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界500強全球前三,人均GDP卻居德國之後,原因在於一大一小

2022-03-07     瀚舟觀察

原標題:日本世界500強全球前三,人均GDP卻居德國之後,原因在於一大一小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報道,日本12月26日公布的國民經濟年度推算顯示,2018年日本的名義GDP為4.9564萬億美元,占世界整體GDP的5.7%,創下歷史最低水平。90年代中期,日本的GDP曾經一度占世界GDP總量的20%。在人均GDP方面,日本去年達到3.9182萬美元,在經合組織排名第20,落後於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主要西方國家。

整體來看,日本GDP排在美國,中國之後,位居全球第三。日本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同樣名列全球前三強,僅次於中國和美國。根據《財富》500強的數據,日本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為52家,遠超過德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大國。同樣是製造強國的德國,世界500強數量僅有29家。那麼整體實力依然強勁的日本,為什麼會在人均GDP數據上落後?數據顯示,去年德國人均GDP為4.76萬美元,英國為4.29萬美元,法國為4.15萬美元。

在產業結構上,英法兩國都是以服務業為主導,製造業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已經非常低,而德國和日本類似,都是以製造立國,保留了大量的產業經濟,製造業在整體經濟中的比例都超過了20%。德國的汽車,機械,化工產業高度發達,日本同樣也是如此,但是反映在人均GDP數據上,日本卻落後德國8400美元,差距很大。

產業結構雖然接近,不過有一點日本和德國卻大不相同。日本企業大都是綜合經營模式,規模越大的企業,經營範圍也就越廣。大的財團就不說了,就企業而言,比如日立製作所,旗下經營業務涵蓋了信息系統,電子電器,發電設備,化學工業,醫療影像設備,鐵路交通設備,建築機械,電梯等等;

東芝旗下則包括了數碼家電產品,半導體,電梯,電力設備(包括核電,火電,水電),醫療設備(包括CT掃描儀,核磁共振設備等),此外,東芝還是日本五大軍工企業之一。日本每一家大企業經營業務都非常龐雜,行業跨度極大,這種經營模式在西方國家中非常少見,好處是企業規模會越做越大,壞處就是容易造成市場壟斷,不利於市場創新和企業長遠發展,如果在美國,恐怕早就被拆解。在其它國家,企業生產大多是集中在少數產品和行業領域,無論是在投資決策還是技術創新方面,相比日本的綜合業務集團,都更有優勢。

除了產業結構的弊端,日本企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小企業非常多,尤其是服務性行業,2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占了日本企業總數的九成,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僅為50%。小企業過多帶來的主要問題就是勞動生產率低,大中型企業往往採用更多的自動化設備,生產效率更高。日本的每小時勞動生產率為47美元,僅為美國的2/3,在西方主要國家中排在最後。

總的來說,日本大企業太大,小企業太小,一大一小兩個原因是日本人均GDP落後的主要原因。日本世界500強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不過國際競爭力已經落後於主要西方國家,人均GDP落後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c913cfbb12d35410fd3255b54c34b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