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創指數的走勢,類似於2015年春節前。
2020年春節比2015年春節提前了近一個月,那麼在時間對比上位移一個月就行了。2014年12月下旬中小創指數的一波殺跌,就相當於今年的11月末的一波下殺;2015年1月開始的一波突破性上漲,就相當於今年12月初啟動的一波突破性上漲。現在的走勢大概處於2015年1月末,往下跌了幾天而後又快速拉了回來。
以上就是純技術分析,純技術分析就是要尋找歷史實際走過的形態,而不是在紙上畫圖。兩處形態都差不多,都是經歷了長期震盪後,尋求往上突破。當年突破後,創指直接從2000-4000,有點奇葩。吸取當年的教訓,這裡創指突破後會有行情,但是不會這個極端。速度會慢很多,幅度也會小很多。明年5月之際,創業板指數到2500-2700之間比較合理,中小板指數8000附近。
2、反駁一個詞語:存量博弈。
這個詞最噁心,你怎麼知道市場是不是存量博弈?難道你去測試了市場到底多少資金,測得出來嗎?從我的角度看,如果這幾個月的股市是存量在博弈,那自從科創板開閘後,後面又跟了這多大盤股IPO,我想所有指數早就跌得面目全非了。所以說,增量資金湧入的數量可能要大於市場被融走+被減持帶有的資金數量。
就宏觀來說,樓市投機被壓+各種灰色市場被禁(P2P和各種場外炒作),那麼股市一定是資金逐步的選擇。
3、介紹一種逆向思維。
2008年如此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出來的底部一定是是歷史性百年大底。那麼2018年的全球貿易局勢如此嚴重,衝擊出來的底部也是歷史性大底,2440點就是如此。就今年的港股來說,如此動盪的局勢下形成的港股底部,這底部級別也會相當的大。
我們這幾個月的股市,雖然在9月後國際局勢螺旋式緩和,但是我們從7月開始面臨科創板開閘+好幾個大盤股發行,如此抽血下股市形成的大震蕩平台,一定也是較大的底部結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xB7Sm8BMH2_cNUgId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