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老闆嘗到了俞敏洪的苦

2024-01-17     市界

原標題:王一博老闆嘗到了俞敏洪的苦

1月16日,港股一開盤,素有「王一博概念股」之稱的樂華娛樂,便毫無徵兆地直線跳水60%,盤中跌幅一度超80%,最終每股報收1.27港元,下跌了77.84%,市值僅餘11.07億港元。不少微博用戶躁動起來:「是王一博暴雷了嗎?」「王一博要跟樂華解約了?」

這些猜測有點捕風捉影,1月13日的「微博之夜」上,王一博其實出席了活動。兩天前,洛陽文旅局也曾在線「搖人」,召喚王一博為家鄉做了一波宣傳。王一博的工作,看起來進展一切如常。

1月16日傍晚,樂華娛樂就股價波動發布公告稱:公司經營正常,董事會對本集團未來發展前景抱有充分信心;持有股份的董事均未直接或間接、自願或非自願地出售或以其他方式處置各自持有的公司權益。1月17日,樂華娛樂開盤一度上漲了18%,很快又回落至3.94%,但總算止住了跌勢。

但這並沒有完全解答人們的疑問。短短一天之內,樂華娛樂究竟發生了什麼?

01、看誰跑得快?

從收盤數據來看,經歷了如此的極端波動,樂華娛樂的資金進出量級並不算大:當日成交1.06億股,成交額1.59億港元,換手率為12.18%,放在A股大盤裡,這個換手比率只能算是較為活躍。

在這宗暴跌「慘案」背後,市場普遍分析,主要是由於基石投資者解禁將至,資金大量出逃所導致。據Wind數據顯示,1月19日樂華娛樂將有34926.90萬股解禁,占總股本40.06%。

招股書顯示,樂華娛樂上市前的基石投資者,分別為儒意控股旗下的Sun Mass Energy公司、貓眼香港、丁世家(安踏體育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好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四家,合計認購了1990萬美元。

不過至少在上周以前,樂華娛樂的表現都一直較為平穩。1月3日,樂華娛樂曾在一日內上漲了32.17%,最終以7.93港元/股收盤。若按彼時的市值計算,基石投資可比對為數十億港元的收益。

一位長期關注媒體板塊的券商經紀人對「市界」表示,大股東一般都會附帶減持合約,出於穩定考慮,也不會在解禁後就馬上出貨。這次「不計成本」地出逃,可能是遊資聽到了股東將拋售的風聲。「加上最近港股市場流動性低迷,表現較差。一點資金的進出就會因買盤不足,引發巨量波動。」

事實上,最近港股市場上的許多股票都在小資金量級影響下,出現了暴漲暴跌。1月16日,百果園同樣迎來上市一周年後的解禁日。當日1.08億港元的成交額、2.11%的換手率,將股價直接帶崩了30.33%。據「市界」觀察,1月3日樂華娛樂超過30%的大幅上漲,換手率僅為0.71%,當日交易額也僅有4732萬港元。

不過,該經紀人也表示,樂華娛樂暴跌的最根本原因,仍是市場對公司的長期發展缺少信心。「除王一博之外,樂華娛樂在市場上的資源集中在選秀,如今這個形式並不活躍,公司的聲量也越來越弱。」

眾所周知,上市之前,樂華娛樂的營收便與王一博高度綁定。據招股書顯示,王一博所貢獻的收入在2019年僅占16.8%。但進入到2022年前三季度,王一博貢獻的收入已占同期總收入的59%。特別是從2020年開始,樂華娛樂營收增長的80%以上來自王一博。

收入過分倚重頭部藝人,樂華娛樂自然難以讓市場放心。據其披露的最近一份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3.65億元,同比減少25.2%;期內虧損約1.76億元,而2022年同期取得溢利9273.3萬元。財報中,王一博的貢獻收入比例沒有再被單獨列出。

更為不確定的是,據相關資料顯示:樂華娛樂的旗下藝人王一博、韓庚、程瀟、范丞丞、孟美岐、吳宣儀、李汶翰等關係年期,將於2023年、2024年到期。其中,王一博的合約將於2024年10月到期。雖然此前業界流傳,樂華娛樂在上市後,王一博已與公司續約,但營收、股價都與王一博高度捆綁的樂華,也勢必要分給他更大的收益比例。

02、娛樂教母幸運發家史

一年前,樂華娛樂於2023年1月19日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儀式上,創始人杜華,公司旗下藝人王一博、韓庚等人現場敲鑼,王一博也首次被介紹為樂華娛樂的股東。當日,樂華娛樂漲幅達到47.79%,收於6.03港元。

但在這個看似順利的開門紅背後,圍繞在樂華娛樂周圍的質疑聲從未散去。

樂華娛樂是頂著「藝人管理第一股」的名頭走入港交所的。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2021年藝人管理收入計算,樂華娛樂在中國藝人管理公司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1.9%;收入主要由藝人管理、音樂IP製作及運營、泛娛樂三塊業務組成。

而從杜華的發家史來看,她曾先後準確地踩中過韓流來襲、偶像選秀、爆劇造星三波風口,娛樂嗅覺十分犀利。

杜華第一次進入公眾視線,便是作為一家寂寂無名的公司,能夠與解約回國的韓庚簽約。彼時,樂華為韓庚策劃了三年的「庚心」系列演唱會,周筆暢、胡彥斌也曾將經紀合約簽給樂華。不過,後來伴隨著商演活動被遏制,韓流逐漸冷卻,樂華也開始尋找新的賽道。

2018年,伴隨著選秀「偶像元年」的到來,《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成為當年最重要的娛樂現象。樂華娛樂也作為策劃者、參與者獲得了大量出道名額,並簽約了不少練習生。不過,隨著2021年前後,選秀相關政策落地,也斷了樂華娛樂的致富門路。

不過幸運的是,2018年樂華還同時成功地抓住了爆劇的風口,簽下了從《陳情令》中一夜爆火的王一博。隨著王一博不斷進入頂流,他也成為了樂華娛樂走入資本市場的最後一次機會。

從2015年開始,樂華娛樂在新三板掛牌;又於2018年3月,從新三板退市。退市後不久,樂華娛樂開始尋求A股上市,接受聆訊輔導。但這個過程持續了3年,最終未果。2021年5月,樂華娛樂發布公告,終止上市輔導,轉戰港股。

2022年3月,樂華娛樂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並於當年8月通過上市聆訊。不過半年後,樂華娛樂再度宣布暫緩IPO計劃。而當時間來到2023年1月時,人們發現樂華娛樂的募資規模已修改為不足4億港元,縮水一半。

在最終發布的、長達400多頁的招股書中,王一博的名字被提到了18次。同時,樂華也用長達30頁的篇幅列舉了包括盈利增長、政策監管在內的公司風險因素。彼時據市場傳言,資本對樂華過於倚重單一藝人的業務並不看好,也擔憂監管預期帶來的風險。

03、戒不掉的王一博

「樂華娛樂講再多故事,旗下還是只有王一博一位頂流明星。本質上仍是一家高度倚重頭部藝人的MCN公司,缺少實體支撐和可複製的競爭力。能順利上市,已經是最大勝利。」前述券商經紀人表示。

前段時間,東方甄選與董宇輝的齟齬事件也給了市場警示——將公司命運鎖定在一個員工身上,存在重大風險。況且,比起董宇輝等頭部主播,娛樂藝人的工作量以及聲譽,還存在更多的不可預見性。「如果王一博發生了重大負面輿情,甚至導致被封殺,樂華的股票馬上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此外,受限於年齡和娛樂行業整體競爭態勢的加劇,今年王一博的工作量雖然在粉絲眼中馬不停蹄,但收到的效果越來越不及預期。

2023年,從春節檔開始,王一博先後有三部電影接踵上映。其中,《無名》票房為9.31億元;《長空之王》票房8.5億元;《熱烈》票房9.13億元。從市場看來,雖然票房整體表現尚可,但王一博的加入本就會大幅拉高製作成本,而三部電影沒有一部票房超過10億元,也可證明流量明星的號召力已越來越有限。

(《無名》劇照)

據「市界」了解,《無名》此前業界傳聞製作成本高達5億元,加上宣發費用,需要至少15億元才能回本。而王一博並未給予製片方這種「扛起票房」的信心。

今年1月,王一博又發布了新專輯《旁觀者》。據媒體統計,該專輯在QQ音樂售出128萬餘張,收入累計可超過千萬元。不過王一博在2019年發布的《無感》和2020年發布的《我的世界守則》曾分別賣出1700萬張和1500萬張,兩首歌曲的收入貢獻便接近億元。這也可以側面看出,粉絲對於王一博的非理性熱情已開始降溫。

雖然王一博依舊是商業價值最高的藝人之一;據媒體統計,他持有數十個包括汽車、服飾、美妝在內的商務;接下來,還將有《維和防暴隊》《長風破浪》《人魚》等作品待播待映。但對於樂華娛樂來說,想再次將股價沖高,王一博的資本價值已被過度消耗。

不過,與藝人高度綁定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從來都是如履薄冰。此前,與鹿晗綁定的風華秋實曾5次衝擊IPO未果。該公司曾於2021年1月、2021年9月、2021年11月、2022年4月、2022年10月,先後5次堅持不懈地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招股書里,鹿晗的名字曾最高出現了超過200次。

最終,風華秋實的努力都悉數折戟。而順利登上港股舞台的樂華娛樂,曾比「鹿晗概念股」的運氣更好一些。如今,在港股流動性缺席的情況下,又無奈地回到了原點。

作者 | 李 原

編輯 | 董雨晴

運營 | 解一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dd317ee498f164baa3ce173cdbf3a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