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輝、董卿、撒貝寧扎堆的《主持人大賽》,最大的驚喜是她……

2020-01-08     藝教新周刊

要說最近最火的綜藝,非央視《主持人大賽》不可。

不論是台上各路選手的「神仙打架」,主持人撒貝寧的幽默逗趣,還是台下點評嘉賓董卿和康輝的一針見血,都讓這個節目看點十足。

但最讓我驚喜的,還是評委席上現身了一位許久未見的資深央視主持人——敬一丹。

這位主持了《焦點訪談》20多年的女主播,重回央視的舞台依然讓人難以忽視。

不論是對選手的讚許式的點頭,還是那一抹微笑,你都能從她的眼神里,感受到鼓舞,讓人如沐春風。

溫柔,又有力量。

1

人才輩出的央視,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

敬一丹多年來憑藉自己的實力穩坐金牌主播的位置,多次拿到主持人最高獎」金話筒「獎,端莊大氣的外在形象深受觀眾的喜愛。

而在這榮耀的背後,卻蘊含著很多很多故事。

1955年,敬一丹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東北姑娘。

17歲那年,她中學畢業,在一個林區廣播站做播音員,和廣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6年,敬一丹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後進入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成了一名播音員。

在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剛上班幾個月,敬一丹心中便萌發了要考研究生的萌芽。

那時候,她連最基本的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但她始終堅信」勤能補拙「,每天廢寢忘食的攻讀英語。

皇天不負有心人,歷經三次考試後,敬一丹終於收到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的錄取通知書。

讀完研究生後,敬一丹留在了北廣當老師。

一待,就是三年。

2

世人常說:「三十而立」。

而對於女性來說,三十更像是人生的分水嶺,一邊是事業,一邊是家庭生活。

多數人都會說:「30多歲了,就別再瞎折騰了。」

但敬一丹不太想安於現狀。

她覺得,自己既然是學新聞的,就應該干一些更有挑戰性的事。

當時正好央視來北廣招人,敬一丹就想去試試。

可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周圍人時,幾乎沒人支持她。

理由無外乎:你都30多歲了。

可敬一丹還是遵循自己的內心,去參加了面試。

她說,「如果我聽從他們的意見,也許我會一輩子在廣院當老師,永遠過著波瀾不驚的生活,那將是我一輩子的遺憾。」

最終,33歲的她如願進入央視。

但壓力,也隨之而來。

不斷有新鮮血液湧入台里,敬一丹的年齡,是有些尷尬的。

為了追趕上年輕人的步伐,她只能私下付出更多努力。她也會在遇到問題時,謙虛地去請教小輩。

就這樣,在央視工作的第5個年頭,敬一丹榮獲了第一屆金話筒獎,開始擔任《一丹話題》節目的主持人。

這是全國第一個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節目。

在新聞事業上獲得的成就感,是敬一丹當老師時不曾有過的。

她覺得自己賭對了。

3

40歲的那年,敬一丹迎來了事業的第二個高峰。

1993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時任央視新聞評論部主任的孫玉勝給敬一丹打了一個電話。

和以往一樣,孫玉勝說話平實而直接:「台里現在正準備辦一個欄目,輿論監督的……我想到了兩個主持人,一個是你,一個是北京電視台的方宏進。你考慮一下。」

當時,敬一丹主持《經濟半小時》已有4年,自己的欄目《一丹話題》剛剛開播,主要做深度報道和經濟社會熱點評論。

而她對輿論監督的直接認識和體驗,還主要來自於《質量萬里行》和《3.15消費者權益日晚會》。

那類節目,快刀斬亂麻,痛快淋漓。破壞經濟秩序的,曝光!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揭露!然後立馬整改。

參與其中,敬一丹看到了電視進行輿論監督的強大力量,常常感慨:「這才是記者!」

孫玉勝正在籌備的節目,對敬一丹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礙於手頭工作,暫時無法加入。

1994年4月1日19:38,《焦點訪談》開播。

和那個「大眼睛」的節目LOGO對視無數次,敬一丹看到記者出現在一個個新聞現場,風風火火地採訪;眾多的不平和違規都得以曝光,權利在這裡可以受到一些監督。

敬一丹坐不住了,一年後,她主動結束了手裡的所有欄目,與CCTV-2的觀眾說了:「再見。」

1995年的第一天。

她穿著她標誌性的平底鞋,踏上了《焦點訪談》的播音室。

但沉重的心情很快追趕上興奮的情緒。

「做新聞輿論監督節目,有時候需要調動你全部的承受能力。」

常有人調侃敬一丹:「你怎麼在電視里一出現就皺眉頭,出事了似的,你會笑嗎?」

敬一丹說,大家在螢幕上看到我的沉重,只是他們能看到的,但是在鏡頭之外的沉重,又有人知道嗎?

敬一丹的性格很「溫」,遇到焦點訪談需要的短兵相接和韌性,她時常會很困擾。

一次採訪失足少年時,敬一丹的職業屬性告訴她:「你要保持《焦點訪談》的銳利。」

可當她真正面對那個孩子的時候,又情不自禁把「孩子」這個關鍵詞放在了「失足」和「罪行」前。

敬一丹的同事曾說:「你的提問沒有鋒芒。」「你看這孩子的眼神怎麼就像孩子他大姨似的」。

在自然的情感和記者的冷靜之間,敬一丹一直在尋求一種平衡,這種尋求貫穿了她職業生涯的始終。

她選擇堅守內心,扮演著柔性、溫暖的角色,始終嚴謹地恪守著「分寸」——「主持人的言論不僅僅是銳,更重要的是分寸。」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和以往20年一樣,戴上話筒,燈光師調光,面對鏡頭,與攝像一起調整好位置,聽到導播喊「開始」後,最後一次說出了這句話: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您收看《焦點訪談》……」

那天《焦點訪談》播完後,央視新聞發了一條微博:「今天,敬一丹最後一次主持《焦點訪談》,明天,她正式退休。」

熟悉敬一丹的人,都喊她「敬大姐」,親近和善。

白岩松評論她「心很軟,在我們這個經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團隊中多少顯得有點與眾不同」;

崔永元說她「只要拿起話筒,就永遠都是記者」。

在我看來,敬大姐活得洒脫也活得真實,受時代影響也影響著這個時代,她的主持風格、她的思考理念,都為傳媒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論是《焦點訪談》的「懲惡」,還是《感動中國》的「揚善」,她總是站在一線上,依靠自己的專業素養找到了心靈上的平靜與平衡。

用一個電視人的風采,訴說著、諫言著,讓我們能夠居於盛事而思危,陷於嘈雜而感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n8TiG8BMH2_cNUgRt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