壇上,似乎比南陳北崔,南湯北戴還要高一點。」且兩人互相欣賞,相處莫逆。





早在20世紀30年代,張大千就請溥心畲為其《三十自畫像》題詩:


「張侯何歷落,萬里蜀江來。明月塵中出,層層筆底開。贈君多古意,倚馬識仙才。莫返瞿塘棹,猿聲正可哀。」


張大千嘗言:

「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心畲,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另半個已故去,就是謝稚柳之兄謝玉岑。」





1927年,他曾被邀請赴日講學,被聘為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他遊歷日本名山,畫下諸多山水傑作,驚艷畫壇。被畫界公認為「北宗山水第一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讓溥儀,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帝,溥儀盛邀溥心畲為「朝廷」效力。溥心畲當即拒絕,勃然大怒。他痛罵溥儀,並寫下:九廟不立,宗社不續;祭非其鬼,奉非其朔。





他一身的文人傲骨,日本關東軍官也曾向他重金求畫,多次請求,他皆斷然拒絕。





1949年後,他去了台灣,與張大千、黃君璧共稱為「渡海三家」。溥心畲被認為在「渡海三家」中,詩書畫造詣皆第一,無人匹敵。





1963年11月,溥心畲患鼻咽癌在台北病故,年僅68歲,葬於陽明山。「文人畫的最後一筆」,就此隨末代王風絕矣。





溥心畲的學識涵養和精神氣質,就是專為中國的文人畫而準備的。結合自身修養和氣質,他將文人畫的「精氣神」發揮到極致。





如此天縱之才,又是王室貴族,本該大展抱負、扭轉乾坤,誰料生不逢時,遭遇帝國傾塌,國破家亡,一生顛沛流離…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一身驚世才華無用武之地,寄情於書畫大放異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