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航海史:以鄭和下西洋為例,揭秘明朝航海的目的

2019-11-21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以鐵腕手段治國的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大明王朝先經歷了短暫的內部鬥爭時期,最終的結果就是燕王朱棣崛起。1403年朱棣登基,大明王朝的對外關係進入了一段特殊的時期,於之前的皇帝相比,這位「永樂」皇帝的方針是比較激進的。

朱棣不僅僅對北方的蒙古人進行了多次征討,並且在海上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

而在此搜史君將大明王朝的海上活動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非法的民間貿易,另外一種就是官方允許的貿易活動和各國朝貢活動。對於民間的非法貿易,不管是哪朝那代都是以打擊的方式對待的,但是在朱棣統治時期,在官方層面上有了很大的改變,那就是發布了一個建造巨大艦隊的項目。

而這樣的皇室艦隊的領航者大多是皇帝身邊的宦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七下西洋」的鄭和。鄭和出身於雲南的一個回民家庭,通曉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會多種語言的人不管是在什麼時期都是很吃香的。

1405——1433年,鄭和率領七支船隊下「西洋」,他所行駛的區域從占婆經過馬來半島和爪哇,一直到了印度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

那麼就有人好奇了,鄭和帶著一堆人和寶物,萬一在航海時遇到海盜怎麼辦?鄭和的士兵用的是那種武器呢?文獻中多次提到「火器」。

不過並沒有指出到底是什麼樣的「火器」,或許是小型火炮、炸炮,火槍、燃燒桶。

不管當時用的那種「火器」,搜史君覺得,這是軍事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變化。曾經在元朝時期曾一度對日本採取行動,但那時候只是觸及海洋世界的局部。鄭和的航海活動則不同:它用事實證明遠離故土進行介入的可能性。鄭和的船隊曾經登錄蘇門答臘島北部解決了當地的內部衝突。

要完成這些活動的前提是需要一個完備的後勤系統和精密的返程航線控制能力。

明朝在馬六甲、巨港、卡利卡特等附近的區域都有倉庫和補給站,作為所得貨物的中轉倉庫或者補給手段。搜史君翻看了《鄭和航海圖》發現其中一些標識出來的「官廠」或者「官嶼」極其類似,在當時巨港還設置有明朝官員。

當時東南亞大多數沿海地區的居民數量很明顯是不足兩萬的。而當鄭和所帶領的巨大船隊抵達一個新地方後,船隊所帶的幾千人的生活供給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有人說鄭和的船隊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搜史君認為這樣根本就不可能,原因有一下幾點。

(1)食物的儲存問題:在海上濕氣重,食物不容易保存。

(2)食物的種類問題:即使在近代史的航海史上「壞血病」一直是個大問題,長期在海上漂維生素得不到補充。

(3)生活用水問題:海水不適合飲用,船隊的儲備水不可能一直充足。

明朝巨大船隊真正的作用和使命到底是什麼?

明朝的船隊上的確有士兵,這是在碰到海盜或者一些船員無法解決的事情後,以便於用武力解決,這一點在斯里蘭卡和蘇門答臘島上都證實過。鄭和的船隊還運輸以絲綢為主的貿易產品,在返程時帶上其他國家的香料、熱帶木材、藥用物質、異國珍奇異獸,把這些東西帶回大明王朝。

搜史君以為這些鄭和航海,可以看成一種貿易了,不過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這個還真不好說。

對於鄭和的船隊任務眾說紛紜,對此搜史君有一些看法,搜史君認為他們的航海活動不是只為了某一個目的,而且我們中國的航海史上並沒有像之後歐洲那般血腥,從軍事層面上來看,早期大明王朝的航海活動有別於後來歐洲。後來的歐洲人雖然一樣是跟隨貿易而來,但是後來的歐洲人在貿易的同時頻繁使用武力,使得貿易變得不平等。

相對於同時代的海上勢力而言,明朝的海上力量在質和量上都占有優勢。當時的明朝在世界上無疑是船隻和人力最充足的,而且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船隻,因此鄭和的船隊很可能在遠洋貿易上占據了很大的份額,而他的貿易範圍不僅僅包括南海和印度洋的部分海域,甚至涉及了阿拉伯海域的部分航線。

在南京和東非之間的許多重要的戰略區域,明朝的航海活動對此都有很大的影響,譬如在南海附近的一些國家,而這種現象直接導致的就是,外國使團躍遷式的增加,這些外國使團出來正常的朝貢活動以外,還在民間從事一些小型貿易活動。

隨著明朝海上貿易的打開,擴大了海外的影響力、僱傭沿海地區的人員作為海員,減輕沿海的確的負擔,也使得無業人員的數量下降了,這和現代很像啊,有工作無業人員就少了,社會也就穩定了。願意避開貿易禁令從事非法商業活動的人也就少了。同樣減少的還有非法移民的數量。

那明朝的航海活動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呢?

搜史君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即使查閱文獻各個文獻的觀點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可以把明朝的大航海活動凈當成一種多種動機下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這些動機的權重並不向同行而已,搜史君將之分為以下幾點。

(1)朱棣為了尋找逃亡在外的建文帝,他害怕建文帝糾結外國勢力回來重新奪權。

(2)明朝單純的未來展示自己的雄厚實力,推動的朝貢和貿易往來,對此明朝認為這是一種地位的象徵。

(3)未為了進口稀罕物件,來展示自己的權威和地位。

(4)帶有軍事目的的海上擴張。

(5)希望聯合其他國家(南亞和西亞)夥伴,從後方攻擊帖木兒帝國。

但是經過仔細思考後,第五點並不合適,雖然它是一個卓越的戰略,到最後中國退出了航海,而這一舉動並非是外力斜坡,而是一種內部的權衡,明朝退出航海完全是自主選擇。正是這一點讓後來的中國在世界航海史上極少出現了。但是明朝的航海活動在世界航海史上依舊不能忽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e6FlG4BMH2_cNUgeC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