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能力是天生的,即使人類不訓練它們也一樣。
我們人類處理數字信息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比如說我們能夠自然而然地判斷出我們看見了多少種東西。
就算是新生兒也有處理數字信息的能力,他們能夠分辨物品數量的不同,但這並不是人類獨有的技能。
這種不涉及到抽象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數字敏感度被稱為數量感,這種能力在猴子、魚類和蜜蜂等動物身上都有所體現。
然而,通過對犬科動物的研究,來自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雖然狗和人類在大約9000萬至1億年前就走向了不同的進化方向,但人類大腦中與數量感有關的部分在犬類的身上也保留了下來。
認知心理學家Lauren Aulet表示:「我們直接從源頭查起,觀察狗的大腦,了解當它們看到不同數量的點時,它們的神經元都發生了哪些變化。這讓我們避開了此前犬類和其它物種研究中的缺陷。」
研究人員訓練了11隻狗狗,研究人員讓它們進入一台磁共振功能成像儀中,並安靜地坐在裡面,卻並不告知這些犬類到底要做什麼。不告訴犬類這一行動的目的正是此次研究與往常的研究區別最大的地方。在過去的犬類數字研究中,人類總是對犬類進行某些科目的訓練,還會在它們進行任務時給予獎勵。
在把犬類送進核磁共振儀後,研究部人員接著觀察了它們在看見螢幕上圓點數量變化時的反應。
在11隻狗中,有8隻狗的頂顳葉在發生變化的圓點數量更多時亮了起來。也就是說,有了更加強烈的反應。例如,當圓點變化的比率分別為2:10和4:8時,前者會讓狗的頂顳葉有更加強烈的反應。
但是,如果只是圓點的大小和位置發生變化,而變化的比例不變的話,犬類的大腦並不會發生上述的變化。
這表明,犬類只對不同的數量變化有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犬類大腦被激活的部分與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加工數字信息時腦部活躍的部分相似。這表明,人類和犬類的略估數字系統(ANS)是一種守恆的神經機制。
圖源:Aulet et al., Biology Letters, 2019
犬類看到的圓點變化示意圖
Aulet說:「我們能解開微積分和代數題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和其它動物同樣的基本的數量感。」
過去的研究表明,犬類動物能夠數到五,也能理解最簡單的數學。比如,它們能感覺到1+1=1或1+1=3是錯誤的。
這一新研究確認了我們的犬類同伴真的能夠理解數量,這一能力是天生的,即使人類不訓練它們也一樣。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稱:「我們的研究表明,犬類的數字估算能力和相關支持系統和它們的進化時間高度一致,這可能是覓食和捕獵起到的作用。 」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sciencealert,譯者晴空飛燕,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