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消暑八件套暴漲641%:最熱夏天,中國製造拯救歐洲

2023-07-11     王新喜

原標題:國產消暑八件套暴漲641%:最熱夏天,中國製造拯救歐洲

文/王新喜

不少人感受到了最近這段時間的酷暑高溫。有專家觀點稱,今年是十萬年以來最熱的夏季。

在最炎熱的夏季與俄烏衝突之下,歐洲電費價格飛漲,在這個最熱夏季,國產降溫消暑八件套:涼蓆、手搖扇、太陽能電風扇、空調扇、冰箱、以及增加了水箱、可以起到水冷降溫的桌面台扇、「光伏+儲能」空調等商品在歐洲銷量暴漲。

據跨境平台數據顯示:入夏期間,不到3小時,國產太陽能風扇在英、德等國實現641%增幅,涼蓆、手搖扇單日增長超300%。部分廠商表示:工廠24小時不停轉,訂單都排到8月份了。

根據媒體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從深圳口岸出口的電風扇有13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27%,其中出口歐盟的有2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64%。

此外,根據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的數據,今年4月、5月份,空調出口量分別為807萬台和707萬台,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了6%和2%。

而中國製造的降溫產品跑遍全球的背後,有兩種聲音,一種是部分老外認為,這不過是上不了台面的低級技術。而另一方面,美國媒體《密爾沃基獨立報》指出,即使面臨地緣政治和供應鏈問題,全球製造業仍以中國為中心。

在過去,一種聲音是中國製造可能被印度製造替代,但很顯然,中國製造的天花板被低估了。

電費漲幅超10倍:歐洲迎來最難熬的夏天

我國熱火朝天生產降溫消暑產品,背後是歐洲居民「苦不堪言」的現狀。據德國氣象局消息:自今年6月下旬以來,部分地區溫度直衝37度,遠超往年。

義大利出現了40度以上高溫、西班牙8個區域發布高溫預警、挪威的一些水庫幾近乾涸。

「今年極有可能成為歐洲有記錄以來的『最熱夏天』」。

最熱夏天背後,歐洲自去年俄烏問題發生以來,歐洲電費不斷飆升,部分地區甚至翻了10倍不止。

據智通財經報道:當地電費最高時超5000歐元/兆瓦,等於1度電約80元,遠超普通人承受範圍。

這使歐洲居民的生活雪上加霜,英國二季度有超100萬居民拖欠電費,德國部分居民甚至睡一個小時要衝一次冷水澡:真的太難熬了。

如此境況之下,中國降溫產品空調、手搖風扇、太陽能風扇等消暑八件套成為了歐洲「香餑餑」。

最熱夏天,中國製造拯救歐洲

中山春凱電器企業負責人此前表示,一般來說,電風扇這類夏季訂單會提前半年下單,從去年底開始,來自歐洲的風扇訂單即已排滿,今年歐洲商家對綠色能源尤其敏感,太陽能風扇和空調成為新爆品。

有效消暑的同時,風扇低功耗、省電的巨大優勢盡顯。相比於空調一晚上花費約10度電,一颱風扇僅僅需要0.5度。不少人打趣:中國製造拯救了歐洲人的夏天。

不過卻有國外網民依然對中國製造持低估的態度:不過是一些低技術含量的東西,沒啥好炫耀。也部分國內網友也調侃:「義烏小商品市場成最大贏家」「不過是低成本取勝的廉價勝利罷了」。

上述觀點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眾對「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如今的中國製造早已今非昔比。

不僅僅是歐洲,北美近期也加入了降溫「八件套」的搶單熱潮中,感嘆「中國風扇真的太香了!」尤其很多在傳統防暑電器的基礎上做了創新的產品最為熱門,包括結合了光伏+儲能系統的「能自己發電的空調」最為火爆,此外掛脖風扇、太陽能板供電的落地扇,以及增加了水箱、可以起到水冷降溫的桌面台扇也同樣搶手。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中國製造的風扇,其產品的創新能力也正在彰顯,這是國產降暑產品「跑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

此前杜拜召開的世界盃上,小到足球、哨子,大到貨櫃,甚至場館都被中國製造包圓了。高端領域同樣爭氣,首架國產C919大飛機一經問世,就拿下上千架訂單,飛向全球;國產手撕鋼更是突破0.015mm精度,領跑全球水準……

中國消暑產品能跑遍全球,印度越南為何難做到?

因此,為何這些在一些國外的人看來,所謂沒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卻偏偏是中國製造在供應全球,為何很多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也在不斷被中國製造攻克,而不是被西方寄予厚望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越南或者印度?

這背後有著深層的原因。

我們知道,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就開始向中國商品加征數十億美元的關稅,壓力迫使跨國公司將其生產線搬遷到亞洲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例如越南和印度等。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大量跨國公司逃離印度,截至去年7月,在印註冊的5079家跨國企業,已有1777家撤離,占比35%。印度成為跨國企業的墳場這一問題仍未得到明顯改觀。

而越南在今年上半年,出口與外貿都崩了。今年上半年,越南累計出口1644.5億美元,同比下降12.1%;此外,上半年,越南累計進口1522億美元,同比下降18.2%。越南短暫的繁榮之後,也扛不住下滑的趨勢。

在美國經濟學家來看,問題的關鍵在於,與亞洲的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中國勞動力的成本更高,但他們的生產力水平也更高。最關鍵的是,中國的製造業密碼在於有一個集群性的生態系統。

美國製造業專家艾格以棒球帽舉例:「雖然生產棒球帽與生產手機不同,但這仍然相當複雜。」中國的製造業可以利用高水平的集群經濟或集群生態系統。再以帽衫生產為例,艾格解釋說,這不僅與裁剪和縫製帽衫所需的面料有關,還涉及飾物、染料、拉鏈、細繩和其他必備生產材料。

而中國的製造業可以利用高水平的集群經濟或集群生態系統。在當下的降暑八件套比如的生產也同樣如此。為何慈溪的風扇能夠暢銷全球,與海外對納涼電器需求猛漲之外,也與國內的過硬產品質量、供應鏈與生態系統息息相關。

中國製造拯救歐洲背後,一方面是中國製造擁有最完整的供應鏈,可以快速地、高效與更低成本的基於市場需求,推出並滿足全球各地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中國製造正在轉向中國創造,在此前不少人看來,中國的降溫產品似乎還困在「低端領域」,但國內的發展已經走出了過去的成見。天眼查顯示:風扇類專利達我國擁有13000個;光觸媒扇、太陽能等領域早更是走在前列。小小的一颱風扇背後,蘊藏著上千種技術的突破。

另一方面是國內製造業的產能的空前龐大,中國製造業高水平的集群生態系統可以做到按需定製、快速生產快速出貨的能力。

中國製造被低估了

而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是,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工廠有可靠的電力,還有良好的公路和鐵路系統,以及大型現代化港口。港口、道路、機場、鐵路、大型工廠等形成廣泛網絡,可以快速的匹配製造業的產能,提升產品效率。此外,除了產業鏈完整性之外,中國市場的開放性、公平性商業土壤與營商環境,也是印度等國難以彌補的差距。

事實正如美媒所指出的,離開中國的相關成本實在太高。只要製成品的生態系統仍然位於中國,那麼中國仍將在世界製造業中占據重要份額。

去年冬季,中國的電熱毯、取暖器等「過冬神器」,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歐洲居民的寒冬;如今在最熱夏天,中國國產降溫消暑八件套再度暢銷歐洲,訂單排滿,快速按需定製,跑遍全球。這背後,並不是機緣巧合,也不是中國人勤勞吃苦等表面因素。而是中國製造業本身的核心競爭力鑄就的。

這其實正在透露一個扎心的事實,中國製造的潛力還沒有到天花板。正如美媒的感嘆:全球製造業的中心仍在中國,這一事實,其實體現了跨國公司向印度、越南轉移製造業的局限,而中國製造業的潛力,也被很多人低估了,我們的天花板還遠遠沒有到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a2b54c5545aff9a69a8356ea5226ebb.html