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這名字怎麼來的?原來與袁世凱有關

2020-02-08     劉宜慶講八卦

元宵背後的歷史故事,原來與袁世凱有關

劉宜慶(柳已青)


元宵節又叫花燈節,上元節。看,天空圓圓的月亮,多像一枚湯圓。


2路公交車拖著長長的辮子,發出「嗡嗡嗡」的聲音,行駛在天津路上。

寒風颳起雪地上紅色的鞭炮碎屑,在行人的腳脖子處迴旋。即使平常熱鬧非凡的中山路,此時也靜悄悄的,空曠中,帶著一點冷清。偶爾傳來一聲鞭炮的響聲,不知是誰家的孩子燃放的。大年十四的下午,天已接近黃昏。但是,天津路2路車站站牌下排著長長的隊伍,向著一個窗口緩緩移動。

原來人們在寒風中,忍著寂寥和寒冷,排隊等待買元宵。長長的隊伍中,人們踮著腳尖,看著自己前面的隊伍越來越小,而往後看看,隊伍越來越長。終於輪到自己了,急急地把早就準備好的錢,遞進窗口,連聲說:「一盒花生餡的,一盒芝麻餡的,一盒草莓餡的。」


正月十五的兩種色彩:花燈紅,元宵白。


元宵,又叫湯圓,正月十五的應節食品,各大超市,都有的賣。為何單單鍾情這家的元宵?「水磨糯粉、石磨造餡,手工包制、現做現賣。」青島人都認大老李湯圓。說起來,賣大老李湯圓的地兒,真簡陋,只開了一個窗口,沒有店面供顧客進店選購。即使這樣,也阻擋不了長長的隊伍,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幾天,排老長的隊買大老李湯圓,成為天津路上的一道獨特的景致。

2004年的春節過後,那時半島都市報還在濰縣路55號。正月十四那天下班後,天空彤雲密布,夜色已經降臨,我走到天津路上,排在長長隊伍的末尾,等著買元宵。那時,手機還沒有上網的功能,不能刷微博玩微信消磨無聊的時光。只好調動大腦里關於元宵的信息,想啊想啊想。

元宵節吃元宵,天上一輪圓月,人間闔家團圓。打開鍋蓋,熱氣散開,將白白嫩嫩的元宵舀入圓圓的碗中,浮圓子在湯中,宛如天上的圓月。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當時人們將之稱為「市中珍品」。宋人周必大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載浮載沉,所以宋代叫「浮子」。正月十五是上元燈節,是宋代文人詞人的情人節,也是官民同樂的狂歡節。宋代的大都會,市民觀燈深夜始散,煮浮圓子作為宵夜,吃出了甜蜜、幸福和安康的感覺。燈象徵了光明與溫暖,元宵代表了團圓與甜蜜,成為上元節永恆的符號了。


今年的元宵節,由於疫情,家庭團圓,觀燈就略過。


隨著前面的隊伍漸漸縮小,忽然想起,元宵為何又叫湯圓,這裡面有一段歷史掌故。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以楊度為首的籌安會六君子和袁克定等人,授意製造了民意輿情,勸進登基。但袁世凱仍然有些顧慮,人在這個關頭,變得格外敏感和多慮,同時也格外迷信。1915年年底,袁世凱宣布:1916年改為「洪憲」元年,實現了他的皇帝夢。轉眼間到了1916年的元宵節,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是賣元宵的吆喝聲。此時,袁世凱遭到舉國反對。元宵,元宵,不就是「袁消」「袁消」嗎。袁世凱聽了,心驚肉跳。這種不吉利的兆頭,讓他坐臥不安。於是,下令改名為「湯圓」。

從那以後,民間流傳這樣一首民謠:「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夜難眠。全國『元宵』改『湯圓』,『湯圓』改了改『湯糰』。明年『袁消』後,誰還叫『湯糰』?」到了後來,有人寫打油詩諷刺此事:「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有一碗熱元宵,有家人陪伴,庚子數年的元宵節,就是圓滿。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高層。」小小一粒湯圓,絆倒了一代梟雄袁世凱。這湯圓,不僅情系人世的悲歡離合,還牽動歷史的跌宕起伏。元宵多了一段掌故。這掌故可以拿來下酒。

就這樣想著元宵的故事,前面只剩下兩個人了。當我買上大老李湯圓,感覺脖頸中有一羽清涼,抬頭看,天空飄起了雪花。大片大片的雪花,好似潔白的鵝絨,從高遠的天空,降落。有風,但不大。雪花御風,仿佛輕盈的舞蹈,在昏黃的燈光下,悠悠而下。

我提著三盒大老李湯圓,走向小港,去乘303路公交車,回李村的家。後海的風大,寒意逼人。雪花依然優雅,沒有失去自己的節奏,只不過越下越大,越下越密。等車幾分鐘,雪花溫柔地覆蓋了大地,變成白色。拎著湯圓,用手指摸一摸,湯圓處於冰凍的狀態,指尖微涼。心中卻有一種特別踏實的感覺——篤定與安寧——一點也不覺得冷。

多年過去了,難忘元宵給我的這種感覺。

2013年春節,翻看閒書,偶然看到宋代詩人姜白石的「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之句,以傳神之筆,描繪轎中客人鉤簾看街時的情景,和不吃到湯圓不肯回去的心情。在那一刻,時光倒流,雪夜排隊買元宵的種種細節,如在眼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t6BdXAB3uTiws8Kwja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