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七十二行

2019-06-13     小眼兒看社會

北京,一個六朝古都、三千年的古城,解放後又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如今的北京算是國際化大都市,儘管經濟很發達,卻並不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在過去,帝都的經濟應該說是名列前茅的。我們都知道,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而來,元代在建設北京時,對於大街的定義是:24步闊,兩側都是買賣鋪戶的城市主幹道才叫大街。由此可見,從那時起,政府就很重視北京的商業,在加上各類集市、廟會分布在城市各方,真得說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雲集於此。

關於社會上的各種行業,我們一時之間根本無法數清,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現代化新興行業的湧現,我們更加無法說清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行兒?如果要分大類,那比較容易,比如農林牧漁、工業、手工業、建築業等等,但是要細分,我們就實在無法統計了。也許從有關部門能夠得到具體數字,中國到底有多少行業,但我實在是沒查過,倒是聽說過去傳統的行業有「具體數字」,因為老北京流傳著七十二行之說。清末民國有位教育家叫陶行知,他寫過一首《自動學校賀詩》(自動學校即南京佘兒崗兒童自動學校,成立於1932年): 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由此可見七十二之說不僅北京,而且由來已久。

那麼過去的政府是如何統計出來的呢?過去您要從事某種行業,也得經過政府批准、備案(不備案怎麼跟您收稅呀?多簡單的道理?),比如您想開個漁業公司,得有漁帖,開個飯店、辦個商行,也得有執照才行。那麼當年就真的統計得這麼準確?真的就這麼巧正好兒七十二行嗎?估計您還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對了還有一句,說:三十六行就沒您這一行。那我們就有點兒懵圈了,到底是七十二、三十六、還是三百六呢?其實這都不是實數,不管是三十六行、七十二行、還是三百六十行,都是虛指,用以形容行業之多。

因為中國人喜歡這樣的數字,這跟咱們的傳統文化有關,比如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周天三百六等等。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到處都是商機、干點兒什麼都能吃飯,怎麼可能統計得這樣清楚?起碼兒來說,除了那些經過批准的行業,舊社會的那些江湖術士、金皮彩掛、蜂麻燕雀、盜竊碰瓷兒的……,雖然不是什麼正經的、合法的行業,但怎麼說也算一行人吧?那麼說了半天,三十六也好、七十二也罷、亦或是三百六十行,這些數字從何而來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喜歡嗎?就沒點兒根據嗎?還真有!其實說三十六行是個虛數,可能有些「冤枉」了,因為還真有人具體介紹過三十六行,宋代有本《清波雜錄》,那上面說三十六行包括:「肉肆行、鮮魚行、海味行、米行、醬料行、花果行、宮粉行、酒行、茶行、湯店行、藥肆行、柴行、棺木行、絲綢行、成衣行、顧繡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故舊行、仵作行、網罟行、鼓樂行、雜耍行、彩輿行、珠寶行、玉石行、文房行、紙行、用具行、竹木行、鐵器行、陶土行、花紗行、驛傳行、巫行。」

這是官方版本,還有個民間版,是個順口溜,說:「一耕二讀三打鐵,四五航船磨豆腐, 六木七竹八雕花, 九紡十織織布郎, 十一裁縫做衣裳, 十二是個修鍋匠, 十三賣雜貸, 十四打磨工, 十五皮匠鞋子上, 十六拉鋸木匠苦, 十七和尚做外場,十八尼姑清彈唱, 十九道士唱鳳凰, 二十僮子數的土地堂, 廿一叮噹算命的, 廿二相面看眼光, 廿三打卦穿長衫, 廿四漁鼓道情唱, 廿五樵夫在山上; 廿六郎中賣假藥,廿七興樂把戲唱, 廿八打拳強身體, 廿九做百戲的武藝強, 三十下雨出門去修傘, 卅一天晴出門磨剪刀, 卅二最髒修屋的, 卅三挑的八根系, 卅四重喪花轎行, 卅五是個剃頭匠,最後一行看牛郎。 上行下行三十六, 行行總出狀元郎, 若問看牛哪一個? 就是皇帝朱洪武。」

通過最後一句可以看出,這個版本必定是明朝以後的。可能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覺得三十六行不足以作為社會行業的代稱,於是給它翻了個倍,變成了七十二行,還覺得不夠,於是乘十、又成了三百六十行。清末學者徐珂在他的《清稗類鈔》中就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然而發展到今日,我們要是再一次「分工而約計之」,恐怕把七十二行再乘十也不夠,當今社會又何止七百二十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hFYYWwBUcHTFCnfdE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