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女兒吉他班的老師的通知,說是現在可以複課了,目前是預約教學,讓我們第二天早上八點去上課。女兒很開心,這麼長時間沒有上課,導致琴藝都生疏了。
女兒很喜歡這些琴啊,舞蹈什麼的,小女孩嗎,學點總是增加氣質的,所以我們也很支持她。跟其他家長培養孩子的理念有所不同,我們從不要求她學到什麼什麼級別,只是要求她從中得到快樂。
今天我們提前10分鐘到了教室門口,因為疫情,裡面只有一個男孩子,外面有個家長在等。我們自覺的跟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很快時間到了,男孩子收拾好了琴跟老師禮貌的道別後出來跟家長匯合。
在外面的貌似孩子的媽媽,滿臉的不耐煩的跟孩子說:學完這期別來了,學這個有什麼出息?能當飯吃嗎?那個男孩子看到不遠處的我們,漲紅了臉低聲說:「媽,回家再說吧」,娘倆匆匆的走了。
女兒進去上課了,我在門口凳子上坐下等她,那個男孩子的囧樣在我的腦海中還沒有散去,他的話讓我反思自己有沒有像那位家長一眼對孩子要求是「有出息」。
在很多家長眼裡,所謂的有出息是:
第一、成績好
成績好這塊是家長非常重視的,在家裡孩子可以不幹任何家務,只要學習好了就行,這是很多家長共同的想法,很多家長的口頭禪就是:「這個不用你干,有那時間你去學習去,多背點單詞、刷點題比什麼都強。」
時間長了,就養成了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沒有,更不要說能承擔起照顧他人的責任了。
第二、當幹部
很多家長特別看重孩子當個小班幹部,總是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去競爭類似的職位,從而顯得孩子很優秀,家長面子上也很有光彩。
家長之間也是不停的暗中較勁,你家孩子是課代表、我家的就要當班長、你家孩子有特長,我家孩子也要去各種興趣班。培養孩子不分具體情況,總是盲從、隨大流,讓孩子感覺父母特彆強勢。
第三、有權威
很多孩子樂於聽從大人所謂的「人際關係」的那一套,看見老師特別會來事,對家境好的同學高看一眼,樂於結交,而對家境普通、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都不屑於交往。家長無形中的價值觀的引導,會讓孩子慢慢變得特別勢利。
從小就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看到比自己強的同學就會刻意去結交,對老師刻意去迎逢,總是想利用他人的這種思維讓孩子很早就失去了這個年齡應該有的真實和天真。在大人眼中的有出息是跟實實在在的成績和地位有關,衡量的指標是非常具體的。
有的家長甚至要求孩子只能跟排名多少多少之前的孩子交往,對於沒有在這個範圍內的孩子根本不屑一顧,唯分數論讓孩子變得非常的現實、冷酷、自私。這樣對一個孩子來說,從小隻重視分數,一點品德教育都沒有,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這個孩子從來不被家長肯定,對他來說,很容易形成:
第一、沒有自信
家長無意識的話也許就是隨便說說,但對於孩子來說就不是一句話那麼簡單的事情了。比如很多孩子喜歡樂器,家長認為學樂器就是沒啥用處,這種沒有遠見的家長不僅僅不支持孩子,而且還用語言暴力攻擊孩子「沒出息的人才幹這個」。
這種否定孩子學習熱情,只看到眼前的低層次的言行會讓孩子失去興趣,把很好的學習機會輕易的就放棄了。
第二、自我否定
家長的語言暴力不僅僅是打消孩子學習才藝的熱情,而且往往在孩子失敗的時候還往孩子的傷口上撒鹽「你看吧,我就說你不行,你什麼都干不好,就是沒有出息」。
這種負面的語言一再強化,孩子就會自認為自己是什麼都干不好的那個,久而久之就對自己失去信心,沒有了前進的自我驅動的意識。即便是一個成年人,經常被打擊和否定,都不一定能夠堅持下去,更何況是一個孩子。
第三、沒有人品
而對於很適應這種「唯成績」論的觀點的孩子,也許學習會很好,但是除了學習以外的品德培養、如何真正的熱愛生活,都被選擇性的忽視了。
有學業優良的所謂精英人士,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逃票、論文抄襲、考試資格造假等等負面新聞屢見不鮮。都是很有出息的人了,卻連起碼的人品操守都沒有,成年人如果個個都是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沒有道德底線,是非常危險的。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但共同的是孩子的眼神不應該被金錢、地位、功利所污染,在所謂的「有出息」的要求下,很多子都失去了童真的樂趣、精神上備受摧殘、不斷的被打擊,這樣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即便是孩子暫時的落後,也不能代表孩子的將來。
有很多家長總是怕孩子驕傲自滿而採取所謂的「打壓式」教育,結果就是一個孩子的快樂被打消,性格被扭曲。每個孩子都是花園裡的鮮花,只不過是這朵花也許跟其他的花不同,也許會開得晚點,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在人生之初就被打壓到沒有希翼。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