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職場菲凡說」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
Sean Ye丨瞎說職場(HRInsight)
最近和幾位老朋友聊天,發現一個有趣的趨勢:
大家都在搞副業,或許想搞點副業。
A在穩定的工作之餘,開始做自媒體,積累了一波粉絲,粉絲天天喊著讓他接單賺錢;
B利用自己在知識付費領域的專業經驗,兼職幫助優質的領域大咖在優質的課程平台,比如知乎、得到和十點讀書等平台出課程;
C是財務總監,本身就是優質的財務領域大咖,他和B聊著聊著就產生了合作的火花。
不僅是資深的職場人,很多普通上班族,包括三四線城市的人,都在談論空餘時間多做一份工作賺錢:直播、微商、代購、兼職……
不論老闆們是否喜歡接受,他們不得不面對這個日益流行的趨勢。
拋開老闆不談,熱衷於「搞副業」對於職場人來說,會是件好事嗎?
01
「搞副業」和「好好工作」
不矛盾
麥瑞克·阿爾伯在其暢銷書《雙重職業》里提到了「Slash」——斜杠人生的概念。
同時,她也指出越來越多的「斜槓青年」是因為如今很多工作不需要親身達到工作地點,一台手提電腦,甚至一部手機,就能讓「斜槓青年」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如今網際網路時代里,同時做到主業副業兩開花,不是什麼特別難的事情。
同時,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意識到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那麼就拿出一些閒暇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很合理。
我有一個老同事,有著表演的一技之長。他從小就學過上海滑稽戲,海派清口講得666,能唱能跳能表演,所以他的周末和節假日都在做婚宴主持人。除了主持之外,他還能表演助興節目,模仿王汝剛,阿慶都很有一套。
他的本職工作也做得一板一眼,但因為有收入不錯的副業,他並沒有升職的慾望。
很多老闆認為,搞副業對主業肯定是有影響的:有副業的人,不可能像背水一戰的鬥士,全身心投入在公司的業務上的。
我同意。
但是,讓員工有著和公司共生死的戰鬥精神,靠的絕不是禁止員工搞副業;而是讓員工成為股東,為自己的事業拚命,很合理。
但如果老闆指望通過洗腦和996把員工圈在公司里,員工不得不拚命,就很天真了。
真正影響員工鬥志的,是企業的激勵方式,是老闆的為人,而不是員工有沒有副業。
何況,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鬥士這一種。
朝九晚五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工作,但不願意加班的員工,也是人才。
如果老闆們認為:
「兢兢業業完成本職工作不算是好員工,非要全情投入,義務加班,周末上班,24小時隨時準備接活,才是我的兄弟……」
那不好意思,這種兄弟,我不要。
02
副業的動力
來源於危機感
誰不願意下班後,舒舒服服的追劇吃雞好友聚會呢?
在國企工作的上一輩人,往往不搞副業。
收入穩定,公司不裁員,退休有保障。日子過得這麼安穩,換我我也不願意搞副業。
現在的職場人,之所以要搞副業,一定程度上是來源於危機感。
08年金融危機過後,不少外企人離開了外企,開始了創業生涯,原因無他,之前對於外企的信任破產了,原以為是你儂我儂,服務到退休,沒想到危機一來,外企就拋棄咱了。
2018年下半年的網際網路裁員潮,也讓很多民企和網際網路行業的職場人,打破了幻想。
更別提部分公司吃相難看,為了裁員,勸退、查考勤、考高數、關辦公室,各種妖術無所不用其極……這些都嚴重消耗了職場人對於僱主的信心。
我理解,時代不同了,企業需要生存發展,不可能給員工鐵飯碗的保障。
那企業也要理解,你不能給保障,那也不能要求員工一顆紅心向太陽吧。
信任消失了,危機感更重了,員工自然不會把賭注再放在企業這一條船上。
我在之前的文章提過:忠誠是相互的。企業要員工專心於主業,就需要展現對員工忠誠(讓員工無後顧之憂)。
如今,大部分企業都會裁員,都會優化調整,不可能為員工承諾穩定的崗位和薪資。
那麼,職場人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也是人之常情。
企業也應該意識到,你沒法提供一輩子的承諾,那也別指望員工把你這裡當成一輩子的歸宿。只要員工把分內活乾了,對得起你付給他的薪資,也就是雙贏了。
03
「副業」是時代趨勢
未來的趨勢,在我看來是專家時代,個體崛起的時代。
我之前分享過職場發展的趨勢:
傳統工業時代的雇用市場逐漸消失,人才作為個體的價值迅速崛起。企業更多是扮演平台的角色。
50年前,產線上的工人無法離開企業,他的技能沒法去做副業,甚至離開了工廠都不好找工作。
但隨著科技發展,如今的職場上,個體的話語權和自主權越來越大。今天的我們可以挑選喜歡的平台,可以挑剔企業文化,可以選領導,甚至在我們有了足夠的經驗和技能後,我們可以成為獨立第三方,為企業提供服務。
我老同事那種平時做顧問,周末做司儀的副業方式,可行,但不是趨勢;微商、區塊鏈看起來也是一個深坑;而像當年明月和劉慈欣這樣摸魚寫出著作的,也是極少數……
未來的副業趨勢,是主業的延伸。
@菲凡 老師,外企HR,但副業上,她是職業規劃師,也成為了職業發展領域的自媒體;
@萬能的大叔, 做廣告營銷出身,但副業上,他可以成為廣告營銷的培訓師,還出版了自己的暢銷書《刷屏》。
主業副業聯動,成為斜槓青年,最大的優勢是打造個人品牌。
打造個人品牌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職場人來說越來越有價值了:
第一,提升你的可信賴度,接觸更多機會。
在美國,有人做過調研,擁有優秀個人品牌的員工,收入最多要比普通員工高出25%。
對於人才來說,一定要讓別人知道你很優秀。
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懂推廣個人品牌,對於未來的自身發展會帶來很大限制。
如果你做的工作壁壘特別高,是那種全國上下就10來號人擅長的工作,比如北京上海某三甲醫院的某科室的主任醫生,和你同檔次的醫生,全中國可能不超過10個,那很多機會會自己來找你,你再低調,都要把你挖出來。
但如果你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人能做,比如說財務專家,銷售專家,人力資源專家,光你們公司里一抓就能抓出一堆來。
那你就非常需要個人品牌,來讓自己脫穎而出。
很多機會窗口期很短。只有已經在業內有一些知名度的優秀人才才有機會拿到第一手信息,很多時候好機會剛出來就消失了,因為提供這個機會的企業很快已經鎖定了目標,直接去對接了。
第二,它給你提供了一條後路。
之前我寫過自己的老領導,月入10萬的外企中國區CEO也會焦慮的故事。
無論我們掙的是5千月薪還是5萬月薪,我們都會焦慮。事實上,一個月掙5萬的人焦慮更嚴重,因為他更難承受失去這筆薪水的代價。
所以職場人需要給自己提供更多的備選計劃:如果目前的規劃失敗,不至於向某興的高管那樣跳樓終結生命,至少我們還有另一條路可以給你帶來收入,或者幫你迅速找到新的方向。
第三,個人品牌幫我們實現人生意義。
我贊同職場人做副業,但我建議剛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先專注於主業。
剛畢業的你們,只要挑對了公司,在主業上,就有很多的發展機會。
工作一段時間後,脫離了馬斯洛需求中最底層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已經開始逐漸轉向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時候,你會發現很多場合里我們是有瓶頸的。
比如在一定位置上,我們就無法晉升了,或者在某個崗位上我們沒有辦法真正體現自己的價值,或者你想去哪個行業但是沒法轉型。
有個人品牌,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觀這一點,因為工作之外,你對這個領域的興趣和見解,你不僅可以分享給身邊的人,還可以分享給網際網路上的受眾。
從而提供了突破瓶頸,實現跨界轉型的機會。
回到最初的問題,副業對於職場人有好處嗎?
答案是肯定的,
搞副業,並不和好好工作是對立的。關鍵看企業的具體要求是什麼。
搞副業,是形勢使然,如今企業和員工的綁定越來越少了,員工未雨綢繆,給自己留條後路,沒錯。
搞副業,尤其是基於主業來拓展自己的個人品牌,是職場正在發生的趨勢。
當然要做到打造好個人品牌,主業副業兩開花,有一個重要前提:主業的基礎要打牢。
有剛剛畢業的小夥伴到我的文章《40歲財務自由?你明明距離40歲失業更近》下留言,表示醍醐灌頂:
「以後就本職工作就不用上心了,專心做一個斜槓青年。」
我心裡咯噔一下,是不是把小夥伴給坑了?
斜槓的前提是:主業上已經有了足夠深的積澱。
趕時髦的「斜槓青年」,看起來斜槓很多,但實際上可能連基本的一技之長也不具備。給自己加了一堆斜槓,沒一個能在業內得到真正認可的。
我們可以斜槓,可以做副業,但別好大喜功,主業還沒理清楚,一口氣上一堆副業。
大多數斜槓,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歲月的磨礪,從基礎做起,逐漸成就卓越。只有在堅實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添磚加瓦,斜出特色,槓上開花。
成為斜槓青年,主業副業兩開花,並不是一條鋪滿鮮花的時尚之旅。
我希望大家都在主業打下堅實基礎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個人品牌,真正成為領域的專家,屆時,你即使不想做副業,估計都有人追著你求你做。
作者:Sean擁有10多年的人力資源行業經驗,先後供職於全球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Randstad和諮詢公司Mercer。工作之餘,Sean的身份還包括第一財經/南都周刊/領英專欄作家,知乎人力資源優秀回答者。公眾號:瞎說職場(HRInsight),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完——
關注菲凡說
後台回復「找菲凡」,可以預約菲凡職業規劃諮詢
後台回復「面試」,獲得面試特訓營介紹
關於職場和成長,我曾經陪你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