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滲入骨子裡的孩子,多源於這兩種家庭,和錢多錢少無關

2021-02-25     爆炸母嬰課堂

原標題:「自信」滲入骨子裡的孩子,多源於這兩種家庭,和錢多錢少無關

「自信」滲入骨子裡的孩子,多源於這兩種家庭,和錢多錢少無關

在現代育兒中,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更不清楚這項「技能」有多麼重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在曾經出版過的兒童方面書籍採訪中提到,自信心是孩子成功成才的必要條件,也是家長應該給他的禮物。

若一個孩子不夠自信、膽怯、懦弱、沒有主見,即使頭腦聰明,在日後學習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挫折而止步不前,甚至會讓孩子因為膽小不敢發言,不僅老師不待見還愛受同齡人欺負。所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變得尤其重要。

但有的家長說,我們家孩子每天吃香的喝辣的,要什麼給什麼,物質生活優越,難道不應該有與生俱來的自信心嗎?

其實,孩子有沒有自信心和家裡錢多錢少無關,反而是那些「自信」滲入骨子裡的孩子,更多的是源於這兩種家庭。

第一種家庭,當不「包辦」孩子日常生活的爸爸媽媽:‍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家長們後天培養。」

由於生活節奏快,經濟壓力大,幾乎多數家庭的家長生娃後,都會選擇重回職場,為的就是給孩子更好地生活。帶娃的責任則落到了孩子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的身上,然而老人帶娃基本上都會有這樣的弊端——「總包辦」。

「總包辦」是指精神包辦、行動包辦、經歷包辦等等一系列的約束,不放心以及不會放手讓孩子做任何事,導致他們被照顧得過於細緻,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十分不利。

相反,從來不包辦孩子日常生活的家庭,放手讓孩子探索世界、參與各種活動、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空間,他會不斷地前進越來越自信。

這就好比你鼓勵他,他會激勵自己前進;你否定他,他也會否定自己,失去生活的方向感。

第二種家庭,當信任孩子並給予支持的爸爸媽媽:‍

「孩子3~6歲,是建立自信心的黃金期」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0~1歲時,在自信心的前提上開始有安全感;1~3歲,孩子知道自己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了,如走路、動手吃飯、喜歡交朋友、變得叛逆……;

3~6歲的孩子開始察覺到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加上步入幼兒園後,接觸到更多的群體,同齡的小朋友、老師、家長等等,當他發現自己的不足便容易沒自信。

此時,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幫他做,而是支持鼓勵他自己完成。比如,當孩子對你說「媽媽,媽媽,我唱不好怎麼辦?」

媽媽可以對孩子說「 沒關係,很多音樂天才都是這樣過來的,相信自己你可以的!或者幫你找些學習資料,找到最適合你嗓音的歌。」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家長沒有刻意的幫忙,但父母的支持對孩子而言,就是相信自己了,對培養自信心也有積極的影響。

今日話題:你是上面兩種家庭的爸爸媽媽嗎?不妨留言分享你培養寶寶自信心的方式方法哦~

收藏

舉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c9x3HcBDlXMa8eqvb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