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雞無六載,犬無八年」,啥意思?現如今還適用嗎?

2019-06-01     遙望的歷史

農村俗語說:「雞無六載,犬無八年」,啥意思?現如今還適用嗎?

要說古代流傳下來的去俗語文化,可謂是中華民族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一支分流了,它擁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它起源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對我們後世有著很強大的教育意義,所以這也是老祖宗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至今而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

俗語既然來源於生活必然不是單一的,它有著多樣的表達方式,更涵蓋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夫妻關係,房屋建設,亦或是牲畜,節日的習俗,它都能夠更高的濃縮表達。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就是「雞無六載,犬無八年」。在農村,大多數人家都會選擇飼養兩種動物。第一種是狗,因為狗可以看家護院。另外一種就是雞,在那個貧窮且不發達的年代裡,吃肉是過年過節才可以期盼得到的願望,所以平日裡最奢侈看看就是吃個雞蛋了,所以人們常常會養雞,既好養活,又能為自家的餐桌貢獻一點營養。

雞無六載就和雞的壽命有關了,在老祖宗看來,雞的壽命在六年這個節點上,養雞也一定要看雞的年紀。這裡有很多原因。首先,大家平時吃雞肉一定都喜歡吃鮮嫩的,但是如果雞年紀太大了,肉質的口感也會下降,也賣不上一個好的價錢。

其次,雞的年紀越大,食量也會隨之增加,飼養的成本也會呈正比例上升。況且很多年紀大的雞也已經失去了下蛋的能力,還會經常生病,再繼續飼養實在是個賠本的買賣。

俗語的後半段與前半句遙相呼應。說的是狗狗的壽命如果超過了八年那就算是長壽,十分少見。狗作為看家本領強大的生物,對於主人的忠誠度眾所周知,可在那個艱難困苦的年代,人類尚且壽命很短,更何況是喂養的狗狗,如果狗狗活到八年之久,是讓人感到很反常的。

其實這句俗語總體來看,有著不合乎常理的地方,比如說動物的壽命,雖然古代普遍壽命比較現在很短,但其實活到9歲十歲的狗狗越來越多的,並不是反常的行為,畢竟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的新陳代謝和生命的軌跡。

最後,老祖宗其實想告訴我們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反常的情況或者人的時候,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一定要學會謹慎,善於觀察。

如果忽略生活中危險的存在,帶給自己的將是未知的後果,甚至難於承擔。最後。小編希望老祖宗的這句俗語能給大家帶來一些警示,讓大家處事更加謹慎,有效的規避風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bWIumwBJleJMoPMI9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