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這位安徽老人,用鏡頭記錄下了真實的長津湖戰役

2023-06-14   史密記

原標題:71年前,這位安徽老人,用鏡頭記錄下了真實的長津湖戰役

「將軍一聲呼,戰士忘了苦,一人一土豆,追到海盡頭。」——出自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攝影組長張崇岫

今年國慶期間,一部名為《長津湖》的電影,讓無數觀影者潸然淚下。《長津湖》是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長津湖戰役為背景,反映出志願軍戰士在極端惡劣的天氣條件下,英勇抗敵,保家衛國的故事。

71年前,有一位名叫張崇岫的安徽人親歷了這場戰役。並且他用手中的照相機,真實地記錄了長津湖戰役發生的細節。

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張崇岫的鏡頭,一起走進抗美援朝時期的那段崢嶸歲月。

張崇岫講述長津湖戰役照片背後的故事

1929年10月,張崇岫出生於安徽巢縣(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1942年,年僅13歲的張崇岫參加新四軍,隨大部隊轉戰四方。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抗日戰爭結束,張崇岫隨部隊進入山東軍區工作。後經中央軍委統一整編,張崇岫被分配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宋時輪九兵團)。

張崇岫原生家庭條件非常普通,參加革命之前,張崇岫在巢湖當地私塾念過幾年學,有著小學文化,基本讀寫沒有問題。

正是因為張崇岫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組織上便將他從連隊抽出來,參加渡江戰役東線兵團政治部學習攝影。1948年冬,學習結束的張崇岫分配到新華社駐九兵團分社,從事攝影工作。

部隊是一所學校,不僅教會了張崇岫許多攝影的基礎知識,而且還教會了張崇岫許多道理。

當時的張崇岫不滿18周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小伙子都想著扛槍上戰場殺敵,很少有人會去了解攝影方面的知識。

起初,張崇岫成為一名攝影師後,心裡還有些失落。畢竟,與自己同年齡的戰友都已上沙場立功,自己卻擺弄這些從國外進口的機器,不知道對前線作戰有何幫助。

張崇岫在朝鮮戰場

時間轉眼來到1949年5月,張崇岫隨九兵團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與當地群眾秋毫無犯,為了不打擾百姓,到了夜晚,戰士們都個個蜷縮在大街上,互相依偎取暖。

張崇岫用鏡頭記錄下了解放軍戰士如何與百姓和睦相處的場面,並將這些照片刊登於《新華社》等報紙上,一時之間引起轟動。

上級領導誇獎張崇岫善於捕捉場景,將解放軍戰士最真實的一面,完美地用鏡頭表達了出來。這讓張崇岫十分高興,從此刻起,張崇岫才真正與戰地攝影結下不解之緣。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九兵團駐紮於東南沿海地區。1950年6月韓戰爆發,同年十月毛澤東主席電令第九兵團派出三個軍赴朝作戰,番號統一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張崇岫隨軍趕赴朝鮮地區。

時至今日,張崇岫仍清楚地記得。1950年11月12日,他隨志願軍第九兵團二十七軍跨過鴨綠江。在此後半個月時間裡,志願軍沒有任何軍糧補給。加上美軍每天派出飛機進行偵查、轟炸,將道路車輛全部破壞,導致數萬名志願軍士兵每天只有一顆土豆充飢。

在這種情況下,張崇岫作了一首打油詩:「將軍一聲呼,戰士忘了苦,一人一土豆,追到海盡頭。」道出了長津湖戰鬥,志願軍在艱苦環境下仍奮勇抗戰的情形。

我志願軍突入敵人陣地(張崇岫 攝)

當時志願軍不僅沒有物資補給,而且1950年11月,長津湖地區還遇上了50年難得一見的極端嚴寒天氣,野外氣溫驟降至零下40攝氏度。

因運力不足,許多九兵團的戰士只能穿著單層棉衣。入朝第一天,就有近1000多名志願軍戰士因為凍傷失去戰鬥能力。

張崇岫是幸運的,他在火車經過山海關時撿到了一件皮大衣。瀋陽逗留時,得到了一件棉褲、棉襖。憑著這三件禦寒物品,張崇岫在朝鮮戰場上拍下了一張又一張生動精彩的照片。

志願軍九兵團主要負責在朝鮮東線戰場殲滅美陸戰第一師、美步兵第七師的有生力量。志願軍需要穿插迂迴作戰,趕在敵人到達前進入指定地點埋伏。

張崇岫作為九兵團政治部宣傳部的攝影組長,帶了20多個記者,跟隨二十七軍進行實地拍攝。

1950年11月30日,志願軍二十七軍集中五個團的兵力,對駐紮在長津湖地區新興里村的美步兵第七師下屬第31團發起總攻。

同一時間,二十七軍八十師二三九團二營派出四連,直插美軍三十一團指揮部。張崇岫跟隨四連長李昌言(伍千里原型)深入前線,實地跟拍,留下了多張珍貴的照片。

我志願軍向敵人進攻 (張崇岫 攝)

張崇岫回憶,四連長李昌言帶隊前進不久,發現一處美軍帳篷。但一位年輕戰士不慎踩到了美軍扔的鐵罐頭盒發出聲響,志願軍隨即與美軍發生戰鬥。很快,志願軍便全殲帳篷內的八名敵軍。

戰鬥結束後,四連長李昌言進入帳篷內,看見滿地都是各式各樣的罐頭盒。見到這場景,李昌言操著濃厚的威海話說道:「這美國鬼子實在富得流油,我們天天只能啃硬土豆,他們卻有如此豐富的物資補給。」

說完,四連長李昌言帶著戰士們繼續投入戰鬥。他還叮囑張崇岫:「必要時可以選擇回撤,千萬不要跟作戰部隊離得太近,有可能敵軍會誤傷攝影師。」

然而,張崇岫卻覺得,能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這本來就是一次機遇。在部隊休整時,張崇岫就已經暗下決心:既然要去前線,就一定想辦法拍好照片。

就這樣,張崇岫深入一線連隊,與多位戰鬥英雄同吃同住,跟隨他們執行穿插攻堅任務。既拍攝了志願軍戰士英勇殺敵的威武場面,也真實地記錄下了美軍是如何被我志願軍打得抱頭鼠竄,忙不迭投降的滑稽場景。

從坦克里爬出來的美軍士兵(張崇岫 攝)

讓張崇岫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拍攝任務,就是在長津湖戰役接近尾聲階段。二十七軍一個連隊機槍手正在朝美軍陣地射擊,但因為設備限制,張崇岫如果想拍攝照片必須要離目標很近。

為了能抓拍到這一場景,張崇岫居然沖向美軍陣地。他與另一名記者用簡陋的工具,拍攝下美軍戰壕里的士兵,還把遠處美軍帳篷被擊中燃燒的場景拍了下來。

這張照片也是張崇岫在朝鮮戰場兩年多的時間以來,他本人最為滿意的一張作品。

因為當時膠捲珍貴,張崇岫每逢拍攝前必定要先構思一番,儘量做到不浪費每一張膠捲。

1950年12月24日,長津湖戰役結束,志願軍二十軍五十九師先頭部隊一路追擊美軍至朝鮮咸興港,與前來的朝鮮人民軍戰士在港內勝利會師。

為了拍下勝利會師的照片,張崇岫獨自一人在雪地里徒步行走近50公里,走了八個小時才追上先頭部隊,拍攝了這樣一張彌足珍貴的照片。

事後,就連二十七軍政治部都很好奇,在沒有得到確切信息的情況下,張崇岫為何就能篤定志願軍會在12月24日來到咸興港,與朝鮮人民軍會合呢?

機槍手正向美軍陣地射擊 (張崇岫 攝)

原來,張崇岫在解放戰爭勝利後,跟隨蘇聯記者學了不少竅門,他在上海也拍過這種類似「勝利會師」的鏡頭。所以張崇岫估計,長津湖戰役勝利後,極有可能會出現這個場景。

他向其他連隊戰士打聽美軍主力撤退的方向,連夜趕路來到咸興港,拍下了這張照片。

不得不說,張崇岫的攝影感與預判非常準確,這也幫助他拍攝了許多珍貴的作品。

長津湖戰役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告終,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韓東部廣大地區。與此同時,志願軍在西線戰場宣告大捷,一舉扭轉戰場態勢,成為韓戰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1952年9月,張崇岫隨九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宋時輪將軍,一同返回國內。當宋時輪將軍的專車行駛至鴨綠江邊時,突然停下。在宋將軍身後不遠的張崇岫非常奇怪,為何宋將軍會讓司機突然停車?

只見宋時輪將軍推開車門,下車後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脫帽彎腰,深深鞠了一躬。

到這時,張崇岫才清楚,這是宋時輪將軍緬懷長津湖地區犧牲的志願軍戰士。因為時間太過倉促,張崇岫沒有抓拍到這一場面,讓他懊悔不已。

宋時輪將軍

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曾說過:「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的炮火不夠近。」

當年的張崇岫根本不清楚羅伯特·卡帕是何許人也,更沒有聽過這句話。但是張崇岫用親身經歷,用自己簡陋的相機,記錄了抗美援朝戰場的情形,也記錄下了我志願軍為保家衛國,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仍英勇奮戰的英姿勃發。

1952年11月25日,中國第一套志願軍郵票《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二周年紀念》發行。全套郵票共計四枚,其中第三枚「涉江追擊敵人」,第四枚「勝利會師」,均採用張崇岫的攝影作品。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張崇岫來到濟南軍區政治部攝影組工作。1958年春,張崇岫轉業回到老家合肥。

轉業到地方後,張崇岫依舊是單位里的攝影骨幹,平均一個月只有三天在家,其餘時間都在各地奔波採訪,堅持用鏡頭捕捉社會大建設的真實場景。

從1948年從事攝影至今,張崇岫發表過的作品就有1300多幅,分別在《解放軍畫報》《安徽畫報》《安徽日報》等刊物發表。

1980年,張崇岫調任安徽省文聯辦公室副主任,從事文藝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張崇岫退休,將多年來的攝影作品整理成《張崇岫攝影作品集》。

引用張崇岫的原話:「我老了,但是圖片不老,圖片里的故事不老。我就是一個簡單的攝影人,一個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的攝影人。」

張崇岫老人 近照

真實的戰火紛飛、硝煙瀰漫!七十載歲月彈指一揮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感謝張老冒著生命危險拍下的這一幅幅珍貴罕見照片,這些照片是歷史的見證,也記錄了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英姿勃發。

入朝參戰的志願軍都是人民的英雄,戰場上的攝影人,也是歷史和人民應該銘記的最可愛的人!向張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