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醫學界學術頻道矩陣的新成員——「醫學界皮膚頻道」正式亮相,希望為全國皮膚科醫務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有價值的皮膚病學相關內容。但事實上,這一平台已默默耕耘4年之久,它的前身叫「皮膚周末」,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皮膚科醫生唐教清博士運營。
談起創立公眾號的初衷和加入醫學界的原因,唐博士說……
一晃4年過去了。
2016年1月,籌劃很久的「皮膚周末」公眾號面世。
創立公眾號的初衷主要是分享自己感興趣、有價值的皮膚科臨床知識。在解答一些臨床問題的期間,也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資料,在這過程中自己也不斷學習和提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從此皮膚周末就一直堅持原創,累計撰寫一百餘篇文章,分享給皮膚科同行。
後來才慢慢意識到,我做的這件事屬於繼續醫學教育領域。
曾經有過一些時間公眾號沒有更新,主要是時間精力不夠以及對公眾號發展方向較迷惘。直到一天我在臨床上遇見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次去兒科會診,患兒是8、9歲的男孩,自小面部和手部水皰、腫脹,日曬後復發,痊癒後遺留色素沉著和瘢痕,伴皮膚脆性增加。結合其他信息,會診後臨床初步考慮卟啉病。
當時問家長,已經比較典型的疾病,怎麼沒有早點處理?患兒媽媽說從小就在看醫生,卻一直沒能診斷清楚,也沒人懷疑是卟啉病或者要怎麼檢查和治療。
孩子現在臉上和手上大面積瘢痕和色素沉著,看上去飽經風霜。這些改變造成的毀容已經幾乎不再可逆,讓人惋惜。
從孩子的故事中,我意識到醫生的臨床能力相當重要,不只是對自己,更是對患者。如何提高臨床能力?我能想到的就是繼續醫學教育。
在國內,醫生的繼續醫學教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醫學生從學校畢業出來,成為醫生,在工作中積累經驗,但這往往不夠,還需要繼續教育。
在國外,有大量繼續醫學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比如Medscape、M3、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及VisualDx等,皮膚病學也有大量經典巨著,如Rook、Bolognia及Fitzpatrick等。但這些優質資源可及性並不高,更重要的還有語言障礙。
而國內專做繼續醫學教育的就是「醫學界」,以「服務醫者,改善醫療」為使命的醫學界。年前醫學界聯繫到我,邀請一起合作。在深入了解後,發現大家初衷和價值觀均吻合,於是就和醫學界進行了深度合作——將皮膚周末遷移至醫學界皮膚頻道,同時擔任皮膚頻道主編,積極參與內容規劃和產出。
雖然一個人做公眾號也能做得走,但我們相信,在好的平台上有團隊合作會走得更穩、更好、更遠,希望最終能惠及更多同行,間接造福廣大患者。
為了更好!
在此,我們也正式向更多皮膚科醫生髮出呼喚:
請投稿支持「醫學界皮膚頻道」大家合力建設一個皮膚科醫生自己的平台
新的一年
醫學界矩陣將一如既往
服務醫者 改善醫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bcDLXAB3uTiws8K8D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