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開發商降價,李嘉誠打了樣,碧桂園們有救了

2023-08-23     王新喜

原標題:允許開發商降價,李嘉誠打了樣,碧桂園們有救了

文/王新喜

近日碧桂園、遠洋等多家頭部房企接連爆出債務違約,受房地產市場拖累,「中植系」、中融信託相繼暴雷,進一步引發市場對房地產金融風險的擔憂。

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房地產報刊文,呼籲允許開發商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展開自救,中國房地產報是官媒,現在開始呼籲允許開發商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展開自救,或許意味著一種風向的變化,房價硬扛不是辦法,終究要回到市場經濟規律的軌道上來。

允許開發商降價, 碧桂園們可能有救了。

事實上,在這個時候吹風,其實是房地產低迷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很多的樓盤都會選在九月份,十月份開盤,正所謂金九銀十,這個時候恰好人們的消費心理比較鬆動,所以構成一個相比於其他月份的比較高的購買,在這個時候,中國房地產報吹風,其實救市促銷的意圖很明顯。

允許開發商降價,到底是好事還是還是壞事?目前也有比較擔憂的說法。

房地產追漲不追跌?無視了市場經濟規律

有業內人士認為,因為房地產市場一貫都是追漲,如果房地產市場開始下跌,買盤萎縮更厲害,結果就是沒有人買了。同時那些二手房業主必然大幅低價,甩賣,市場進入惡性循環。

而開發商銀行抵押大幅貶值。銀行損失嚴重。那些前面高價貸款買房的人會考慮斷供,並開始因為高價買房大規模房鬧。銀行大虧,存款必然緊張,極易出現擠兌,導致後面一系列不可控的風險。最後結果,全社會集體大虧。

但事實上,這種房地產一貫追漲並且一旦進入下行通道,會導致樓市崩塌的觀點同樣是無視了經濟規律。商品房終究是商品,是商品就會有它本身的價值,當它跌到到合理的價值的時候,稀缺性就會凸顯,進而引發搶購,市場供需發生變化,房價就會上漲。

舉個例子,當廣州某小區的房價從原來的5萬跌到了3萬甚至2萬的時候,這個時候肯定有很多人看房,如果剛需消費者看中了但想再等等,但此時肯定有人出手買下了。這個時候,剛需消費者就開始急了,因此,也會被迫出手選購,因為擔心自己再不買,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時候房價就會小幅上調。

這就是市場調節機制。因為剛需買房群體依然存在,市場不是沒人買房,而是很多人買不起,當價格處於他們買的起的區間,他們就會出手。市場供需就會發生變化。

比如說,當iPhone14降到2000元一部的時候,當寶馬X5降到20萬的時候,但庫存有限,你說大部分人是買漲不買跌,等著它再降價呢,還是直接出手呢?很顯然,是後者居多。這個就是市場調節機制。

對企業來說,沒有銷量,死守價格毫無意義。而眾多房地產企業因債務累積導致爆雷或多或少與此有關,本來開發商降價銷售回款,即使虧本賣,也不至於倒閉,如果開發商只能硬挺,樓盤沒銷售哪有錢還給銀行?房子賣不出去,地賣賣給誰?

限制價格就限制了流動性,允許降價就是放開了流動性,只要流動性起來了,一切就還有救,至少可以盤活資產,降低損失。

李嘉誠打樣,允許開發商降價,開了一個好頭

事實上,近日李嘉誠「7折」拋售房產就是這種市場調節機制、放開了流動性的最佳證明,此前這個消息出來之後,業內感嘆,李嘉誠的大甩賣,把本來就孱弱的香港房市又砸了一個大坑。

如果按照國內某些人士談到的所謂「買漲不買跌」的說法,李嘉誠7折賣方無疑是賣不出去了,大家都會觀望等繼續降價。但事實卻是,李嘉誠7折樓盤開賣,626 套引三萬人次爭搶,超額認購48倍,相當於每49人搶一套房!成香港史上認購量最多的新盤。

事實就證明了,李嘉誠已經打了一個樣,想要提升房子銷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價。

如果你用了無數種方法,還是沒人買房,那就應該想一想,是不是價格沒有讓步?市場經濟就是這樣。如果在下行期把價格控制,各種刺激都避開降價,這只會讓更多剛需購房者繼續等,銷量越來越差。

當然了,我們也需要看到,一直以來,為什麼房價不隨便降?這背後本質上就是土地財政的壓力大,市場需要穩定市場和地價,另一方面,穩人心,最可怕的就是斷供潮,已買房的人不希望房價下跌。

整體上,兩害相權取其輕,但如果房子在剛需萎縮的時候不降價,帶來的是更大的不斷累積的危機,不降價,房子賣不出去。房子賣不出去,地也賣不出去,這比地價下跌更麻煩。

而市場經濟本身是非常頑固的,如果逆著它走,它就會堆雪球,最後給你來一記暴擊。如今越來越多房企爆雷,就是如此。

碧桂園們有救了?

允許開發商降價,對降低碧桂園、恆大們的債務危機是有好處的,目前這些房企的債務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從碧桂園透露的說法來看,今年下半年要交付40多萬套房,明年還有約40萬套待交付,目前,碧桂園帳戶上的資金剛好能基本保障交樓,而前期結算款的支付可能還要靠後市銷售。

因此,碧桂園的房子只要還能繼續不斷賣下去,碧桂園就還有救。而它最大的問題是三分之二的項目在內地三四線城市,三四線銷售大幅放緩,房子賣不出去,資金鍊非常緊張。

但從過去來看,包括碧桂園在內的開發商不是不想降價,而是做不到,今年上半年崑山開發商被罰事件中,就是被定性為擅自大幅度降價銷售,擾亂了房地產市場正常秩序

拿碧桂園來說,2022年,山東淄博市一家由碧桂園房地產開發的新建項目,對外銷售的價格有額外補貼,因此最終成交售價低於備案價,該行為存在變相返本銷售,因此以擾亂房地產市場秩序為由,責令該項目暫停銷售,並不再受理預售許可證簽發和監管預付資金撥付。

開發商其實只要降價賣房就能完成些許資金回籠,但是不降價導致房子賣不出去,除了維持債務規模沒什麼好處。

從當前來看,碧桂園負債約1.5萬億,承認帳面可動用資金持續減少,出現了階段性流動壓力。而根據目前中國房地產企業負債排行榜來看,國內超過9000億規模的有6家房企,超過4000億的房企有4家房企。

如果手上的商品出不掉,預計後續債務規模和恆大差不多。如果達到兩萬多億進入清算,清算了大量沒開發的地和大量沒賣出去的房子,接下來如果倒下,很多房企的雷會一個個接著爆。

如果降價銷售的話,碧桂園最終可能清算規模或在4~6千億上下的負債以及少量沒賣出去的房子和中量沒開發的地。

幾千億清算還是2萬億清算,哪個對經濟的衝擊更小一些?從李嘉誠最近把自己的房產打7折出售繼而賣爆可以知道,這也是幾乎是碧桂園自救還債的唯一方式了。

目前鬆動了房地產政策,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從市場經濟的規律來看,東西賣不出去了當然要降價,像碧桂園這種情況,其內部的保障從「四保」——保交樓、保資產、保安全、保信用變成了「三保」,刪除了「保信用」。

放棄了保信譽,優先保交樓,本身它就意識到了,如果房子賣不出去,未來成本只會一直增加,債務的雷只會越滾越大,把一個本來可以虧損可控的項目硬生生的給拖進虧損不可控的深淵。

事實上,我們也發現,這一輪房地產救市力度很大,限購限貸限售都取消了,現在就差限價還沒取消,這無疑需要適時適度的進行優化和調整,當然,也要綜合考慮已經購買的消費者、正要購買的消費者、房地產開發商、銀行、政府之間的需求和關係。

允許開發商降價,雖然同樣有一定的風險,但總體是一種順勢而為,一方面開發商回籠了資金,另一方面打破樓市僵局,讓觀望者入市,先讓房地產市場熱起來,避免死鎖價格讓危機越滾越大。總體而言,允許開發商降價,開了一個好頭,碧桂園們可能有救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fb2ef04e807b03bfbccf5df58f9ea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